• 11月17日 星期日

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

9月7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新加坡学者说中国有效控制疫情就是对人权的保护》一文:

新加坡南洋学会会长许振义9月7日说,中国有效控制新冠疫情,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本身就是对人权的保护。

许振义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说,中国采取果断措施,不断累积经验,不惜一切代价控制新冠疫情。中国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许振义认为,中国有效控制住疫情,给其他国家和地区抗击疫情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中国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对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恢复,尤其是对抗疫物资的全球供应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应对新冠病毒,包括积极开展疫苗的研发,对全球抗疫有积极意义。

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

同日,新华社发布许振义的英文采访报道,内容大致翻译如下: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基于国情、综合国力和文化的考虑,各国的抗疫态度不一,模式也不一,有“无为而治”的,有着重政治的,有经济和生命并重的,也有一些是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的,中国即是一例。

从当初果断执行武汉“封城”,到北京新发地、东北、新疆等地疫情的果断处置,到中央支援香港特区的抗疫。中国累积经验,采取果断措施,不惜一切代价,把疫情控制在萌芽阶段,可见中国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了首位。

1948年,联合国公布《世界人权宣言》,列举了所有人都有权享受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许振义认为,这些权利和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因事制宜。

《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三条就是“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生命权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冠病大流行的情况下,维持安全人际距离是目前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要求人们暂时牺牲一部分的行动自由,目的是保护人们更为基本的生命权和健康权;防疫更是要求个人自由做出小牺牲,从而对群体生命和健康进行大保护。

因此,中国有效控制新冠疫情,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对人权的一种保护。

许振义认为,中国控制住疫情,对全球有意义。首先,中国做出防疫抗疫的示范,给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防疫抗疫策略和措施的一个重要参考。

其次,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控制住疫情,减少了对全球疫情防控资源的挤兑,给其他国家留出医疗防护用品等宝贵资源。

再次,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控制住疫情,经济得以恢复运转,对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恢复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抗疫物资的全球供应。

郁达夫、饶宗颐、王赓武的交汇点 ————南洋学会

在新冠疫情上,许振义写过《对抗新冠疫情,新加坡为啥不照抄中国的“作业”》《新加坡哪来的“盲目自信”?又哪来的“佛系成功”?》《疫情狮城故事:新冠流行,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等文,也多次在中国央视上介绍新加坡疫情和抗疫措施,在《财新》设有博客。

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

许振义是《新加坡眼》董事经理,也是南洋学会会长。

南洋学会,原名“中国南洋学会”,是东南亚华人最早研究南洋课题的学术团体。

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

1940年3月17日,几位在《星洲日报》编辑部服务的文化人,齐聚在牛车水余东璇街的南天酒楼开会,成立了“中国南洋学会”,他们是姚楠、张礼千、郁达夫、刘士木、关楚璞及许云樵。

当时的基本会员只有19人,首届理事是上述6位加上在上海的李长傅。

中国南洋学会是“以研究与发扬南洋文化学术为宗旨”。1940年6月,学术刊物《南洋学报》创刊,由许云樵担任主编。

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

1958年,中国南洋学会改称为“南洋学会”,由黄曼士出任学会主席,王赓武担任《南洋学报》主编。这个关键性的转变使得学会更本地化,研究重点也更倾向新马华人史的研究。

在王赓武之后,历任主编为:郑子瑜、李庭辉、魏维贤、崔贵强、李励图、郭振羽、陈寿仁、杨进发、陈松沾、陈荣照与李志贤。现任主编为许振义。

除了《南洋学报》,南洋学会也出版《南洋学会丛书》等,举办各类学术演讲和研讨会,为学者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80年来,学会能人辈出,大多是上得了新加坡文化史的,健在者不提,先贤就有饶宗颐、连士生、张瘦石、刘抗、黄曼士、陈育菘、庄竹林、林徐典、刘蕙霞等等。

南洋学会书库设于新加坡居士林图书馆(17-19 Kim Yam Road),有上万册藏书,欢迎学界诸君使用。

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新加坡学者: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是对人权的保护
上一篇新闻

外卖员敢呛顾客?中新外卖员真实生存状态对比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立法:下班后不用回信息,问题是你敢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