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1979年的一天,广东省梅州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一个西装革履的外国男子跪在已经95岁的金叔婆面前泪流满面。

激动的男子亲热地喊着:“祖母!祖母我回来看您啦!”

95岁的老太太眼盲多年,就上手摸了摸面前人的脸,刚一摸到男子的高鼻梁时,老人咧开嘴笑了:“是我的乖孙回来了啊!”

周围的邻居乡亲们都吓了一跳,大家都知道老人的儿子媳妇都是中国人,这个外国孙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熊德龙

更让大家惊讶的是,这个外国人不仅仅是回家认亲,还回报家乡,给梅州修桥、修路,还建医院、学校,捐赠超过2000万!

外国男子名叫熊德龙,面对大家伙的疑惑,他只是含着泪解释说:

“我虽然是老外的长相,没有中国的血统,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这熊德龙到底是什么人?明明没有中国血统,却为何坚称自己的根在中国,要回报家乡和祖国呢?

“没有中国父母,就没有我”

1947年11月,熊德龙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的首都雅加达。

这个有着印尼与荷兰血统的男孩一出生就被抛弃在孤儿院,7个月左右时,被一对来自中国的夫妇收养。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丈夫名叫熊如淡,妻子名叫黄凤娇,两人来自中国广东省梅州,因为家里日子贫苦,一路辗转来到印尼讨生活,平日里靠叫卖面点为生。

夫妻俩一直没能生育,先后收养了三个女孩,后来想要一个男孩,就收养了熊德龙。

有了孩子,取名是个大事,夫妻俩文化不高,绞尽脑汁想了又想,给孩子取名为“熊德龙”。

寓意为熊家得了一个好儿子,也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家里生活清贫,但夫妻俩从未短缺过孩子们的吃喝,百般疼爱,视如己出,竭尽所能地给孩子们最好的生活。

随着小德龙一天天长大,外国人的样貌在这个中国家庭里分外扎眼,周边生活的华人邻居们也时常指指点点,一些孩子也会来嘲笑、排挤小德龙。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又一次被小伙伴们嘲笑他不是中国人后,委屈难过的熊德龙一路跑回家,扑进了母亲怀里诉苦。

听儿子说完后,母亲黄凤娇很是生气:“谁说的?根本没有这回事!你是我九月怀胎生出来的!”

从那天起,熊德龙就在心底里认定,自己是母亲的孩子,是一个中国人,这样的信念哪怕后来得知了真实的身份后也从未动摇过。

虽说疼爱孩子,但夫妻俩也很注重对孩子们的教育。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国观念,即便身在印尼,夫妻俩也坚持教孩子们说中文,还教他们说客家话,在家里也要求用客家话交流。

在学习上,夫妻俩要求很是严格,平日里还会给孩子们讲述一些中国的典故,教授做人的道理。

母亲黄凤娇经常教熊德龙背诵《增广贤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熊德龙就这样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熊德龙的童年记忆里,在海外的中国人一心牵挂家乡,无论生活得多么困苦,也不忘寄钱回家买田买地,孝敬老人,回馈家乡。

黄凤娇和熊如淡夫妇也是如此,除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还要从牙缝里省下钱来寄回家里。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家里生意不好实在没有积蓄,母亲咬牙拿出唯一的首饰,带着他去当铺当了,把钱回老家让老人安心过个好年。

熊德龙永远都不会忘记,母亲在摸着那件首饰时眼中是那么地不舍,可对黄凤娇来说,家乡和亲人才是最重要的。

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孩子,一定要记住,做人不能忘本,哪怕再苦再穷,也不要忘了家乡。”

从此,中华民族孝敬父母、不忘祖国与家乡的优良品德就在熊德龙的心中扎下了根。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努力,未来才能回报父母、家乡与那个遥远的祖国。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从打工仔到集团董事

家里条件不好,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懂事的熊德龙在16岁那年就辍学打工。

在校期间,熊德龙就曾靠卖一些文具获得过第一桶金,展现出了不凡的经商天赋。

打了两年工后,在父母和亲戚的支持下,熊德龙借钱开了一个海绵厂,厂子虽小但收益不错,半年后就还上了欠债。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熊德龙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看着被烧毁的工厂,年轻的熊德龙备受打击,就在这时,父母再次成为了他坚强的后盾。

“想做什么就去做。”父亲熊如淡拍着儿子的肩膀鼓励道:“我相信我儿子的能力,你一定能够成功的!”

父母帮他和亲戚们借来了钱,还卖掉了自家的房子,帮他重新建厂,一切重头再来。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那段日子十分艰苦,没有房子,一家人就在厂里吃住,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搬出去,但他们十分知足,日子清贫而幸福。

父母以身作则教会了熊德龙坚持和努力,在后来的经商道路上,熊德龙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闯敢干的风格,一路披荆斩棘,逐渐站稳了脚跟。

从一开始的海绵厂,到后来的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等领域,熊德龙的企业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最终成立了自己的熊氏集团。

“孝敬父母、忠义朋友、信誉事业”一直都是熊德龙的座右铭,他的合作伙伴都对他很是信服,他的真诚和执着就连竞争对手都十分赞赏。

对于自己的成绩,熊德龙十分谦虚,认为是父母的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各行各业朋友的帮助才让他一步一步走到这个位置。

即便有再高的成就,熊德龙也不忘父母和家乡,为了推动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冒险的决定:收购一家报纸。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讲中国故事 为华人发声

“如果你想害一个人,就让他去办报纸。”

这是熊德龙经常开的一个玩笑,话虽戏言,但也能从中窥见办报的艰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熊德龙的事业开始进军美国洛杉矶,而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那时的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有着很大的偏见,许多报道都存在夸大和不实的情况。

这让有着一颗中国心的熊德龙很是难过也很是愤怒,从小受中华文化教育长大的他深知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可愤怒和难过解决不了问题,熊德龙思考了一段时间后,于1993年拍板出资600多万美元买下了美国洛杉矶当时知名的华文日报——《国际日报》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熊德龙的做法在集团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尽管当时集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600万美元还是很大的一笔钱。

熊德龙向同事和朋友们推心置腹,解释自己的做法和理由,明白真相后,大家都很是感慨,却很担心资金周转问题,毕竟报纸都不好做,这笔钱算是打了水漂了。

本就是经商起家的熊德龙也知道,这600万大概率是回不来了,但他已经做好了要亏钱的准备。

但钱可以亏,中华文化的宣传可不能马虎!

报纸很低廉,2毛5就能拿走一份,靠着这份《国际日报》,熊德龙陆续向美国民众介绍了中国真实的风土人情和优秀民族文化。

熊德龙希望能够以《国际日报》作为窗口,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那时的美国已经有很多中国的留学生,思乡心切的留学生们靠着这份报纸了解祖国最新的变化,了解家乡的最新情况,一解思乡之情。

为了扩大影响力,熊德龙还找来美国第三大报纸《洛杉矶时报》合作,获得了其中的8个版面,专门介绍中国的民族文化。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从做报纸开始,近10年的时间里,熊德龙做报纸差不多亏了2~3000万,全靠着熊氏集团的输血才能继续运转,但很快,《国际日报》就迎来了生机。

美国的报纸盈利基本靠投放广告,熊德龙手下的报纸影响力不够,没有太多商家愿意投钱,但开办近10年后,熊德龙接到了大批的广告。

原来,当初看报的中国留学生中间有不少人都成为了企业家,他们没有忘记在那一个个思念家乡的日子里,是熊德龙的《国际日报》陪他们度过了难熬的时光,现在他们有了能力,自然也要帮熊德龙一把。

于是靠着这些企业家的投放广告,《国际日报》一天天做大,后来还回到印尼创办《国际日报》,短短几年时间,他就成功开辟了东南亚的报业市场,让《国际日报》成为了印尼各大华人社团争相订阅的报纸。

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熊德龙在做好报纸的同时也与时俱进,除了纸媒与新媒体融合,还积极促进华媒与当地媒体及中国媒体“打成一片”。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是华文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熊德龙说。

事业有成的熊德龙谨遵母亲的教诲,从来都没有忘记那个从未谋面的家乡,时刻都盼望着到中国寻根。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故土寻根,回报家乡与祖国

熊德龙的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童年时代的他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一天,长大后的他羽翼丰满,终于有机会到家乡去看一看。

1979年的一天,经过一番打探,熊德龙来到了父母的家乡,当时还只是个小镇的梅州。

一听说他是熊如淡和黄凤娇的儿子,小镇上的乡亲们都十分热情,但也有许多人对他的“洋人”外貌十分疑惑。

于是在大家的簇拥下,熊德龙在老家院子里见到了已经95岁的祖母,接着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祖母当初还没有眼盲的时候,曾经看过儿子寄回来的全家福,她一直都记得熊德龙那不同的长相和高挺的鼻梁,所以一摸就知道,自己的孙子回来了。

老人眼盲心不盲,她相信自己的儿子儿媳,即便没有流着中国的血,老人也愿意认熊德龙这个孙子。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听到祖母开口叫他,本就含泪的熊德龙眼泪流得更凶了。

一直以来,熊德龙都十分忐忑,他向往家乡和中国,却始终没有安全感,祖母的这一声“乖孙”让他热泪盈眶,直到这时,他才感觉到,熊家人认可了他是熊家的一份子,也认可他的中国心。

熊德龙从此也是有“根”的人了。

激动的熊德龙牢记父母的叮嘱,此后的多年间给梅州捐钱修桥、修路,“德龙路”、“德龙桥”都是他出资建造。

他出钱建医院,建学校,1982年还资助洋坑小学修校舍,他的父亲曾经在那所小学任职,这让熊德龙倍感亲切。

后来熊德龙还和两位著名的华商,田家炳、曾宪梓出资资助嘉应大学,此后多年间一直资助不断,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光是向家乡梅州的资助就超过了2000万元。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熊德龙常说:“回报父母,也要回报家乡、民族和祖国。”

除了家乡梅州,熊德龙资助的脚步还遍及中国落后的大西南,先后被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八个省政府聘请为经济顾问,先后捐出数亿元资助国内的教育事业,并获得20多个城市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

熊德龙说“我到中国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为的是实践自己的诺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国,我要宣传中国,回报我的‘家’。我希望中国早日富裕起来。”

除去自己的精神故乡,熊德龙在自己成长的印尼也做了许多善事义举,为地震、水灾和穷人捐款捐物,资助教育事业,还为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德龙大桥

不管在什么场合,熊德龙坚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也是一个客家人。

熊德龙的这份爱国情怀,让许多中国同胞也不禁动容。

熊德龙的故事还将继续

在熊德龙的办公室和中国、印尼等地的家中,始终挂着一幅黄凤娇和熊如淡的合影。

这张彩色照片是熊德龙用电脑技术,把两张黑白照片放到一起,加上色彩后完成的。

尽管父母已经去世多年,但熊德龙一直记得父母的教诲,也十分思念父母,每次回到梅州,都会到父母坟前祭拜。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父母晚年间,熊德龙在老家梅州专门盖了一栋二层小楼供父母居住,还在两人的名字里各取一个,给小楼取名“淡凤楼”。

夫妻俩逢人便夸自己的儿子,一听到有人拿熊德龙的身世和样貌说事时,夫妻俩都会把眼一瞪:“他就是我们的儿子,没有血缘,也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母亲的去世一直是熊德龙难以忘怀的伤痛。

临终前母亲已经神志不清,多日没说话,为了让老人少受点折磨,家人们同意了拔管。

听着家眷们的哭泣,熊德龙赶走了所有的家人,不想让母亲很伤心地走。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熊德龙的父母照片

他把母亲扶起,让老人靠在自己的肩膀,然后开始一句一句地唱母亲儿时哄他入睡的歌谣,还有曾经念了又念的《增广贤文》……

突然,一滴眼泪砸到了熊德龙的肩头,原本神志不清的黄凤娇似乎有些清醒,听着儿子唱的童谣,眼泪一滴滴地落下,最后在儿子的怀里停止了呼吸。

熊德龙用这最后的时间,努力地报答了黄凤娇多年的恩情。

有着父母做榜样,熊德龙在后代的教育上也十分注重,既接受西方优秀文化,也注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1948年一印尼弃婴被广东夫妇收养,后成为亿万富豪,一生回报中国

如今已经74岁高龄的熊德龙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十分欣慰,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和他一样,不忘家乡梅州,也不忘中国,要永远记得回报家乡和祖国。

熊德龙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的故事,或许只有中国人才能读懂其中的浪漫和赤诚吧。

参考资料:

央视:华人故事

中国新闻网:海外华媒代表熊德龙:结合时代背景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青年网:熊德龙:华文媒体要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上一篇新闻

被熊孩子逼疯的家长,疫情期间新加坡不关闭学校,听听总理怎么说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HLH国际集团荣获“2017亚洲杰出企业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