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爆料投诉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2022年9月8日,白金汉宫公告宣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勒莫尔庄园离世,享年96岁。

虽然仅仅2天前,她还刚刚任命了自己的第15位首相——利兹·特拉斯。

作为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伊丽莎白二世70年的国王生涯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时刻,就像她晚年以来不可避免地遭遇的病痛和衰老,她治下的英帝国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走向了无可挽回的坠落。

对于英国民众而言,女王是君主制与王室延续的象征,但在斯人故去后,王室曾经辉煌的余韵恐怕也将随之化为云烟。

其“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的全称里,联合王国正在面临其联合统治法理上的结束,英联邦也在越来越强的离心力中走向解体。

当年睥睨全球不可一世的“英帝国”,也将随着女王的离世成为一个彻底的历史名词。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英联邦:难掩帝国衰退本质的“体面”

1952年,英王乔治六世去世,年仅26岁的伊丽莎白在结束肯尼亚的访问之后加冕为王。

彼时,英国GDP为43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与苏联,约为中国的1.44倍,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帝国。

但同时,帝国权力的神圣性早已随着二战中新加坡的沦陷而被击垮,女王“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印度已经独立五年,并已修宪成立共和国,不再尊奉英国国王作为国家元首。面对国力急剧衰退的困境,女王不得不开始靠英联邦维系摇摇欲坠的帝国。

1961年,受非洲独立运动影响的加纳传出即将脱离英联邦的传闻,伊丽莎白二世迅速前往加纳进行斡旋,最终使得加纳放弃脱离英联邦的计划,其总统恩克鲁玛更是赞美女王:“席卷非洲的变革之风已经变成了飓风。无论如何,我们对陛下个人的尊敬和爱戴将永远不会受到影响。”

1964年,独立的赞比亚也选择留在英联邦,其首任总统卡翁达说道:“这一切完全是女王的魅力,没有这个,我们可能早已离开。”

为了保证英国与其前殖民地的关系,女王频繁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使得成员国之间互信程度不断增高,得以实现各项贸易协议——英联邦特惠制允许成员国互相实行关税优惠,以促进互相之间的贸易往来;英联邦开发公司(CDC) 成为联邦内落后国家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

新西兰前总理大卫·郎伊对此称赞女王:“我们在争斗,而她在团结。”

在英帝国急速衰退的几十年中,大多英帝国前殖民地国家仍在去殖民地化的过程中选择不脱离英联邦,54个成员国中则有16个是“英联邦王国”,也就是那些以女王为君主的国家。

正是由于伊丽莎白二世,英联邦得以维持其长期的“体面”。

但这最后的“体面”难掩帝国衰落的本质。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爆发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原本以钢铁、纺织为主的传统工业,以对外投资和技术输出的形式,转移到联邦德国和日本。美国国内则更专心从事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而忙于战后重建的英国并未在任何产业方面成为领头羊,除了航空工业,化工及制药等少数产业外,其它大都乏善可陈——这与其曾经的第一大国身份已相去甚远。1951-1964年,被英国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称作“蹉跎十三年”。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英国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

1966 年的英镑危机,更是让威尔逊政府不得不采取英镑不贬值和经济紧缩政策,失业率与通胀率双双高企。

同时,英联邦的危机也不断显现。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少数白人强加于非白人的歧视性政治和经济种族隔离制度的反对浪潮开始兴起,英国政府却因为与“大义”背道而驰的做法引起了联邦内部激烈的冲突。

在著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与女王的争执中,英联邦第一次出现“解体”的危机。

女王“最不喜欢的首相”:撑起增长的奇迹,也空心化了联邦

1985年,《星期日泰晤士报》一篇对玛格丽特.撒切尔与女王争执的报道,立刻在公众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报道称女王私下里认为撒切尔夫人的做法是“不关心、对抗和社会分裂”。而撒切尔夫人则认为“制裁不会奏效,会损害英国广泛的经济利益”,是对自由贸易的犯罪,因此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制裁。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尽管49个英联邦国家中的48个已经同意经济制裁计划——包括禁止航空旅行和在南非的投资,以及禁止农产品进口和促进南非旅游业——但由于撒切尔夫人的坚持,英国独自拒绝支持该计划。

原本就被成员国抱怨架构松散的英联邦,也被玛格丽特·撒切尔“认为英联邦是在浪费时间”,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是“鸡肋”。

而这使得女王的处境非常尴尬,其作为英联邦共主的权威性开始遭到了广泛的质疑。

另一方面,信奉货币主义理论的撒切尔政府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国企不断被私有化,大量产业向私营企业开放。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1984年保守党连续执政期间,英国电讯公司、宇航公司、天然气公司、钢铁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垄断巨头的股票被大量出售给市场,随着撒切尔经济政策的逐步推行,英国经济稳定增长,GDP在20年间增长了近10倍,通货膨胀率大幅降低,金融服务(包括保险和不动产)成为英国GDP贡献率最高的行业。

伦敦高度发展的专业化的货币和资本市场,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业逐渐成为英国的支柱经济。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但同时,跨国企业、数字经济、金融与服务业缔造的GDP繁荣背后,制造业衰落、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失业的现象也开始屡见不鲜,工业产值自1981年起不断衰落,英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70年代超30%的比例下降到2019年的8.59%。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曾经引以为傲的汽车、电信设备等产业逐渐衰落,曾经的汽车行业巨头劳斯莱斯被宝马收购,曾经世界最大的通信和IT设备提供商马可尼则被爱立信收购。

此外,随着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盛行,英国开始取消贸易壁垒和政府干预,向跨国资本开放经济市场,英联邦曾经的优惠政策开始名存实亡,英联邦正如撒切尔口中所言变得愈发“鸡肋”。

通胀、债务高企,自顾不暇的英国正在失去英联邦

英联邦还能坚挺多久?

这个问题或需要交给联邦的话事人英国来回答。

随着英国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英国经济开始高度与全球资本市场绑定,政府沦为国际资本的“招揽人”和投资环境的管理人,依靠贸易、投资措施对于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愈发吃力。

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经济大幅衰退,女王甚至罕见地在向国民的致辞中强调了英国经济萎缩的问题,号召国民在经济艰难时期不应被困难击倒,应该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但此后历届政府仅仅依靠证券投机等非生产性积累的方式来解决危机,使得问题不断累加。

目前,英国的通胀率已经达到了40年的新高,多家投行预期英国CPI甚至可能在明年初才达到峰值。

风险溢价的不断上升,使得外国资纷纷逃离,英国将不得不大幅贬值英镑以填补维持对外收支——这也是其与欧元区的主要矛盾之一。

而大规模、无资金支持和无目标的财政扩张,已经愈发难以确保通胀预期稳定和外部账户稳定的关键,自顾不暇的英国已经难以撑得起英联邦的门面。

数据统计,目前英联邦GDP总量13万亿美元——仅约为我国GDP总量的73%。

与此同时,英联邦自身的离心力也愈来愈强。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2021年11月30日,太平洋岛国巴巴多斯正式脱离英联邦成为共和国。

2022年年3月,牙买加议会开始推进程序,将取消英国女王在该国的国家元首地位,使牙买加脱离英联邦成为共和制国家。

根据《澳大利亚人报》,澳大利亚总督戴维·赫尔利在今年6月参加女王的“白金禧年庆典”期间受记者采访,提到了澳大利亚成为“共和国”的可能性。

2022年8月,据彭博社综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和彭博终端机上的历史汇率计算结果,印度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并预计印度的经济规模将在2027年比英国大20%左右——产业多元、经济前景光明的印度如今比英国更适合英联邦的话事人身份。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在能源飙升、经济不振、失业率飙升的当下,自身难保的英国早已失去维系英联邦的硬实力,甚至都失去了国民对于英联邦共主身份的支持和耐心。

今年五月,在女王“身体抱恙”的传闻不断在网上发酵时,英国民众曾发起一项“It's time to make Elizabeth the Last.”(是时候让伊丽莎白成为最后一个)的捐款活动,已筹集了超过43000英镑的资金——

即使是广受爱戴的女王,也难挽人们对君主制愈发的不满和抗拒。

通胀债务双双高企,失去女王的英国何去何从

2022年6月,英国王室公开了2021年度的财政支出,英国王室共支出了1.024亿英镑(约8.312亿RMB),比前一年度增长了17%——在国家经济整体衰退、通胀债务双双高企的状况下,这一数据自然引起了国民的不满。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英国史专家玛雅·亚桑诺夫则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评论《哀悼女王,而非其帝国》,人称们不应将女王的时代浪漫化,大英帝国在她的执政期内四分五裂,伦敦政府的国际影响力显著降低。

如今女王离世,英国社会及英联邦的稳定和平衡最后的维系已失去,这场“走向共和”的喧闹,也被再次推向了高潮。



上一篇新闻

廓尔喀部队:英国版的“外籍兵团”发展史

下一篇新闻

荷兰女王点赞,新加坡总统接见这位江苏艺术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