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灾为何“再努力也不够”
10月15日,被“海贝思”重创的长野县。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10月18日,长野县的工人们对千曲川河堤采取临时修复措施。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一场台风带来的破纪录降雨冲垮几十道堤坝之后,日本发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哪怕是最昂贵的减灾工程也可能经受不住考验。
即便花大力气升级,“还是会有你无法抵御的暴雨”
深夜1点半,68岁的小川博史犹豫着是否该出门躲避“海贝思”——几十年来袭击日本的最强台风。
小川家位于长野县长沼市的千曲川附近,与暴涨的河水仅有一道堤坝之隔。“我对防洪堤很有信心。”他对日本《日本时报》说,“我相信它能经受住百年一遇的洪水,所以应该没问题。”
事实上,问题大了。一个多小时后,洪水撕开堤坝,淹没他的家,冲走了里面的一切。小川差一点儿就没命了,好在,将近决堤时志愿消防队员警告他“快跑”,他立刻开车冲向了地势较高的地方。
这道位于东京西北部的防洪堤,是今年第19号台风“海贝思”的牺牲品之一。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至10月20日,台风及其带来的创纪录降雨已造成日本80人死亡,11人下落不明,397人受伤;至少有71处决堤,5.24万间住宅被淹。
据美联社报道,10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到访了受灾严重的北部城镇。“我决心为你们重建日常生活提供充足的支持。我知道,你很担心自己的健康,但请别着急。”安倍对一名坐在小学体育馆木地板上的老妇说。
访问宫城县时,他向NHK等媒体宣布,德仁天皇的“即位正殿之仪”及皇室“飨宴”、答谢晚宴于10月22日如期举行,但原定于10月14日的自卫队“阅舰式”被推迟至11月10日。
日本对自然灾害堪称习以为常,投入数不清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起了世界级的基础设施,以缓和大自然的愤怒,但“海贝思”迫使该国重新审视支撑其防洪系统的假设。它给日本乃至全世界提出了一个难题:在风暴因全球气候变化而愈发强大的时代,连最昂贵的工程也未必能经受住考验。
东京理科大学河流工程学教授二瓶泰雄对《日本时报》指出,在日本各地,“观测到的降雨强度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看到这些损失,我认为结论很明显:防洪计划需要升级”。
二瓶怀疑,即便花大力气升级,“还是会有你无法抵御的暴雨”。
大型工程制造“错误的安全感”
几个世纪以来,日本政府一直相信灾害管理是通过工程建设就能解决的问题。
据《日本时报》报道,上世纪50年代末,一场毁灭性的台风夺去了1200多条生命,促使日本启动了一系列旨在治理河流的公共工程项目。几乎每条河上都出现了堤坝,土木工程师用混凝土覆盖住长长的河床。
这些工程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日本冈山大学水利工程学教授前野诗朗认为,它们已不足以应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极端天气。“目前看来,随时随地发生洪灾也不奇怪。”他告诉《日本时报》。
为基础设施投入巨资,导致日本的国债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政府批准了诸多项目,但它们的效率普遍很低,而且疑似对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
日本政府试图利用基础设施支出刺激停滞了几十年的经济。英国《卫报》援引批评人士的警告称,一些项目沦为建筑公司中饱私囊的工具,它们将部分收益以竞选捐款的形式“返还”给当地政客。
无论支出的动机是什么,工程师们警告,随着风暴强度持续增加,政府修建堤坝、挖掘排水隧道时,面临收益递减的问题。但“海贝思”过境后,政客最关心的问题仍是日本是否该加大投资。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研究灾害管理的政治学教授丹尼尔·奥尔德里奇指出,大型工程项目往往能制造错误的安全感,导致人们不肯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疏散。“有个工程保护你,这种时候你怎么会选择避难呢?”他对美国《纽约时报》说。
NHK称,2017年日本政府修订了洪水和河流管理法规,旨在减少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因未能及时疏散造成的死亡人数。在社会迅速老龄化的国家,后者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环境的变化,迫使地方政府修改其应对灾害的方式。如今,摆在它们面前的挑战不再是百年一遇的风暴,而是千年一遇的更具破坏性的灾难。
“软措施”救下更多人
去年夏天,长沼市所属的长野县重新绘制了洪水地图。《日本时报》称,2006年的老版地图中设想过一种情况:长沼市被4.9米深的洪水淹没。现在,规划者设想的糟糕得多:两天内降雨量达到406毫米,导致10多道堤坝决口,长沼市淹没在19.8米深的水下。
这可能还不够悲观。日本共同社称,“海贝思”在10月12日袭击东京以南的山区旅游胜地箱根后,48小时内降雨量达到了990毫米。
在东京这种拥有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为应对千年不遇的大灾难花上几十亿美元合情合理,但在长沼市这样的农村地区,政府显然需要作出艰难的选择。“我们必须达成共识:不管做过什么样的准备,都会遭遇抵御不住的洪水。”当地负责管理池沼河的官员冈本广树告诉《日本时报》,政府需将注意力转向“在公共关系上做工作,以使人们在洪灾期间撤离”。“很难让人们跑起来。”他坦言。
“考虑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许多社会采取的是一种工程思维模式。事实上,他们应该把更多力气花在‘软性措施’上,比如在灾难发生前鼓励邻人互相帮助疏散。”奥尔德里奇说,“新加坡、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北美地区执着于一种想法,即应对(灾害)问题得依赖工程。建造能漂浮的建筑物,或者更灵敏的传感器。这些都很好,但如果你的手机没法用了,你该怎么办?要是没电了呢?”
据《日本时报》报道,救援人员在长沼市的堤坝附近找到了两具遗体。拯救了小川等400名撤离人员的,正是“软措施”。
长沼市每年都举办疏散演习。在河边的神社里,一根3米多高的木杆记录下袭击过这里的洪水。接近顶部的地方用粗黑的汉字写着“宽保二年”,即1742年。
10月12日晚,随着“海贝思”造成的水位上升,市政官员开始给居民打电话,劝说人们撤离。小川的妻子恭子是志愿者,她和同伴们挨家挨户帮助年迈的邻居前往疏散中心。
当时,几乎没有居民预料到,台风真能在他们有生之年冲垮堤坝。
16日,建筑工人们热火朝天地修补着千曲川堤坝的缺口。起重机将巨大的工字形混凝土块填进裂缝,再用泥土覆盖。在大堤的另一边,低矮的田野延伸到河岸,几百棵苹果树的树冠浸在泥水里。
居民们迈出了重建家园的第一步:挖开被泥沙掩埋的家,寻找浸了水的家具。
“我们挺走运。”小川的女儿夏实在家门口对《日本时报》说,“所有家具都被冲走了,所以没有什么需要我们清理。”
小川博史可没这么乐观。他的家和公司业务都会回到正轨,但他不确定自己能否恢复。
“即使大堤被修好,以后每次遇到大雨或台风,我的心也都会揪紧。”他说,“我想搬到能让家人无忧无虑生活的地方。”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