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马来海战英国巨舰被战机击沉1941年:大炮巨舰时代结束了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12月10日马来海战英国巨舰被战机击沉1941年:大炮巨舰时代结束了
随着英国皇家海军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与反击号战斗巡洋舰,被日军战机击沉,也就宣告了大炮巨舰时代的结束。
这2艘军舰都是英军的主力舰,战斗力超强。
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为例,它曾经被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围攻。同行的胡德号战列舰被迅速击沉,威尔士亲王号被击中3发炮弹,却没有受到大的损伤,还击伤了俾斯麦号。
可以说,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是当时全世界最顶级的战舰。如果是舰炮对轰的海战,最强的敌舰也会陷入一方苦战。
没想到,马来海战中,日军战机赢得非常轻松。
有意思的是,英军战舰的防空能力是很强的。
而威尔士亲王号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对空问题。
它装备高达16门133毫米高平两用火炮,32门40毫米防空机关炮,18门20毫米防空机关炮,还有62挺高射机枪。这种防空火力算是极为惊人,形成了一个中高空到中低空,完整的防空火力圈。
可惜,即便是133毫米火炮,对空炮击的有效射程不过是几公里。这种大口径高炮想要在中高空直接命中敌机,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近距离爆炸的弹片杀伤。炮弹不是导弹,想要造成杀伤就必须形成火网,进行区域覆盖性防御。区区16门要对付四面八方扑来的战机,当然不能形成严密的火网。
而20毫米机关炮和高射机枪的对空射程都在3公里内。这个距离对于战机突袭来说,只是一瞬间,所以炮击拦截的难度极大。
那么,主要的拦截火力就是40毫米机关炮。
可惜,这种火炮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射速很慢,火力经常会中断,同40毫米博福斯火炮不能相提并论。
由此,英军战舰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马来海战,面对日军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战列舰几乎就是活靶子。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是日本陆军的大型攻击机,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远距离空袭使用,尤其重视攻击敌人的战舰。它的作战半径高达2000公里,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成员有7人。除了配备3挺7.7毫米自卫机枪以外,战机还可以携带1枚鱼雷或者800公斤航空炸弹。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具有强悍的攻击力,尤其可以采用低空飞行投掷炸弹,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另外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的航程高达4000公里,在设计时绝对是世界最顶尖的,当时普通轰炸机航程都在2000公里之内。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的缺点还是日本战机的老毛病,突出攻击力和航程,减弱了防御力。战机核心部位没有装甲保护,遇到敌人强悍战斗机的袭击,就很容易被击中燃烧导致坠毁。后来美军飞行员被戏称它为飞行的打火机(Flying Lighter),也就是一打就着。
九六式对于战舰的威胁还是非常大的。
12月8日,日军在马来西亚登陆,英国这两艘战列舰离开新加坡北上进行支援。
虽然英军知道空军已经被日本横扫,无法为舰队提供空中掩护,仍然孤军奋战。
事实证明,这是傲慢自大,轻视日军实力的愚蠢行为。
9日下午,舰队被日本潜艇和巡逻机发现。已经接近天黑,日本战机没有夜间空袭能力,直到第二天10日才发动攻击。
10日11点40分,从越南西贡起飞的16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开始第一波攻击。2艘英军军舰奋力开炮,然而根本无法挡住日军战机的猛扑。
日机第一轮发射的6枚鱼雷,就有1枚击中威尔士亲王号,导致传动轴严重受损,船只进水2400吨,倾斜12度,发电机因此停机,很多防空炮无法开火,航速也大降。
可以说,区区1枚鱼雷就对威尔士亲王号造成严重损伤。
日机连续攻击,第二波攻击距离上一波只有15分钟,英军招架不住,狼狈不堪。
第三波攻击中,2枚鱼雷击中左舷;1枚500公斤炸弹直接在甲板上爆炸,造成重大破坏。
威尔士亲王号在13点18分,也就是空袭开始后1个多小时沉没,共被击中6枚鱼雷和1枚炸弹。
反击号由于装甲较薄,早在12点23分就已经翻覆沉没。
至此,英国在远东的2艘战列舰全部完了。
空袭中,日军战机共发射49条鱼雷,有11枚命中,命中率达到22%;投下21枚500公斤和250公斤炸弹,有2枚命中,命中率为9.5%。
随着以上的命中率都大大低于训练(日军训练鱼雷命中率可以达到70%),然而就实战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其余鱼雷命中率超过百分之二十,足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创任何巨舰。
英国为了建造这2艘3万吨以上的巨舰,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仅仅威尔士亲王号的建造就花费了5年的时间。而此次日军仅仅从越南西贡基地出动了86架飞机,空袭中只有3架被击落。它们造成2艘军舰水兵死亡高达840人,包括舰队司令菲利普中将和威尔士亲王号舰长约翰·里奇上校。
可见,双方的损失根本不成比例。事实证明,在没有制空权的海域作战,任何巨舰都是无法生存的。
这2艘战列舰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去送人头的。
马来海战已经宣告了大炮巨舰时代结束。
有意思的是,获胜一方日本人却茫然不知,才有后来的武藏号、大和号超级战列舰的悲剧。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