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驻外首席看世界:“裂变”的美国、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

美国 “裂变”的国家

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社长颜亮

对美国民众而言,即将过去的2018年见证了美国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12月20日公布的美国一项民调结果显示,近八成美国人认为过去两年美国变得更加分裂。中期选举后产生的“分裂国会”,可能将进一步撕裂美国的政治和民意。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梅·阿皮亚评论,一些美国人甚至认为那些观点对立的国人根本不是“自己人”。曾报道“水门事件”的记者伯恩斯坦则认为,美国不同群体间正处于“冷内战”状态。

诸如此类的描述并非夸大其词。这一年,记者见证了美国两党在移民、医保、大法官任命、“通俄门”调查等议题上的激烈党争,在围绕政治、民生等重要话题采访时,能感受到不同群体的明显对立情绪。

分裂,在秋天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获提名的卡瓦诺遭性侵指控,引发民意“信他”还是“信她”的尖锐对立。共和党倾力为卡瓦诺上任护航,而民主党全力拉他下马。虽然卡瓦诺最终涉险过关,但留给美国社会的裂痕难以弥合。

11月的中期选举将美国社会分裂推向又一个“高潮”。记者采访发现,美国民意在多个议题上尖锐对立:枪支管控上,一方要求限枪,一方坚称拥枪权利不可侵犯;医保方面,一方要保卫奥巴马执政时通过的医保法案,一方坚决要求废除;围绕“通俄门”调查,一方坚持调查到底,一方则声称调查纯属政治“猎巫”。

一连串敏感议题中,美国媒体的党派属性跃然纸上,就同一件事的报道角度和立场差异巨大。为迎合不同党派的政治需求和受众情绪,部分媒体甚至煽动对立。主要报道华盛顿政治圈新闻的美国《政治家报》最新民调显示,六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媒体加剧了社会分裂。

分裂和党争导致民众对政府看法也大相径庭。共和党人倾向于认为现政府正在“让美国再次伟大”,民主党人则认为政府走向完全错误。

裂痕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里,连普通美国人的家庭和婚恋也受到政治极化影响。例如,自由派和保守派各自推出约会网站和交友客户端,以方便寻觅“志同道合”者。根据民调机构盖洛普的最新民调,不少在网上寻觅生活伴侣的美国年轻人将政治立场作为挑选伴侣时一票否决的因素。

裂痕产生易、弥合难,无论是政治,还是情感。美国“大熔炉”亦然。

德国 后默克尔时代

新华社柏林分社社长严锋

2018,德国政坛风云变幻。10月29日,被视为政坛常青树的默克尔宣布“双退”,不再寻求连任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主席和总理之职。舆论一片哗然,惊呼“后默克尔时代”提前到来。

执掌基民盟18年、四度蝉联总理职位,默克尔凭借务实稳健的领导风格引领德国乃至欧洲渡过欧债危机等众多暗礁险滩,被誉为欧洲“稳定器”。多年风光、一朝引退,究其根本,难民问题可谓默克尔的滑铁卢。

默克尔当初决定向难民大开门户时,就给自己政治生涯埋下了隐患。当时,记者曾见过路边张贴的巨幅海报,在“欢迎来到德国”的标语下,民众手持鲜花,热情洋溢。然而,从布鲁塞尔到尼斯,从慕尼黑到柏林,接连发生的恐袭引发欧洲社会恐慌。随着难民问题持续发酵,欧洲民怨渐增,民粹主义和极右思潮乘势泛起。德国也未能幸免,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在大选中“异军突起”,基民盟、社会民主党等传统大党遭受重挫。10月,默克尔率领的执政联盟在巴伐利亚州和黑森州议会选举中接连受挫,成为引发默克尔退意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欧在伊核协议、气候变化、防务、贸易等问题上龃龉不断,欧洲需要并正在展现更多的独立性。在这个关口,作为欧盟重要“舵手”的默克尔启动“退出模式”,令欧洲一体化前景阴云更浓。英国《金融时报》说,默克尔一旦离去,欧盟领导力将出现“令人瞠目的空白”。

令默克尔和欧洲一体化支持者稍感欣慰的是,有“小默克尔”之称的克兰普-卡伦鲍尔在12月党代会上顺利接任基民盟主席,使“后默克尔时代”大体保持政策稳定性的可能大增,而克兰普-卡伦鲍尔在移民问题上的灵活立场,也使得修正移民政策成为可能。

应时而变,应势而变,实用主义第一,或许正是德国特色的治国之道。

俄美 关系转圜难

新华社莫斯科分社首席记者栾海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例行年度记者会上,俄美关系是绕不开的话题。12月20日的记者会上,讲到俄美关系时,普京重点谈了双方在《中导条约》上的争端,称如果美国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俄将采取反制措施。

回首这一年,从特工“中毒”案到《中导条约》,从叙利亚冲突到乌克兰问题,俄罗斯在多个领域受到美国打压,同时也展开了各个层级的反击,俄美博弈加剧。

“接替我的同事原本上半年就要带着孩子过来,没想到看好的国际学校突然关了,他就犹豫起来了。”一位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常驻的朋友对记者抱怨。

今年3月,俄宣布驱逐60名美驻俄外交官并关闭美驻圣彼得堡总领馆,作为对美驱逐俄外交官并关闭俄驻西雅图领事馆的回应。圣彼得堡一所主要招收美国外交官子女的国际学校受池鱼之殃。而这轮外交风波的起因是俄前情报人员斯克里帕尔和女儿在英国“中毒”事件。

2018年的制裁与反制,延续了近年俄美关系“主旋律”,且有变本加厉之势。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专家波格丹诺夫告诉记者,西方多次升级对俄制裁,“中毒”案等只是借口,根子还在于双方对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安全问题缺乏共识和互信。

博弈还在更具爆炸性的领域展开。美国总统特朗普10月20日宣布美国将退出《中导条约》,俄方在呼吁保留条约的同时也毫不示弱,强调将采取应对措施。俄美针锋相对,让世界担心双方将滑向核军备竞赛。

“我记得美国国徽上的白头雕一只脚爪擎着13支箭,另一只抓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现在的问题是,你们的雕已经把枝条上的橄榄吃光了,只剩下箭了吗?”“可是我并没有带来橄榄枝。”这是10月23日普京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在克里姆林宫会谈时的一段对话,当时博尔顿前来莫斯科向俄方通报美方准备退出《中导条约》的有关情况。

关系不断恶化的同时,双方大规模军演不断,“新冷战”阴影加重。9月11日,俄联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战略演习“东方-2018”拉开帷幕。10月25日,北约开始在挪威及其周边地区举行“三叉戟接点2018”联合军演,这是北约自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联合军演。

俄罗斯美国问题专家奥列维奇认为,“新冷战”有可能成为美国对俄政策长期方针,“这将是美国为力保唯一超级大国地位而进行的一场豪赌”。

随着俄美关系恶化,并受美国内“通俄门”调查影响,俄美首脑间的互动趋冷。7月,普京和特朗普在芬兰赫尔辛基实现今年首次正式会晤,但其后计划的11月巴黎会晤和12月布宜诺斯艾利斯会晤均因各种原因告吹,凸显俄美关系转圜之难。

正如奥列维奇所言,在可预见的将来,俄美关系将在美方继续施压、俄方周旋反制间继续博弈下去。

英国 “脱欧”成“拖欧”

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顾震球

2018年,英国“脱欧”进程一波三折。12月10日,英国议会下院表决“脱欧”协议草案前一天,首相特雷莎·梅突然推迟表决。这再次印证了人们对“脱欧”的看法:怎一个“拖”字了得!

自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以来,英国与欧盟之间龃龉不断,英国国内民意动荡,让“脱欧”变成了“拖欧”。

“拖”,反映出英国式政治决策的困局。英国政府“脱欧”主张在国内饱受抨击,特雷莎·梅疲于应付来自内阁、议会以及工商界的反对声浪,难以集中精力对付欧盟。虽然英国和欧盟代表经过艰苦谈判达成协议草案,但未等英国议会表决就似乎败局已定。一拖再拖中,英国政府权威不断受损,“脱欧”成了各方政客吸引眼球的政治工具。英国民众在“脱欧”公投后则成了场外看客,面对“脱欧”不确定性的冲击束手无策。

“拖”,反映出英国社会的撕裂。“脱欧”是英国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话题。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脱欧”一词随处可见。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批评政府推动不力、白白浪费时间的有之,反对英国与欧盟达成协议草案的有之。一些保守党议员把矛头对准特雷莎·梅,甚至在党内对她提出不信任案,试图把她赶下台。

“拖”,反映出特雷莎·梅极力挽救的不仅是“脱欧”协议,更是自身政治前途。两年前,特雷莎·梅上台执政,主要任务就是带领英国实现“脱欧”,因此有效推动“脱欧”进程是其维护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但目前,特雷莎·梅将希望寄托于欧盟在“脱欧”问题上让步,其难度可想而知。

英国舆论将久拖不决的“脱欧”乱局描绘成一场“国家危机”。

时间在无情地流逝,2019年3月29日的“脱欧”期限日益逼近,各方担心的“无协议脱欧”可能性正在增加。“拖”字诀的“有效期”越来越短。

中日 正趋稳向好

新华社东京分社社长冮冶

2018年,日本国内形势基本平稳。这一年里,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中日关系趋稳向好,但暖流中仍存寒意,若欲行稳致远,日方还需展示更大诚意。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两国总理在这一特殊年份实现互访。两国高层经济对话时隔8年重启,中青年军官互访交流项目时隔6年重启。

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明显。去年5月,日本福井县立大学名誉教授凌星光和日本前驻联合国大使谷口诚等在东京的外国记者中心举办记者会,联名倡议日本加入“一带一路”合作。当时参加记者不过十几人。一年后,日本学界、经济界、媒体界已经常态性地举办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各种研讨会,参加记者不仅人数多,且提问踊跃。

中日国民间的感情也有所回升。10月公布的第14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两国受访者对对方国家持良好印象的比例均有上升。此外,对华向来“挑剔”的日本媒体也出现积极变化。今年以来,以深圳为样本揭示中国经济活力的奥秘,成为日媒涉华报道的一大新亮点。

然而,向好态势下,阴影犹在。

12月中旬,日本政府批准新版《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写入了将现有舰艇航母化等有悖“专守防卫”方针的军备扩张内容。新版防卫文件还对中方说三道四,其中不乏冷战思维。日方这种做法不利于中日关系改善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展望未来,日方应言行一致,在敏感问题上积极去除消极因素,方能使中日关系行稳致远。

朝鲜 见证新气象

新华社平壤分社首席记者江亚平

对朝鲜来说,201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路线带来新气象。对外交往层面,朝鲜领导人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外交行动展现新形象,取得新突破;经济建设方面,新战略路线掀起经济建设新高潮。

这一年,中朝关系出现新气象。3月至6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三度访问中国,与中方就双边关系和朝核问题等达成重要共识,书写中朝高层交往的新篇章。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的特别代表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朝鲜,并出席朝鲜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进一步巩固发展中朝传统友好。

这一年,朝韩关系持续回暖,半岛局势呈现新气象。2018年元旦,金正恩通过新年贺词向韩国释放善意,表示朝鲜有意派团参加平昌冬奥会。2月9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率领高级别代表团出席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并于10日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会见。朝韩“冬奥外交”拉开半岛局势缓和序幕。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在4月、5月、9月三次会晤,并签署《板门店宣言》和《9月平壤共同宣言》。

朝美关系这一年取得历史性突破。6月12日,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会晤,双方就朝核问题、朝美关系等议题达成重要共识,极大缓解了朝美间一度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朝俄关系也有新发展。双方政府代表团多次互访,签署了一系列经贸、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协议。

一年间,朝鲜在外交上的积极进取和崭新形象,为朝鲜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好于以往的外部环境。4月召开的朝鲜劳动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朝鲜将中止核试验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集中全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新战略路线”后,朝鲜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朝鲜各地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新高潮。

发展经济,努力构建朝鲜半岛持久稳定的和平机制……挑战和机遇并存,朝鲜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中非 梦想共辉映

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社长李生江

上一篇新闻

亚洲漫行画册 参观新加坡马来传统文化馆 了解新加坡马来文化

下一篇新闻

随着少林寺红遍全国的“牧羊女”丁岚 入籍新加坡后星途如何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