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 星期五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马丁B-10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量产的全金属低单翼轰炸机,同时也是当时美国陆军航空队诸多战机中性能最优越的之一。它的速度是当代所有轰炸机的1.5倍以上,从此之后重火力、高速、大型的重轰炸机时代到来了。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美国飞机制造商马丁公司(Glenn L. Martin Company,1995年被洛克希德公司并吞,成为洛克希德.马丁集团)在1930年代初,为了要争取美国陆军航空队对于轰炸机订单的市场,由马丁公司自己出资研发一款被称为第123型(Model 123)的试作机计划。在当时大萧条的时代,自行研发的代价是非常巨大。

123试验机由四个机组人员组成:飞行员,副驾驶,及位于机鼻和机身的两个机枪手组成。最初的设计看起来和那些市面上常见的轰炸机布局大同小异,四名飞行员位于敞开式的座舱内执行任务,不过马丁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还是采用了一些其他的先进设计。首先是它采用了当时比较少见的内部投弹舱,其次它的主起落架采用的是可收放式的设计。除此之外,它的 600马力(447kW)怀特SR-1820-E“旋风”式发动机为飞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其装置的半圆形的龟壳状凸出枪塔───这个设计随即便影响了全世界轰炸机的自卫武装配置,成为所有人公认轰炸机最恰当的标准。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123式原型机于1932年2月16日首飞,随后在1932年3月20日以XB-907的军方编号进行测试。测试后,飞机被送往马丁公司以XB-10的编号进行重新设计。当XB-10再次交付到美军之后,他已经和之前的123有了质的变化:首先降低阻力的尝试上,马丁公司使用了最新式的NACA整流罩代替了使用多年的唐纳德环;同时换装了一对动力更加强劲的675马力(503kW)怀特R-1820-19引擎。飞机的翼展也加长了2.4米,同时使用了封闭式机鼻机枪塔。事实证明,这些改进非常成功——在1932年6月的飞行中,XB-10在6,000英尺(1,830m)的高度飞出了 197 mph (317 km/h)的速度。毫无疑问,这个速度和表现在1932年已经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了。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XB-907验证机

XB-10可说是集30年代初期最先进科技于一身,其速度、防御力、载弹量、火力等各方面优异的性能,令美国陆军航空队与各国军事观察家大为震惊,甚至比大多数的双翼或高肩翼单座战斗机要来的更快、更敏捷。三挺.30机关枪自卫火力更是令全世界的航空公司都开始反省下一代轰炸机与拦截战斗机的设计案,美国陆军航空队也毫无疑问地选择B-10作为下一世代的主力轰炸机,从此之后重火力、高速、大型的重轰炸机时代到来了。陆军航空队的亨利.阿诺德将军即评价B-10为「合众国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先驱」。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XB-10的后续改进型号YB-10

不过马丁公司并没有因为XB-10的成功而止步,此后又进行了诸多改进,这些改进包括为了改善飞行员视野而扩大了玻璃舱盖的面积,将机组人员缩编为3人,以及更换了两台675马力的新发动机。军方在1933年1月17日下达了第一批48架飞机的生成命令,同年11月,第一批14架YB-10交付到了怀特机场。这批飞机参与了1933年11月的空中邮件运送的行动当中。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马丁B-10机头的封闭式机枪塔

它于1934年6月服役,其出色的性能以及良好的口碑为生产它的马丁工厂获得了大笔大笔的军方订单——总计348架的数量即便是在现在对于轰炸机产量来说也是一个很不低的数字,更何况在航空工业高速发展,今天试飞明天就落伍的30年代。其中美军是B-10的主要客户,总计订购了166架;其次是荷兰空军,总计订购了121架。

B-10在它服役的年代,可以说是引领航空工业,尤其是轰炸机设计革命的代表——无论是全金属机身,可回收式起落架,还是内置式投弹舱与旋转式机枪炮塔(基本和英国的欧弗斯特兰德0verstland双翼轰炸机的封闭式机鼻机枪塔同时出现),都令同时代的其他轰炸机相形见绌。它对于日后轰炸机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它之后,基本上所有的先进轰炸机无不按照B-10的配置来设计。正是因为引领了如此之多的贡献,马丁公司在1932年因为XB-10的革命性设计而获得了专门用以表彰在航空航天事业发挥了出色贡献的Collier Trophy奖杯。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1935年,军方另外订购了103架飞机,他们被赋予B-10B的军方编号。不过和前几代相比,接近成熟的B-10B改进的并不多。这批飞机在1935年6月开始交付,在国内主要装备给了第二轰炸机大队、第九轰炸机大队、第19轰炸机大队。除了国内,美国的海外领地,包括巴拿马和菲律宾,也同样装备了B-10。通常来说,这些B-10基本上用于轰炸任务。不过在个别情况下,部分B-10则安装了浮筒,作为水上飞机在海岸线执行巡航任务。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被安装水上飞机浮筒的B-10

但好景不长,航空界技术的日新月异远超过马丁公司的预想,更新式的轰炸机如同雨后春笋般诞生,波音公司(Boeing)在1935年设计的299型试作机(Model 299),也就是B-17空中堡垒,给了B-10致命的一击。B-17抄袭了许多源自于B-10的设计并发扬光大,其机身亦为全金属低单翼构成的流线造型,在机身上配备大量的球型机枪座,因装备了四发动机,载弹量、航程、火力、装甲超越双发的B-10的两倍以上。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美国正式选择B-17与B-25作为下一世代的长距离与中距离轰炸机后,马丁公司一下子从天堂跌落地狱,而下一世代的试作机B-26又还没完成,结果陷入资金不足滨临倒闭的危机。结果,马丁公司被迫将淘汰掉的B-10与还堆在生产线上的半成品机群贱价脱手换取资金周转,吸引了当时财力不是那么充裕的荷兰、阿根廷、智利、土耳其、中华民国、与苏联的部份研究单位低价采购,编组成经济又实惠而且数量庞大的轰炸机部队。1937年4月,泰国订购了6架装备了怀特R-1820-G3 旋风式引擎的该机型。随后土耳其在1937年9月订购了20架该机,它们配备的是R-1820-G2发动机。荷兰空军订购了一百多架B-10轰炸机,不过由于在西线荷兰的抵抗很快被粉碎,因而荷兰的大部分B-10都投入到了在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的战斗当中。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性能参数——

成员: 3人

机长:13.6 m

翼展:21.5 m

机高:4.7 m

翼面积:63 m²

空重:4,391 kg

实重:6,680 kg

最大起飞重量:(7,440 kg

动力系统:2 × Wright R-1820-33 (G-102) "Cyclone" radials, 775 hp (578 kW) each

——飞行性能——

最大时速:185 kn, 343 km/h

巡航时速:168 kn, 310.6 km/h

航程: :1,078 nmi, 1,996 km

实用升限:7,380 m

爬升率:420 m/min

翼载:106 kg/m²

推重比:173 W/kg

——火力——

机枪:3 × .30 in (7.62 mm) 勃朗宁机枪

炸弹:2,260 lb (1,030 kg)

1936年,凯申同志50大寿,全国各地为表忠心,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献机祝寿”运动。一时间,全国大小名流,平头百姓,无不慷慨解囊,前后共筹得捐款600余万。马丁公司也前来中国推销B-10。随即国民政府用捐款购入了9架马丁139WC型(B-10B的外销型号)。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1937年2月,第一批6架马丁B-10B来运抵上海,装备给了第三大队第30航空队。“77”事变后,第三大队在南昌进行训练以便备战即将全面爆发的战争。

但在南昌的训练期间1架马丁机在降落时发生事故坠毁,淞沪抗战爆发后,第三大队奉命飞往南京报道。结果1架马丁机因天气不佳发生坠机,机组人员全员殉国。自此未即开战。尽管报到之途虽然坎坷,但是B-10的第一次任务还是很成功的。B-10在参加轰炸虹口地区日军司令部时,出发之后,命令又改为轰炸日舰。机组人员苦巡半天未果,只得掉头返航。8月20日B-10再次搜寻日舰,未果,返航途中被6架日机撞个正着。B-10在此时显示出了它出色的防御力——这次遭遇战中虽然有B-10身中数弹,然而最后依旧全身而退。可见在37年,虽然B-10廉颇老矣,但是依旧可以一战。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1937年8月25日,国民政府空军准备给日军来点大动作。这次有3架He-111和2架B-10,在一队波音P-26的护航下前去轰炸准备在上海登陆的日军部队。机队由3架He-111打头,2架马丁在后,然而机队航至镇江上空遇上浓雾,能见度极差,无奈之下机队只能返航。返航到南京句容上空时,机队发现天气转晴遂又折返执行任务。尽管过程一波三折,不过最后还是在敌军上空丢下了炸弹。但这次行动的最终结果是两架He-111被击落 ,A-12机队也同样损失惨重。此战过后,参战的空军遭到记录处分,被罚回学校重新学习。在回校学习的训练期间,又有1架马丁机跌倒在了飞行事故上面,所幸无人员伤亡。

重整之后的轰炸机部队在9月13日再次接到空袭任务,这次的规模更大,3架He-111和3架B-10,可以说这次是把马丁机的全部家底都拿出来要决一死战。起飞前1架马丁机出现故障,无法起飞。无奈之下剩下2架马丁机匆忙起飞,然而这次空袭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执行的是夜间轰炸任务,而飞行员又对周边地形不甚了解,结果2架B-10在飞行途中双双撞山,机毁人亡。剩余的1架B-10在几天后偕3架He-111执行空袭任务,行动过程中遭到日军防空火力击伤。迫降时这架B-10发生事故造成飞机损毁,所幸这次并没有飞行员牺牲,但是至此国民政府购买的第一批6架B-10,全部损失殆尽。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第二批3架B-10抵达中国时则已经到了1937年8月,随后在12月完成组装。之后有1架B-10为空袭的日军炸伤。

1938年春,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激励民心士气并向日本与国际媒体宣传,决定策划一次对日本本土的超长距离“人道主义”空袭作战,剩余2架B-10开始它们的传奇故事——在进行了改装之后,2架B-10飞抵九州岛的长崎和福冈,在那里投下了数万份写有“汝再不逊,十万传单将变成万吨炸弹”的传单。这次空袭过后,2架马丁机又参与了不少行动。其中在1938年6月武汉会战期间多次遭遇日机,但都奇迹般的幸免于难 。不过B-10的敌人大概不是日本人——坠机的阴影总是萦绕着挥之不去,在1938年7月5日,1架B-10在执行任务过后因为然后耗尽迫降受损。仅存的另1架B-10则在第二天飞往北平空头传单而转机洛阳机场降落的途中,因为起落架故障导致损伤。至此,国军第二批所有的B-10全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起飞。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八)——美国马丁B-10轰炸机

不过,技术人员在不久之后利用之前在汉口被炸伤的B-10当备件。最终奇迹般地攒好了两架B-10,然而此时的B-10毕竟不比新机,同时零件也相当紧缺,最终只能用于训练。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又坠毁1架训练机,剩余的那架B-10也在随后不久作为教学使用,不再翱翔于蓝天。至此,中国空军所有的B-10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七)——寇蒂斯 A-12攻击机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六)—伏尔梯V-11/V-12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五)——诺斯罗普-伽马2攻击机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四)——波音P-26战斗机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三)——波音P-12战斗机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二)——霍克—III型战斗机

抗战初期中国上空的鹰(一)——霍克—Ⅱ型战斗机

上一篇新闻

印尼鹰航将于12月开通万隆新加坡直飞航班

下一篇新闻

美国抛出的“印太经济框架”,是针对中国的最新小团伙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