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这个苏州园林出口到了美国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园林已经与苏州融合在了一起,提到园林人们就会想起苏州,而说到苏州,大家也会自然而然想起明清时期那些名满天下的经典人文空间。
但其实苏州不只有古代经典的文人私家园林,还有许多小众不为人知的园林,甚至在整座城市的许多细节里都能感受到园林的诗意。
不仅普通游客来得多,像外国元首这样重量级嘉宾也常常来作客,曾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前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等都曾经在这个江南文人修身养性的地方驻足流连。
而且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苏州园林就已经开历史之先河,率先出口到国外,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口到国外的园林建筑。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苏州园林
时间回到40多年前,当时美国最大的博物馆纽约大都会的董事阿斯特夫人收藏有不少中国的明式家具,想要将它们得体地展示出来,但是大都会里现成的场地都不太合适,于是这个想法一直搁置着。
到了1978年,美国博物馆代表团首次来访中国。当时普林顿大学东方美术系主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部特别顾问、美籍华人方闻找到了国内古建园林学大家陈从周。
▲陈从周
陈从周被尊称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师承张大千,对苏州园林有着极深情感,而对于老师曾经住过的网师园更是视如珍宝。
改革开放之初商品经济大潮刚刚兴起,苏州也迎来了旅游热,园林自然成了绝大多数游客的首选,游客蜂拥而来,刚刚接触市场经济的大家也就着急慌忙地想要多做生意,一时间园林里的许多厅堂轩榭里都开起了小商店,贩卖兜售各种“特产”,一下子让园林“热闹”了起来。
对于这样的现象陈从周毫不客气,大声批评“园林不是商场!”、“不能乱添内容,弄得丑陋不堪,俗不可耐! ”。
▲陈从周与恩师张大千
还有一些园林内的匾额楹联恢复得比较匆忙,他看了之后也是直呼“文不文,诗不诗,要都是这种水平,长此下去,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就荡然无存了! ”
方闻找到对苏州园林如数家珍的陈从周,问出了那个困扰许久的难题:
我在纽约收集了许多中国明代家具,一直想把它们陈列出来,但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方闻教授(右)与时任大都会博物馆董事会主席狄隆
陈从周听罢不假思索地回答:
明代家具当然要放在明代建筑里面呀。
那么美国哪来的明代建筑呢?陈从周立即就为他找到了一个现成的蓝本,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苏州网师园。
殿春簃是网师园内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位于网师园彩霞池主景区的旁边,是网师园唯一以“春”命名的景。有人形容这里有晚春的妩媚,像晚唐温庭筠、韦庄的词,可以叫人暂时脱离尘世的喧嚣。
陈从周的建议被果断采纳,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将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一所中国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特色而设计建造,所以取名为 “明轩”。
▲网师园殿春簃
陈从周理所当然成了“明轩”移建的总顾问。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说过:“整个的创意构思,应该说都是发自陈先生的。如果没有他这个创意,那也就不会有‘明轩’迁到大都会博物馆去了。”
不过,很多人都只知道纽约有个明轩,却不清楚其实在苏州的东园里,也有个明轩。
原来,按照当时中美双方的合同,为了确保效果,在移建到纽约之前,需要先做一套实样,于是就选在苏州东园的“涵碧楼”。
这个“涵碧楼”不少老苏州应该都有印象,后来80年代轰动一时的电影《小小得月楼》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 电影《小小得月楼》
在这里的庭院,参照苏州明代建筑形式和结构设计移建成了第一个版本的网师园“殿春簃”,主要出资人阿斯特夫人以及博物馆负责人等实地考察后都非常满意。
于是,明轩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先是在国内制作构件,当时国家特批从四川调运珍贵的楠木、上好的银杏、香樟,连一砖一瓦都是在苏州陆墓御窑定制的。到1979年10月,“明轩”工程全部193箱构件从上海启程运往美国,到1980年5月完成施工,同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 为建造明轩,工人在砍伐楠木,四川
▲工人在苏州北塔寺加工构件
明轩建造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楼的玻璃天棚内,里面阳光灿烂,四季如春,光亮、温度、湿度都被严格控制。
庭院中建有楠木轩房、曲廓假山、碧泉半亭、花界小景等。殿春簃在大洋彼岸的孪生姐妹很快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等要员数度前往参观,美国各地前来参观的民众更是络绎不绝。
▲1980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接见我纽约明轩施工技术人员
《苏园六纪》的导演刘郎对明轩高度评价,他认为:
明轩,在海外引起了轰动,也开创了苏州园林的实物走向世界的先河。198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营造的逸园,1992年在新加坡营造的蕴秀园,1998年在美国纽约营造的寄兴园,可以说都是当年营造明轩的余绪与发展。
从此以后苏州园林以及越来越多的仿古建筑、园艺小品陆续走向世界,在法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俄罗斯、马耳他、南非等更多的国家落户,苏州园林造园技艺和园林文化获得了海外广泛赞赏,也成为联结、沟通世界与苏州文化的一张最优雅的名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