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逃亡印尼,79岁身家百亿,却被苏哈托拉下马,这个男人不简单
1998年5月,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区,孩子们在玩耍嬉戏,大人们忙着手中的活计,场面一片祥和。
突然,远处传来卡车轰鸣的声音,声音越来越近。
很快,穿着军靴的人被卡车拉到华人区,二话不说就掏出别在腰间的枪,开始实施暴行,烧、杀、奸、掠,一样不落。
在这场远近闻名的“黑色五月暴动”中,有1200名华人被屠杀,15000名妇女被强暴,5000多家华人的商铺房屋被烧毁。
罪魁祸首正是印尼总统苏哈托,他为了发泄金融危机给印尼造成损失的怒火,把华人当作出气筒。
就连陪着他一路“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的华人“铁哥们”也没有放过。
这个人就是林绍良,一个从福建出发,战乱年代下南洋闯印尼,最终被称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的传奇人物。
迫于生活无奈,被逼远赴印尼
1916年,林绍良出生在福建农村一个世代种田的家庭,出生时恰逢军阀混战,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辛苦。
生存太艰难,村里好多人家的小孩都不上学,早早下地帮父母干活。
可林绍良的父母却不一样,他们深知读书的重要,林绍良7岁时,他就被父母送到私塾跟着老师读书认字。
聪明好学的林绍良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不仅记忆力超群,还酷爱历史类书籍,成为学堂老师的得意弟子。
后来,村里的很多人去到外面闯荡,林绍良的叔父去了印度尼西亚。随后,林绍良的大哥林绍喜也跟着去了印尼。
15岁那年,结束学业的林绍良回家给父亲的面店打下手,短短几天,他就把店里的事情搞清楚了。
看着能干的儿子,林父倍感欣慰,将面店全权交给林绍良打理,没想到面店生意比林父自己经营的时候还要好。
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林绍良的面店生意深受影响,最后只得关门大吉。
更要命的是,林绍良20岁那一年,福建福清县因为大雨发了水灾,林绍良一家维持生存的田产全部被淹没了。
欲哭无泪的一家人苦苦支撑了四年,林父还是因病去世。
而此时,为了壮大队伍,国民党军队四处抓壮丁充军,林绍良的母亲担心儿子都被抓走,便让林绍良和弟弟林绍根收拾行李,连夜离家,投奔在南洋的叔父和大哥。
就这样,22岁的林绍良来到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好在叔父在印尼已经站稳了脚跟,初来乍到的林绍良在叔父的油店帮工的同时,还抓紧时间学习当地的爪哇方言。
林绍良一直很有想法。
很多跑来印尼闯荡的同乡人,大多固定在华人的圈子里做生意,林绍良偏不。
油店里有一辆闲置的脚踏车,在林绍良眼里却是香饽饽。
他把油桶绑在脚踏车上,顶着大太阳四处骑车叫卖,一来二去,油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叔父一高兴,还给林绍良涨了工钱。
然而林绍良并不满足,每天走街串巷后,林绍良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1942年,日本人干掉了荷兰之后,又登上了印尼的土地为所欲为,战争让很多人的生意受到了影响,叔父的油店生意也越来越差。
林绍良发现,印尼人很爱喝咖啡。于是,他辞去叔父店里的帮工,开始自己当老板卖起了咖啡粉。
卖咖啡粉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林绍良却乐在其中。
他每天凌晨就要起床,把头一天准备好的咖啡豆仔细磨成粉,然后用报纸分装成不同的分量,骑上自己的小破车赶到六七十里地外的三宝垄市。
当集市结束的时候,林绍良又骑着小破车慢悠悠回到家,准备第二天的咖啡生意。
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有的人会选择歇业休息,可是林绍良还是坚持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绍良靠做咖啡粉的生意积攒了很多经验,还认识了很多做生意的人。
生活会狠狠奖励那些拼尽全力的人,这中间就包括林绍良。
利用商业头脑,成功搭上印尼总统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林绍良总算松了一口气,可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荷兰军队又登上了印尼的土地。
生意不成的林绍良怒了!
当初国民党乱世,自己被迫来到印尼闯荡。叔父的油店生意好了没多久,日本人来了印尼。现在自己咖啡生意正有起色,荷兰人扛着武器又来了。
于是林绍良决定两手两脚支持印尼军队,坚决要把荷兰人赶出印尼的土地!
林绍良说到做到,他从中华总会认领了一位“亲戚”。
他白天带着“亲戚”去干活,晚上带着“亲戚”回家吃饭唠嗑。虽然这位“亲戚”被搜查的荷兰人盘问了好几次,但都被林绍良给忽悠过去了。
就这样,这位“亲戚”一呆就是一年多。两人朝夕相处,历经几次危险之后,也算是有了过命的交情。
风平浪静之后,这位“亲戚”把林绍良介绍给了自己的女婿——印尼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苏加诺。
林绍良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舍命护着的人,竟是总统的岳父。
在总统岳父的帮助下,林绍良认识了很多大人物,其中一个人就是苏哈托,这个人在后来却成了林绍良的噩梦。
荷兰人大肆封锁印尼全境的那段时间,不论药物还是食品,甚至武器都出现了严重短缺,精明的林绍良立马有了想法。
有人撑着腰的林绍良胆识过人,他主动向印尼军方提出了承接运送物资的工作。
印尼军方反复商量之后,答应了林绍良的请求。
林绍良反复琢磨地图和路线,找到封锁线的漏洞,采用敌后迂回的方式,分批多次将国内需要的物资安全运回印尼,从而建立了自己独有的运输渠道。
林绍良在运送物资中的出色表现,不仅获得了丰厚的报酬,还得到印尼军方和总统的高度认可。
而这一切,都在苏哈托的关注之中。
靠着自己的第一桶金,林绍良在印尼开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先后建立了纺织厂、肥皂厂、轮胎厂。
百姓需要什么,林绍良就卖什么,靠着这份生意头脑,林绍良的生意场越来越大。
他不仅做起了出口贸易的生意,还和泰国的金融领头人陈弼臣一起合资创办印尼中央亚细亚银行,打造了自己的金融机构。
更重要的是,林绍良赢得了苏哈托的信任。
战争越狠,发财越猛
印尼的中爪哇以丁香烟闻名。
据说19世纪80年代,一位印尼中爪哇的土著居民因为胸口疼痛,就把丁香抹在了自己的胸口。病情缓解之后,他突发异想把丁香卷入了烟草之中,这样让丁香和自己的肺部充分接触。
结果,他胸口疼痛的病真的痊愈了。消息传开之后,丁香烟的市场也因此蒸蒸日上,成了当地的特色市场。
战争来了之后,原料也就稀缺了。
要保证丁香烟的原料供应,必须要穿过荷兰军队的封锁线,有着战争物资运输经验的林绍良和苏哈托,决定牵手干一番大事业。
有了苏哈托的保驾护航,林绍良从原料产地绕道新加坡,频频突破荷兰军队的封锁线,不断往返运输原料和丁香烟。
其他生意人唉声叹气的那段时间,林绍良赚得盆满钵满,而苏哈托也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1965年,苏哈托一举推翻印尼开国总统,成功当上总统,开启自己长达32年的执政生涯。
他需要一个靠谱的人帮自己握住印尼的经济命脉,这个最佳人选正是林绍良。
当年落魄的面店小老板,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丁香大王。据说作为回报,林绍良把自己手里的资产七成都送给了苏哈托的家族成员。
之后,林绍良涉及的商业领域更广了。他投资建立了印尼第一家现代化的面粉加工厂,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印尼粮食依赖进口的压力。
经历过战争摧残的印尼没有钢铁加工的企业,这让一众高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林绍良像一个“救世主”一样,再次挺身而出,投资盖钢厂。如此有魄力的操作,让印商看傻了眼。
作为一个中国人,林绍良把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也带到了印尼。
林绍良联合当地华人企业家共同筹资60亿印尼盾,帮助印尼本土企业发展。
印尼本土企业家们在感受到来自这群华人的“关爱”后,他们刻在骨子里对华人的仇视居然减少了几分。
当时,价格低廉的东南亚劳动力吸引了不少外国厂商,可是他们一味地压榨工人们,却不知道“以仁治人”的道理。
反观林绍良,不仅给员工开的薪水高,还经常跟员工之间“掏心窝子”般地拉家常。
日积月累之下,林绍良的企业经营状况越来越好,在其他企业的员工屡次闹罢工时候,林氏集团的员工们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给林绍良创造财富。
之后,林绍良的大哥林绍喜,二哥林绍根也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三兄弟齐心协力,影响力直抵华人圈。
1995年,79岁的林绍良坐拥工业、商业、金融三大板块,身价高达184亿美元,成为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首富,也成为了一位手眼通天的大人物。
可林绍良的好伙伴苏哈托,却在上位后野心俱增。
沦为苏哈托家族的打工人
1965年,苏哈托刚刚升任的几个月之后,他为了稳定个人权势,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种族屠杀。
数月时间,大批量的印尼土人肆意欺辱华人,还有人直接放火烧了华人聚集区,少数暴徒甚至把尸首挂于树枝以展示自己的“战绩”。
在苏哈托的默许之下,这些印尼土人成了一帮失去人性的刽子手。
就这样,苏哈托的爽感维持了一年多,这场惨无人道的华人屠杀人数远远超过了50万人,成了“20世纪最惨的集体屠杀”。
苏哈托也因此欠下了一笔无法偿还的华人血债。
1998年,苏哈托的腐败越来越没有底线了,隐忍了30年的印尼人民爆发了自己的小脾气,上街游行要求苏哈托下台,而苏哈托转手就把矛盾转到了“排华”这件事。
在苏哈托的指使下,他的手下人开始了四处烧杀抢掠的丑恶行径。
那几个月又成了华人的噩梦,超过1200人无辜丧命于苏哈托的阴谋之下。
一笔笔的血债激发了更多的声讨,终于,1998年5月21日,苏哈托下台。
眼看靠山已倒,金融危机来势汹汹,林绍良也不得不带着家人逃离印尼抵达马来西亚。
林绍良在印尼的企业被悉数充公,厂房也烧得所剩无几,这次灾难过后,林氏集团大不如前。
经历过两次战乱的林绍良,此时已至耄耋之年,也许他知道自己经不起第三次嚯嚯了,把集团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打理。
就这样,林绍良被印尼人骂了几十年,而他的靠山苏哈托下台之后却衣食无忧,安享晚年。
更可笑的是,苏哈托即使退下来之后,他的财产也远远超过了林绍良的数倍,世人终于恍然大悟,所谓的首富林绍良,也就是为苏哈托冲锋陷阵的财务打工仔而已。
2012年,96岁的林绍良在新加坡去世,至此,一代首富落幕。
林绍良曾说:“一个人的创业,一半靠机遇,一半靠个人奋斗”。
回顾他的一生,战乱年代从福建出发,在异国他乡审时度势,走军火、卖药品、运丁香,敢争敢闯,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遇。
从卖咖啡粉的穷小子,到一代商业枭雄,他做的选择永远是利益最大化。
只可惜奋斗了一辈子,晚年时却又遭遇好友苏哈托“翻脸不认人”,成为印尼排华战乱的受害者之一,最终被迫逃亡,客死他乡。
当真是,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
END
【作者:西西】
【编辑: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