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视人数,是美国总人口的2倍:这个“世界第一”,我们不想要!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微信ID:wcweekly) 作者:唐僧牛仔
说起中国的“国家战略”这个词,你会想到的是什么?稍微关注时事新闻的人,大概都能说出来诸如“西部大开发”“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这些词来。没错,这些要用一个国家的力量去完成的事情,似乎都是很宏大的目标。可是,最近有件“小事”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它就是防控青少年近视。
如今,全国近视眼中小学生超过1亿人,大学生更是高达近90%的近视率。青少年近视人数全世界第一。更可怕的是,青少年视力不良的问题还在不断地攀升,甚至这几年,农村学生的视力不良上升速率已经超过城市。
这个“全世界第一”的名头恐怕没人想要。因为在它背后,是孩子们被繁重课业严重扭曲的身心健康,是手机、平板电脑成哄娃神器的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是青少年能否看清“光明未来”的大问题。
近9成中国大学生近视
小学生一半戴眼镜
近视,在今天正悄无声息地席卷整个中国,已经严重到了足以影响未来社会的地步。
很多人都觉得,近视了戴眼镜就好,最多是生活上有些不太方便罢了,又不是什么关乎健康的大问题。其实,世卫组织早已指出,近视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如今中国的近视患者已经超过了6亿人,其中超过5%的人是高度近视,并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加。而高度近视引起的青光眼、黄斑变性等并发症,是中国45~59岁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如果照现在的趋势,到2050年我国高度近视患者预计将超10%,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会因此失去全部或大部分的视力。而6~10岁就开始近视的孩子,成年前更是多发展为高度近视。
和世界头号近视患者大国相对应的,还有中国青少年近视人数的比例。如今,中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也就是说,在小学里,10个学生差不多有5个“小四眼”,而到了大学,几乎9个人都是近视眼。甚至有的地方,一些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已经戴着200度的近视镜进学校了。
近视眼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除了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之外,还有更多的连锁反应。戴眼镜不方便运动,让不少孩子产生回避户外活动的倾向,体质越来越弱,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宅”。
更现实的是,“近视党”的升学、就业也面临着诸多的限制。想读空乘、想学医、想考警校……因视力不过关而遭遇“限考”的考生一年比一年多。就连征兵的视力标准,虽然一直放宽,却依然难倒了不少人,在2017年征兵体检中,视力不合格的居然占了被淘汰人数的46%。
就在60年前,中国近视人群的比例,只是在全国人口大约10%~15%上下徘徊,可是如今却整个颠倒了过来。减少“小四眼”的事情,上了《新闻联播》,甚至成了地方政府的考核目标,这看似是小题大做,可是当你看到上面的这些数字时,还会这么觉得吗?
手机、平板成哄娃神器
户外活动少是视力杀手
其实,青少年近视的问题,不只是困扰中国的孩子。其他许多国家的孩子,也都没有逃脱近视的困扰。
在普遍“学习刻苦”的东亚,近视眼的比例很高,比如韩国首尔19岁男性的近视比例高达惊人的96.5%。可是在学习比较悠闲的美国和欧洲,也有约有一半的年轻人受近视影响,比50年前翻了一番。
在人们印象里,繁重的学习任务显然是近视的“罪魁祸首”,这似乎没错,可又不完全是。近视成全世界“流行病”,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家庭带娃聚会,大人在聊天,孩子们则一人抱个手机或者平板在一边不发一言,刷抖音、玩游戏、看动画片。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图个省心,丢过去一部手机让孩子安静下来。
这些家长美其名曰,手机就是哄娃神器,电子保姆。没什么熊孩子是一个动画片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个手机游戏。但就算成年人长时间盯着屏幕,也会产生视疲劳、干眼症和视频终端综合症,更何况小孩子了。再加上动画、游戏画面快速交替闪烁,用眼负担就更大。
除此之外,更多的人认为近视眼的原因是看书或写作业。从生理上看,花太多时间看书和学习会导致眼睛疲劳引起近视,这似乎是一个很好解释。的确这方面也有数据支持,东亚是近视高发地区,这里的小孩花在看书写作业的时间更多。经济合作组织的报告显示,上海15岁孩子平均每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是14个小时,而在美国是6个小时,英国是5个小时。
不过,有意思的是,导致近视发病率高的原因,却并不是看书学习的时间长短。跟缺乏户外活动比起来,看书写作业对视力的杀伤力,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从一份数据对比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澳洲悉尼6岁华人儿童的近视率是3.23%,而新加坡同龄华人的近视率是29.14%,几乎差了10倍。导致这两者显著差别是,前者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是13.75小时,后者是3.05小时。
佐证这个数据的,还有一份2007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跟踪调查。眼科专家跟踪了500名八九岁视力正常的孩子,5年后,有五分之一的孩子患上了近视。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看几小时书、用多少时间电脑,这些原本被认为会导致近视的因素统统没有影响,与近视发病率唯一相关的环境因素是户外时间。
研究人员逐一分析了可能的影响因素,比如孩子到户外后可能活动更多,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可能减小了近视发病率,但分析显示,在室内的锻炼并不能起到防止近视的效果。分析还显示,孩子在户外干什么不重要,无论运动、野餐,或甚至是在海滩上看书,只要在户外的时间多,近视发病率就低。
此外,花在户外时间多的孩子也并不一定看书就少,有的孩子看很多书,但也花大量时间在户外,结果并不近视。
尽管有人对户外时间与近视之间的关系持保留态度,但在广州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有6所学校的孩子从六七岁开始每天额外增加40分钟的户外课程,3年后出现近视的比例为30%,而用作对照的另外6所学校,近视比例为40%。
台湾也进行过类似试验。接受试验的学校,学生每天80分钟的课间,全部被“赶出”室外。一年后,课间自愿留在室内或室外的学校近视率为18%,而接受试验的学校,近视率只有8%。
靠教育部发文就能解决?
焦虑的家长们该怎么办
如此看来,无休止的作业、课外辅导、各种兴趣班和休息=玩游戏、看电视的“宅文化”的生活方式,挤占了户外活动的时间,才是近视眼越来越多的元凶。
可在这背后,更应该值得反思的,是家长如何挣脱被功利社会裹挟下的焦虑,和我们该让孩子“目”浴阳光还是“多才多艺”的价值观取舍。
就在前几天,一个33岁的南京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急出脑梗的新闻刷屏,这让之前网上只存在于段子里的“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要命”的梗,成了从玩笑变成现实存在的案例。长久以来,我们许多家长,都被功利社会的价值观带来的焦虑包围。
从“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到有好成绩才有好工作,再到“5岁孩子的超强简历”一夜爆火,人们的教育理念,似乎走过了“赚钱是王道——唯成绩论成败——综合实力决定未来”的心路历程。
可这些看似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进步”,背后的潜台词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生成功的核心定义是收入和地位,却单单没有健康的事。
在今年8月份,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在这个方案里,重点提到了“学校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增加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可谁又能保证,学校减负了之后,孩子们不会被塞入更多的课外补习班或者舞蹈、演讲、画画等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去补充他们未来的竞争力呢?毕竟,这些都是为孩子未来的“长远”考虑。
可是在我们为“长远”考虑的时候,从健康的角度看却是“短视”。我们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诸如“年轻女白领长期加班患癌,临终前一句话让人泪奔”或者“少年不堪学习压力自杀”之类的帖子时,都难免会唏嘘感慨,然后告诫自己不要这样。可扭过头去,在现实中仍旧觉得闲暇时带孩子去公园去爬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看会书、多背几个单词,自己窝在沙发里刷刷剧来得实在。
不管是对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还是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不能“短视”地只看眼前、只看一时一事的得失,不顾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现实。
而要解决这些“短视”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可我们每个人都在寄望社会先改变,自己却不愿先跨出这一步。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短视"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近视的问题。这似乎是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可是答案,却不难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