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初莲花:来自广东的泰国首富//叶曙明
作者 /叶曙明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庆典,中国政府邀请了1779名海外侨胞回国观礼,在应邀嘉宾中,有五位侨胞代表获邀登天安门城楼观礼并出席招待会。泰国正大国际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就是这五位代表中的一位。
谢国民,祖籍广东澄海,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祖父谢锡生曾经到南洋各地闯荡,但颠沛流离,雨宿风餐,却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澄海务农。父亲谢易初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家乡时就以种植草菇闻名,人称“草菇佬”。
1921年,谢易初看见别人办织布厂赚钱,也找朋友合伙,在乡下开了一家作坊式的织布厂,不料翌年碰上“八·二”风灾,第一次投资就这样被狂风恶浪瞬间卷走了,他短暂的“工业梦”,也像撞上礁石的浪头一样,瞬间化作泡沫。
谢易初
初尝失败滋味的谢易初醒悟了,还是要脚踏实地,回到自己熟悉的种植业来。1922年底,他带着招牌、广告、账簿,还有一批种籽,身上只揣着八块银元,只身赴暹罗谋生。在一众亲友的帮助下,在曼谷嵩越路琼南利炭廊巷口开了一间种子店,经营菜籽、饲料。当他把从家乡带来的“正大庄”招牌,端端正正挂起来时,他深信在暹罗这个农业国里,与农业相关的生意一定有得做,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正大庄经理一职,由族叔谢庆林执掌,打理日常事务,胞弟谢少飞负责财务。谢易初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开拓市场,他在吗必开垦田畴,寒耕暑耘,精心培育良种,苦苦经营了五年之久,其间曾尝试种植西瓜,但碰上暹罗多雨的天气,收成极差,以致血本无归。但他并不放弃,又亲往北柳、北榄坡、佛说、叻丕、佛丕各府,调查菜籽销售实况,了解农民对各类种籽的实际需求。踏破铁鞋,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终于使正大庄的业务逐渐走上轨道,随后他又在合艾开设了分店“正大栈”。1941年他到吉隆坡开展业务。
不料,这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海路被炮火切断,谢易初猝不及防,被迫滞留在新加坡。正大庄失去掌舵之人,生意几乎全线死火。谢易初在新加坡的吉洞渔村苦熬了三年零八个月,以打鱼为生。一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返回泰国。这时正大庄已奄奄一息,全部家底仅余白米百余仓。
年近半百的谢易初,雄心犹壮,他毫不气馁地喊出了“重整旗鼓”的口号,集资两万余铢,投入鸭毛出口市场,鸭毛是做羽绒的原材料,获利甚丰。正大庄就像久渴的禾苗逢甘露,重现生机。1948年,谢易初把正大庄交给谢少飞管理,自己返回汕头,重操熟悉的种子旧业,创办了一个规模颇大的选种农场,作为正大庄的良种基地。
正大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谢易初在汕头市创办“光大庄”,继续把农场出产的优良品种和从潮汕各地收购的良种,出口到曼谷,再远销世界各地。他在汕头的农场,先后对蔬菜、瓜果、禽畜、粮食四大类的不少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许多享誉国内外优秀良种,其中有狮头种花椰菜、白沙晚萝卜和鸡心种大芥菜等,都是他培养出来的驰名蔬菜品种。
1953年,从战争中恢复元气的正大庄,改组为正大集团,正式告别了传统的行栈式经营,变身为一个现代商贸公司,仍以经营菜籽和农牧产品为主。1966年,年届七旬的谢易初离开汕头,在香港定居。不久又由香港移居新加坡,公司业务遇有疑难未决之事,也会越洋向他咨询。老人家宝刀未老,往往运筹于帷幄之内,而决胜于千里之外。
1966年,正大集团派谢大民到香港创办正大贸易出口公司,这是正大集团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1968年,正大集团与日本油漆公司合资在泰国、马来西亚创办工厂;谢易初又派三子谢中民到印尼创办一家饲料公司和一家渔业公司,后者为前者提供生产饲料的原材料——鱼粉。
一家前途无量的跨国公司,在谢易初悉心培护之下,略见雏形。谢易初知道,交班的时候到了,公司要再上层楼,需要注入新的活力,需要更年轻、更有魄力的领导人,出而领袖群伦。1968年,他决定把正大集团交由四子谢国民接掌。对于年方29岁的谢国民来说,这既是抱负所在,也是人伦责任所系,从父亲手中,郑重地接过了董事长的印篆。
谢易初交篆之后,并未赋闲在家,而是继续到新加坡等地经营农场,致力于培育无籽葡萄,要把培育出的良种献给祖国。有一回,已84岁高龄的谢易初因疲劳过度,晕倒在种植园里,人们发现他时,手里仍紧紧地攥着一根葡萄藤。
他也积极投入家乡的慈善福利事业,先后出资参加捐建澄海县华侨医院、澄海华侨中学、谢易初中学等。1982年,谢易初于泰国因患脑血栓,说话非常困难,连一句完整的话也无法说不出。当中国驻泰国大使前去探望他时,老人紧紧握住大使的手,泪光闪闪,声音颤抖地说出:“我—欲—去—汕—头……”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潸然落泪。谢易初临终时仍不忘嘱咐子女,在澄海县华侨中学捐助兴建一座科学馆。学校为了纪念这位老人,把这座科学馆命名为“易初科学馆”。
谢易初曾撰写《自传》,这样评价自己一生:
余自十六岁承担家计,即秉大公无私、忍让求全,涓涓归公,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职志,毕生辛劳,所创业务以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而无愧!
余行年八十,仅差数月,自幼无机会得享高等教育,而学问才识,全由余之竭力追求所得,余有生之年,仍不放弃求知精神,即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并以所得,教到老而做到老!
谢国民出生于1939年,少时曾遵父命,回汕头读书,后来又到香港学习经济管理和商务。大学毕业后回到泰国,没有马上进入父亲的正大集团,而是在其他公司干了五年,积累经验,练兵秣马,直到1963年才进入正大集团任职。也许是家族基因遗传,也许是从小受家族生意的耳濡目染,谢国民十几岁时就非常喜爱养鸽,长大后更成了超级“鸽迷”,在泰国、台湾、香港等地都有他的鸽舍,还曾经和比利时的鸽友联合参赛。所以,他不像一般的年轻人那样,一味只追求新颖、时尚,看不起传统产业,他对父亲创办的饲料业、畜牧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特殊的感情。
谢国民
出任正大集团董事长后,新硎初试,谢国民便充分展现了一位勇于开拓的少帅风范,迅速把集团的业务向多元化推进,一方面引入人才、技术,为饲料、水产、食品这些正大集团的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一方面把公司业务扩展到商业零售、电讯、医药、房地产、国际贸易、物流、金融、传媒、互联网、教育和工业等领域。
1971年,正大集团与美国最大的种鸡公司“爱白益加种鸡公司”合作,由美方投资,引进现代化最新养鸡技术和全套自动化养鸡生产线。1974年,正大集团在香港创办正大国际有限公司,作为向全世界扩展业务的前哨阵地,谢易初老帅一度亲自披挂上阵,担任正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为新公司定航向、压阵脚。
最能体现谢国民眼光与魄力的,是他在1979年投资中国的惊人之举。当时中国“文革”刚刚结束,国家遍体鳞伤,元气未复,对未来何去何从,许多人仍是一片茫然。但谢国民却已敏感地发现,时代契机,就在这个风雨晦明的历史十字路口。他仿佛预见一波改革开放的浪潮,正从海平线滚滚而来,中国将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于是毅然决定在深圳投资。
正大集团与美国大陆谷物公司合作,投资1000万美元,在深圳创办了一个现代化的饲料养鸡场——正大康地有限公司,获得了深圳市政府发出“深外资证字0001号”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第一家外资公司。1982年,正大康地年产24万吨的现代化饲料厂建成投产。
若干年后,有人惊奇地问他,你当时怎么会看中还是死气沉沉的中国市场?谢国民一笑回答说:“商家最看重的是机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当然可以说,1970年代末中国腾飞的机会,确已朔光初现,但当时又有几人能看得清楚?又有几人敢相信一个外国“资本家”居然在红色中国可以得到“天时、地利、人和”?谢国民已经把一只脚大胆地跨进来了。不仅如此,连珠海、汕头两地的“001”号营业执照,亦为正大集团捷足先得。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出生在泰国,但我是地地道道的汕头人,我祖籍是澄海。饮水思源,我对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投资中国,是正大无悔的选择。”
谢国民另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决策,是大举进军香港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推动正大集团旗下公司在香港上市。1981年,卜蜂莲花(即易初莲花)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1987年,正大集团在百慕大成立卜蜂国际有限公司,1988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卜蜂莲花与卜蜂国际登陆香港股市,令中国与泰国之间,仿佛骤然拉近了距离。1993年,谢国民被聘为港事顾问。这是中国政府在香港回归前就香港事务进行咨询而从香港聘任的顾问,谢国民以一位泰籍华人的身份获聘,意义非同一般。他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出谋献策,贡献良多。
易初莲花
正大集团以香港作为桥头堡,逐步与中国经济建立了河同水密、休戚相关的关系。1988年,国务院宣布海南建省,谢国民再次捷足先登,当年就和海南省签订合同,投资20多亿美元建设海南石油化工基地。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新区,谢国民又不失时机地在浦东新区投资20亿美元。他每一步都能抢占先机,难怪1988年的亚洲财经杂志《亚洲金融》把谢国民称为“亚洲最杰出的企业家”。
从1979年进入中国市场后,正大集团陆续创立了“正大饲料”、“正大食品”、“正大种子”、“正大蛋品”、“正大制药”、“大阳摩托”、“正大名茶”、“正大广场”、“易初莲花超市”等商业品牌,遍布全国各地,在市场上,一度如日中天。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