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家俞志华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人书俱老映德馨, 画如其人渡修行。2022年元旦新年之际,神州艺术网总编辑洪旭朝一行特地驱车来到杭州市郊区俞志华艺术馆,拜访著名书画家俞志华老先生,并送去新年美好的祝福。车子停下后,一栋四层楼白色艺术馆呈现眼前,艺术馆旁挂着由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为俞志华题写的《艺海风流》牌匾格外醒目。
在俞志华艺术馆一楼会客厅,看到随意存放的一大堆各种奖牌和证书。打开其中一本,是其被授予的“联合国人类文化贡献奖”和“联合国和平艺术家”荣誉称号的证书。
2021年,俞志华老先生一路走来,收获满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其作品被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的《一带一路,一代名师》一书。他被授予时代榜样、国家级十大艺术大师、弘扬爱国主义先进个人、大国艺术工匠功勋人物、中俄世代友好大使等荣誉。其作品《西湖诗一首》入选文化中国主题巡展,在北京地铁一号线文化中国主题专列上展出。
看看给俞志华老先生的证书颁奖词,你就知道其中的分量:为加强各国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传播和平理念,凝聚际和平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也为表彰一批如韩美林、莫言、范曾等一批为人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了突岀贡献的中国文艺大师,中国艺术外交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国人类文化贡献奖评委会特联合举办了“联合国人类文化贡献奖”的评选活动。鉴于俞志华在文艺界创作出一部部享誉世界的传世佳作,对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了突出贡献,经评委会层层筛选,最终遴选出您与韩美林、莫言、范曾等20位文艺家获得“联合国人类文化贡献奖”,并授予您“联合国和平艺术家”荣誉称号。
俞志华,1947年生,浙江杭州人,号石龙山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书协会员,台湾故宫博物院书画院荣誉院长、终身客座教授,世界科教文卫首席艺术家、执行委员。中美协书协会员,英国牛津大学艺术系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担任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国学研究馆馆员、中国国画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文化部中国书画艺术委员、国际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国际吴昌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破格体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吴越书画研究院院长、沈鹏书法艺术工作室专家组高级理事等职务。
上世纪70年代受业中国美院诸乐三教授及周昌谷、余任天先生。书画得沙孟海、唐云、陆俨少、朱恒、郭仲选教诲为私淑及入室弟子。《春江小景》的张爱萍上将及中国美院王伯敏、孔仲起、舒传熙、刘江、童中焘、卢坤峰、曾密、吴山明,上海施南池,南京林散之、陈大羽,北京周而复恩师等题誉、后筑庐径山《行素书屋》(由沙孟海、唐云,刘艺题名,潜心学识数十年。
认识俞志华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有个性的书画家。人生信条是人不可有傲气,但必须具有傲骨!他多次率团赴法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泰国、比利时、朝鲜等国进行文化交流。人民网、央视网、凤凰网、《浙江卫视》、《西湖明珠》等三十多家媒体报道。
书法入刻王羲之碑塔和千年文化碑林,并被上海、北京、山东、河南等博物馆、艺术馆收藏。《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介绍,《中国电影报》整二版介绍,《世界知识》、新华社《人居》、《中国扶贫》、《中华时讯》等杂志多次介绍。英国甘敦市政府,剑桥大学,迪拜王室,法国文化部门,俄罗斯文联,泰国文联,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及我国台湾马英九、连战收藏。
他在长期的艺术探讨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按他说法是书法难,难在自成自貌。他的极具文人气的兰竹和山水又像其书法一样,兰竹像其艺友书画大家卢坤峰,山水像其恩师朱恒和王伯敏,然又有自己的笔触和风格。
在学书艺的同时,他在与唐云、陆俨少、朱恒、陈大羽、施南池等大师交往时,也全心贯注地吸取他们的精华,积淀自己。
为了追求艺术的进一步深诣,他放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将唐云、沙孟海亲题的《行素书屋》搬到距杭州近百里的径山脚下,修心养性,潜心修养艺术创作,过着日日书画的生活近年来,他的活动频繁在曹操故里,在开封、北京、内蒙、四川、孔子故里、羲之故里游历学习。
俞志华的主要作品有《铁骨老梅》、《潇洒清风》、《不知天上宫阙》和《龙吟》等,曾被数十部书画大典摘录。其作品入翰海、保利等拍卖行,并进入中国当代精品拍卖会。
拜访结束后,神州艺术网总编辑洪旭朝握着俞志华老先生的手,深有感触地说:“像您这样的老艺术家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为艺术抹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俞志华老先生说:“我的作品和艺术成果,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作为一个艺术家,作品是给人看的,画作予人观赏、审美,是我创作的目的之一。而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把美奉献给人民,回馈给生活,以实现艺术审美的全过程,这是我正在做的,也是我一直在做的”。
不是吗?春去秋来,岁月如梭,时光令他们不再年轻,但他们那坚定的意志,那浓浓的深情,已经成为深入几代人内心的“记忆”青春,岁月,荣耀,梦想,还有希望。感谢您,我们向您致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