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本文由《万物》杂志官方微信

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科学图书馆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很多小朋友喜爱《小猪佩奇》,甚至连家长也会爱上这家粉红色的小猪们,因为它不止是部动画片,而且还能引起很多家长对教育的反思。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小猪佩奇:手工作业》这一集,羚羊夫人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作业,回家以后制作一座城堡,小朋友可以利用家里的各种废旧物品来制作城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佩奇回到告诉了爸爸和妈妈,听说要制作手工作业,妈妈不得不请假,因为她要帮佩奇制作手工作业。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最后城堡很快做好了,只是这个城堡都是家长做的,佩奇和其他小朋友只是在观看爸爸妈妈做手工。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小猪佩奇:手工作业》戳中很多家长的痛点,孩子动手能力很可能是被父母耽误了!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并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甚至认为是浪费课后的时间。于是,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布置的一系列手工“家庭作业”,都变成了“家长作业”!

经常有年轻的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都四五岁了,动手能力还是很差。一位妈妈就这样说:

我家的孩子今年5岁了,上中班,动手能力好差,老师上礼拜五教了折小船和小白兔!其他小朋友都会了,一个班上就他不会,回家教了2天,手把手地教,他就是不会弄,是不是我教得太晚了?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说实话,孩子实践动手能力差很多时候是家长造成的。家长们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而由成人包办,结果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实践证明,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更强的孩子,智力发展更快,也更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呢?

我们都知道工程师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他们有本事用各种数学和科学知识来解决各类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十分值得孩子学习。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天生是有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孩子可以说是天生的工程师,只要加以适当引导,他们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小能手。每个成年人可以想一想,当你小的时候,你在溪水中搭过塔或者水坝吗?你用泥巴或者沙子垒过城堡吗?你用纸杯和绳子做过电话吗?如果有,那么你就已经在运用基本的工程师思维解决问题了。

当孩子开始与周围世界接触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地去理解身边各种材料的特点。

他们会为自己制造的纸板结构足够坚固,能够承受其它的玩具而兴奋。他们用普通的木块或塑料、甚至沙土去搭建他们眼中的城堡与皇宫,并在不断改进中找到实验发掘的快乐。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对于工程能力本质的理解实际要大于成人。只要稍加鼓励,孩子就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与成长中拥有更为丰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其实,每个孩子小时候可以锻炼使用工程师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可惜孩子在家庭里很难获得学习的机会,学校里也没有设立这门课程。特别是中国孩子,从小父母都包办了一切,自己也没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机会。

但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STEAM教育已经正式进入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地的教育体系,在中国,STEAM教育也被纳入国家战略发展政策。而工程学是STEAM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处处离不开工程学,不论居家、穿着,还是电话、椅子,以及平时看到的、用到的每样东西都与工程学有关。

工程学如此重要,但是国内关于儿童工程学科普的书籍少之又少。未小读最近的新书《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师在做什么》完美解决了孩子的工程学科普问题。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作者:【英】卡罗尔•沃德曼

出版社:未读•未小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未小读 2019年10月

《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师在做什么》是一本让孩子全面了解工程学知识的实验科普书,让孩子化身小小工程师,从小就能感受工程学的无穷乐趣,并且学会用工程师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全书分为材料、结构、机械、交通工具、能源5大主题,通过32个在家就能玩、简单易操作的趣味小实验,让孩子在实践过程中全面了解关于工程学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认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工程师,从而培养孩子的工程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推荐它?

1、知识直观不枯燥 用实验教会孩子工程师思维

什么样的科普书最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呢?当然是有趣、好玩的!

动手做实验可以满足好奇孩子的好动天性,最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书中的实验从我们生活中的具体需求和问题出发,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天然就会吸引孩子的目光。通过实验,作者不仅系统地展现了一项工程实施的流程(即,需求→设计→实践→修正→竣工),而且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用工程师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比如,建造摩天大楼,就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地面的建筑越来越多,都快没地儿盖房子了,怎么办?工程师会仰起脑袋往上瞧,建造超高层建筑。

那么如何设计摩天大楼呢?一要保证建筑材料重量轻,二要保证楼体足够坚实。

比如,为什么飞机飞行在半空中不会掉下来?作者和孩子一样提出问题,却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简单地讲述气压的原理,然后通过翅膀的起飞练习实验和孩子一起验证原理、发现答案。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机翼之所以能让飞机翱翔于天空中,借助的正是将我们“定”在地面的气压。设计出合理的翼形,也就能造出借助气压抬升的机翼(或者说翅膀)来了。

在飞行的过程中,飞机的翼形让空气气流能够更迅速地从它的顶端流过。空气流动得越快,产生的气压就会越小。也就是说,与从机翼下方较慢流过的空气相比,从机翼顶端流过的空气会产生更小的压力。压力上的大小差异,自然会促使机翼朝着低压区移动,飞机因此得以抬升。

这个答案不是作者告诉小朋友的,而是他们在实验之中自己发现的,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正是工程师思维是应用。

2、 知识有趣但不肤浅 注重系统性和严谨性

有许多实验玩具套装,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尝试各种各样的小实验。孩子亲手实验后,开心地手舞足蹈,但其中的原理解释部分往往不够清晰系统,更像为实验而备的说明书,没能趁着孩子的兴趣被提起时引发他们更深入的思考。

DK公司强调知识严谨实用,更是以高质量的百科全书风靡全球。《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师在做什么?》也同样如此,书要有趣,但决不流于表面,知识的系统性与严谨性丝毫不打折扣,深受国外家长和孩子喜爱。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DK是科普童书行业的标杆

作者卡罗尔·沃德曼,也是英国著名的STEAM专家,曾在剑桥大学获得工程学学位。她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并因她的教育工作获得许多奖项。已出版《帮助你的孩子学习数学》和《儿童教育练习册》等书。《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师在做什么?》更是少有的专门讲述工程学的STEAM科普专著,与以往那些追求大而全、众人编撰的科普书不同,孩子可以深入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学习。

《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师在做什么?》按照材料、结构、机械、交通工具、能源5大主题内容,系统地为孩子搭建起工程学的认知体系。而且通过实验引导孩子学会工程师思维,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培养孩子的知识迁移能力,而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此外,在每个主题下,基础工程学知识、重要的工程师、有趣的实验一个不少:

这类版块介绍基础工程学知识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这类版块介绍各领域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工程师。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化学工程师梅·杰布森、载人飞机发明者等9位伟大的工程师的励志故事,激励孩子成长。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这类版块介绍有趣小实验的详细步骤,图片清晰,步骤详尽,一看就懂。

趣味实验后引导孩子举一反三、思考更多的实验方式、发现更多工程学知识: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这本书强调以实验活动来解决生活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强调举一反三、发散思维。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创造性地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有趣、好玩的层面上。

STEA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能力,这正是STEAM教育的题中之意。

3、简单易操作才是硬道理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书中的材料都是家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勺子、碗、橡皮筋、牙签、软糖,而且完全没有难度也不需要额外准备材料包。

越是简单的实验材料越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更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问题,找到实验背后的原理,而不是被复杂、不易准备的实验材料阻碍了动手能力。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各种各样的小实验网上有很多,但用最简单的材料来解释抽象原理可是非常需要“功力”的。

作者就是要让孩子从生活中入手,用家里常见的物品发现实验的乐趣,这样不仅方便了家长,还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工程师一样留意探究生活中的小细节,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发掘更多奇思妙想的小实验。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除了取材方便,书中的步骤也非常清晰明了,操作简单,完全不担心过于繁复而混乱,让孩子望而却步。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尝试着动手尝试,无论是在客厅、厨房还是公园里。这本书不需要“一读到底”,随时随地,做孩子的实验小助手,一同分享发现知识的快乐,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亲子互动项目。

▼▼▼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市面上关于STEAM教育的书虽然很多,但是关于儿童工程学科普书能做到既专业、权威又能兼顾趣味、实操的书少之又少,《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师在做什么》正是这样一本实验科普书。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一本DK的品质、重量大家都清楚,基本上都是百来块一本。这本DK科学定价才88元!DK精装大开本,全彩内页,让孩子化身小小工程师,从小就能学会用工程师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封面采用激光全息冷烫箔,工艺酷炫,在自然光下颜色闪耀,最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用彩虹的颜色来精心印刷,色彩亮丽柔和,带给孩子和假期一样的快乐体验。

怎样才能像工程师那样动脑筋、做事情?这本《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师在做什么?》统统都会教给孩子,它会带领孩子走进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发现工程学的魅力,像工程师一样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接下来介绍第二本书《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科学家在做什么?》

这本书的原版作者史蒂夫·莫尔德是英国的一位“科普网红”,毕业于牛津大学物理学专业、曾经在bbc当过科普节目主持人的他,很擅长用几分钟的时间、以超简单的材料和步骤进行简单的小实验,借以解释原本非常复杂的科学原理。他还有自己的youtube频道,订阅量多达18万人。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为什么推荐它?

1、 动脑又动手知识直观不枯燥

绝大部分科普书会介绍很多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经典理论以及著名的科学家。

在这些百科全书式的科普书里,全是各种知识点,虽然内容丰富,却不太直观、有趣,而且内容同质度高,更像一本工具书。

什么样的科普书最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呢?当然是有趣、好玩的!

动手做实验可以满足好奇孩子的好动天性,最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书中的实验从一起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再到思考结果的过程中都充满了趣味:

先来看看北京自然博物馆专家高源老师的展示,告诉你如何在花朵里探寻奥妙▼

插入视频:https://v.qq.com/x/page/k0694x9lyzq.html

作者和孩子一样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小问题:

“鸡蛋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

也许是为了方便母鸡生产?答案有很多,需要我们来验证一下: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看看鸡蛋运动的路线和你想的是否一样)

“船比鹅卵石重那么多,为什么扔到水里时反倒是鹅卵石沉了下去呢?”

我们很少会注意这个现象,毕竟我们在课堂里学过,知道这是浮力的缘故。但仔细想想,该怎样向孩子形象地解释抽象的知识呢?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几块橡皮泥就能解答这个问题)

除了提出有趣的问题,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也会很有趣,可以充分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

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碗夏日水果甜点,也能成为一次有趣的实验现场。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奇怪,只有菠萝没有成为菠萝果冻!其实,让这道甜点“失败”的原因是菠萝里有一把像小剪刀一样的蛋白酶。

小实验的酷炫效果堪比魔术,让孩子惊呼再来一遍。

龙卷风威力巨大,会摧毁一切阻挡它的东西,但书里会教孩子们一个办法,在家里就能制作出“迷你龙卷风”。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但龙卷风为什么是这个形状、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它的原理相近……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得通过动手实验才能让孩子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实验过后,观察有趣的实验结果,让孩子想一想这里面暗含什么样的“玄机”。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我让孩子看了这个翻转的小鱼,他立刻也要自己试一试。再让孩子从水杯上方朝下看,结果又不一样了,他来来回回,换着角度看了好几遍,甚至自己改变实验条件,将杯子放到暗处,并记录下来。

除了有趣的实验,书中的原理解释部分做到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没有过分堆砌专业术语,在保证知识准确度的基础上,用比喻的方式让孩子直观地去理解各种术语,不让高深的词汇成为阅读的障碍;扁平化的插图形象而具体,让科学知识读起来一点也不“高冷”:

比如:

在化学这一章中,材料的材质有的硬有的软,作者将这些材质成为材料的“脾气秉性”,找到每种材料的脾气秉性从何而来就是化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在“鸡蛋圆舞曲”中探究鸡蛋的形状为什么如此独特,书中形象可爱的配图让人印象深刻。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鸡蛋圆舞曲中对蛋的形状解释:如果蛋是圆形的那要把海燕吓坏了)

2、家长孩子一起动手做实验简便才是硬道理

带实验的科普童书固然有趣,强调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但当妈妈的都知道,一旦没选好,往往书里一个实验也没法做,不是材料不全,就是操作复杂,让孩子和家长都没了兴致。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书中的材料都是家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鸡蛋、水果、橡皮泥、洗洁精,而且完全没有难度也不需要额外准备材料包

越是简单的实验材料越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更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问题,找到实验背后的原理,而不是被复杂、不易准备的实验材料阻碍了动手能力。

各种各样的小实验网上有很多,但用最简单的材料来解释抽象原理可是非常需要“功力”的。

本书的作者史蒂夫·莫尔德毕业牛津大学物理学专业,专业知识过硬。作为科学节目主持人,他策划过制作了一系列面向孩子、学校及家长的科学表演秀,在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去做科学小实验方面得心应手,经常出没于BBC电台的科普节目中。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让知识变得简单有趣,我们从小梦寐以求的理想老师

再抽象、宏大的科学原理,他也能用最简单的材料来进行实验、还原过程:

过期的面粉、高乐高、小糖豆不要扔,来模拟一下陨石坑▼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插入视频:https://v.qq.com/x/page/x0694oh4nyj.html

作者就是要让孩子从生活中入手,用家里常见的物品发现实验的乐趣,这样不仅方便了家长,还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科学家一样留意探究生活中的小细节,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发掘更多奇思妙想的小实验

除了取材方便,书中的步骤也非常清晰明了,操作简单,完全不担心过于繁复而混乱,让孩子望而却步。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尝试着动手尝试,无论是在客厅、厨房还是公园里。这本书不需要“一读到底”,随时随地,做孩子的实验小助手,一同分享发现知识的快乐,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亲子互动项目。

3、让这本书陪着孩子过一个炫酷寒假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封面采用激光全息冷烫箔,工艺酷炫,在自然光下颜色闪耀,最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好玩的书当然配好玩的封面)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精装大开本,全彩内页,用彩虹的颜色来精心印刷,色彩亮丽柔和,带给孩子和寒假一样的快乐体验~)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4色全彩印刷128g特级铜版纸,180度平铺,好翻好拿)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以及绝对不能缺少的环保标识,给孩子安全无异味的良好体验 )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好的科普童书的共识是: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科学家在做什么?》用有趣的实验方式让孩子知道“是什么”的“硬知识”之外,更提高了孩子“如何做”的“软实力”,让他们代入知识发现者的角色,像科学家一样开动脑筋

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培养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等等这些科学素养是让孩子感受到知识魅力的第一步。

当孩子说“我要当科学家”的时候,送他这本《DK职业探秘百科系列:科学家在做什么?》,和他“去探索、实验,发现这个世界运转的秘密。”

好啦,喜欢的话

可以扫描进入店铺下单哦

不过瘾,请戳

为了你的奶茶这种小动物挨了多少揍,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引起极度舒适的小方块爆红网络,它是怎么造出来的?

英国孩子爱不释手的DK“实验书”,我们中国孩子也不能错过!丨科学图书馆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 bd@wanwuweb.com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26日起进出商场不必登记|业者拆封移走设备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的雨是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到位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