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 前言

“李光耀将一生都献给了新加坡,直至他生命的最后。”

短短半个世纪内,新加坡从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发展到集国际金融、港口贸易、环境优美于一身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功不可没。

虽然人终有暮年,但晚年时的李光耀依旧有着超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预见性。他曾对世界几大国际关系做出大胆的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捉襟见肘、困难重重。”

那么,李光耀为何会做出这般的预言?

这些预言又是否应验了呢?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今天,就来分析一下李光耀先生的预言究竟精妙在哪里。

  • 【进入“中年危机”的日本】

预言一:日本会走向平庸。

在李光耀看来,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称得上是“理所当然的奇迹”。

把“理所当然的奇迹”这句话,拆分后来理解。

首先,之所以说日本经济的腾飞是“理所当然”,大致有两点。第一点,二战结束后,美国并没有对日本进行全面压制;第二点,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作为美国的“后方军需工厂”,靠卖军需资源收益大量外汇,为后来的经济腾飞捞到了沉甸甸的第一笔金。

其次,之所以说日本经济的腾飞是“奇迹”,则因为其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领域始终位于世界前列的坚实护城河,日本在汽车、电子、服务行业都有着独树一帜的科技壁垒。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1962年,日本GDP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之后,更是与当时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差距在逐年缩小。更令亚洲刮目相看的是,日本货币日元以稳定的价值浮动,成为当时世界保值和套利的优质外汇。

经过短短二十年内的奋斗,日本便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但,在日本经济迅速扩张的背后,李光耀却敏锐地看到了日本的“中年危机”。

很多人都认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崩盘,源于所签订的“广场协议”,但其实这只能算是其中一个诱因,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多,还是因为日本本身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有问题。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其中最首当其冲的,就是当时日本楼市“泡沫”过大。

在当时,日本的很多银行、商业公司都将活动资金转向了房地产行业,房价飞速飙升。日本民众和投资客跟打了鸡血一般地狂热买房,甚至不惜背负巨额贷款。

一时间,房地产贷款从1986年的13.9万亿日元飙升到1990年的41万亿日元,银行持有住房贷款从1984年的17%上升到1992年的35.5%。

你能想象,在当时,东京银座的房产价值足以买下整个纽约曼哈顿岛吗?

除了房地产以外,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股票、长期国债、金融衍生品等金融产品中。

而炫目的经济繁荣背后,正隐藏着一场巨大的危机。

上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正式成为信用货币。一旦美联储加息,日本将会迎来一场空前绝后的收割。日元币值能否稳定,逐渐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这一天,很快便来了。而在那场空前的经济危机面前,日本没有及时对经济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选择了消极抵抗,经济政策仍然换汤不换药。

此后,日本从“消失的10年”走向“消失的30年”。

此外,日本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人口危机产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对此,李光耀先生过早地看清了这一切。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晚年对日本做出这样的预言:日本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而李光耀下一个担心的,正是表面团结、内部勾心斗角的欧元区。

  • 【欧元区的“如意算盘”】

预言二:欧元区解体。

在李光耀先生看来,“组建欧盟,成立欧元区”的愿景的确很美好。

但,看似完美的结合真的能长久持续下去吗?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1999年1月1日,欧元区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欧洲各国从此进入快车道发展阶段,各地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效率将显著提高。

看似都是好事,实际上却隐患重重,其中最大一个问题便是:欧盟内部不团结。

欧洲在战后出现发展不平衡的趋势,这里面有美国的影响,也有苏联的影响。长时间的冷战阵营对立,让欧洲的经济发展方向划出了一条鲜明的“楚河汉界”。

虽然苏联解体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加入欧盟抱团取暖,但不平衡的发展问题仍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对于不同的欧洲国家而言,欧元区存在的意义也大相径庭。

对于相对贫穷的欧洲国家而言,例如希腊,加入欧元区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援助。

而对于英国(尚未脱欧前)、法国、德国等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欧元区让他们成为支援贫穷欧洲国家的“无限金库”。

大家各怀鬼胎,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内部的小九九一个比一个算得精明。

因此,欧洲不团结的劣根性,是欧盟“宏大蓝图”的抑制剂。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经过21世纪的实践,欧元区的发展直至今天仍然举步维艰。希腊破产、英国脱欧......欧元区在为经济实力薄弱的国家收尾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资本供应国的信心。

尤其是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更给欧元区经济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欧元区对于新加坡而言是重要的,新加坡的外资引进有很大的比例来自于欧洲。但欧元区的尔虞我诈,也给新加坡的繁荣发展添上了几笔灰色的色彩。

正所谓不破不立,面对欧元区的颓势,与其苟延残喘,倒不如打破旧的、不合理的秩序,成立一个全新的、更符合欧洲各国利益的多极化组织。

在李光耀的期望中,欧洲强国依然需要发挥其资本的优势地位;而相对不发达的欧洲其他国家也不能完全沦为英法美的附属品,他们更需要一种独立精神,在现实中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李光耀预言,欧元区解体仅仅是时间问题。

至于未来究竟如何发展,虽然他想有一个积极的结果,但事实往往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 【治标不治本的印度】

预言三:印度发展捉襟见肘、困难重重。

印度与新加坡相距较近,且拥有世界第二大人口数量,其潜在的庞大市场不可能被新加坡所忽视。从宏观战略上来看,新加坡对待印度应该持看好态度,但李光耀却不这么认为。

李光耀认为,印度的发展将困难重重。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究其原因,则是印度“治标不治本”的国家民主化进程。

印度于1947年独立,1950年正式成立联邦共和国,拥有与西方类似的宪法体系与国家结构。

但,这并不完全都是好事。

首先,印度作为文明古国,其特有的文化惯性很难在一朝一夕通过政治与经济的改革进行全方位改变。举个例子:

虽然印度对外宣称自己是共和国,内部和各邦国都有相对独立的政治体系,但封建残余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地区的乡绅长者仍然拥有足够的话语权。除了新德里、德里、孟买等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的城市以外,其他地区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封建制度。

这样的改革不彻底为印度的今天埋下了隐患。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此外,印度 GDP总量位居世界第六看似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种姓制度、封建礼教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

截止至2018年7月,印度还有7,060万人生活在极度贫困线以下,日均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约合8.77元人民币)。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现象在印度依然普遍存在。

再一个,妇女权益的极端落后,暴露了印度在教育、劳动力和人才培养上出现严重的脱节。

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基础劳动力教育素养普遍偏低,印度纵使拥有庞大的人口,也很难成为世界工厂、很难带动国内工业的产业升级。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最后,印度对中国的战略敌视并不是新加坡想看到的。“敞开大门做生意,大家一起挣钱”是符合国家利益的根本愿望,但印度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综合国力相对落后,拒绝深化改革。

印度是否能发展的更好,取决于印度政府对封建残余能否施以重令,能否对印度的人权事业得到更多的关心与正视,能否对具有合作意愿的合作伙伴递上诚意的橄榄枝。

在李光耀看来,印度应该变得更好,也可以变得更好。毕竟,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城市之国”而言,它尽可能希望国际发展趋势能够日益稳定,在和平与进步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

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从印度近几年的表现中,看到任何改变的诚意。这与李光耀先生的希望相悖,因此他觉得印度的发展仍然极具挑战,困难重重。

李光耀晚年三大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 【总结】

显然,晚年时的李光耀,非常堪忧日本、印度、欧元区的发展,预言似乎也初见端倪。

值得一提的是,李光耀对中国的评价一如既往地赞扬与看好,他认可中国的改革能力,也为中国市场的日渐强大表示祝贺。

李光耀的话外之音,其实也是对日本、欧元区和印度抱有更多的期望。

如果日本能像中国一样拥有独立的脊梁,有居安思危的精神;如果欧元区能像中国一样团结;如果印度能像中国一样将深化改革贯彻到底,或许未来都会有更好的发展。

世界正在面临全新的考验,每个国家与团体都在灰暗的流域中独自航行,至于哪里才是真正的灯塔,是全人类的归宿,还请拭目以待。

李光耀先生的预言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在逆风而行时,要看谁能找到真正的航路。

上一篇新闻

想赚钱去哪个国家打工好?新加坡打工怎么样?为什么推荐新加坡?

下一篇新闻

想拥有一个海外账户?新加坡账户你值得拥有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