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深圳要学习新加坡房产模式?我有几点疑问……

8月28日,深圳房地产盛典暨行业综合评价发布会在华侨城洲际酒店举办,受邀的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凡在演讲中讲到:“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将来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为此,深圳提出一个大规模建房行动。张学凡表示,大规模建房行动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这两大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块,有110万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0万套,深圳将通过五年甚至八年的补短板,力争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较好地缓解,以此稳定房地产市场,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我们的目标是让将来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这是一个长远目标。新加坡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提出六比四的住房比例。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间,张学凡透漏的信息引起广泛讨论,深圳的楼市格局是否会因此改变?未来深圳楼市的走向将如何?

对于深圳学习新加坡房产模式,我有几点疑问:

所谓的新加坡模式,即新加坡从1964年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购买建屋发展局兴建的组屋,建立起与多数发达国家以公共租赁或房租补贴为主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截至2016年,高达82%的公民居住在组屋里,住房自有率和组屋自有率均在90%以上。

1、新加坡是546万人的新加坡,深圳是14亿人的深圳,怎么学?

新加坡人口546万人,土地面积719平方公里,是香港人口和地理面积的75%和65%。

深圳常住人口2500万,土地面积1997平方公里,其中有974平方公里不可开发的土地,剩余1023平方公里可开发用地中,2016年已经建成的面积达到了923.25平方公里,深圳未来可新增土地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

想让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土地从何而来?旧改、棚改,还是城中村?

“深圳计划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0万套,深圳将通过五年甚至八年的补短板”,问题是深圳每年人口净流入约40-50万人,每年10万套怎么够用?

深圳所面临的人口压力是新加坡远无法相比的,如果深圳建了价格低廉的“组屋”,又能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深圳,新加坡的人口基数仅546万人,而深圳面临的人口基数是全国14亿人,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难题。

2、是否拥有严格透明的法律体系?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保障房有多大的灰色腐败空间?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人应该心中有数。

深圳715新政刚过,条例中明文规定,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楼盘,要优先满足无房居民家庭购房需求的原则。

但新政刚过去几天,中海寰宇时代和中海汇德里两个网红盘,就可以大张旗鼓的避开新政条款,火速认筹线上选房,秒光!喝茶费,捆绑精装修,突破限价满天飞?这是对公信力极大的挑战。

单拿保障房来说,深圳目前的保障房的分配也存在很大问题,公职人员,500强公司会得到很大的配额,拥有优先分配权,这如何体现出公平公正,这些公职人员和500强公司的员工,其收入普遍高于平均水平,为何可以优先获得福利保障房?

3、保障房照顾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侵占另一方的利益。

如果深圳不扩容,这么多保障房的从何而来?必然是拿城中村开刀。

深圳的城中村是拆不动的,如果能拆早就拆了,是真的拆不动,涉及的利益大多,也拆不起。

棚改、旧改能释放多少面积?钉子户问题如何解决,很多小区业主按1:1.2的比例赔偿是不愿意棚改的,改了之后,车位怎么解决?孩子的学位怎么解决?

建造更多的保障房,人才安居集团如何做到资金的循环,社会企业被平抑了利润,是否还愿意参与其中?单靠保障房的房租何时能收回成本,如何大面积铺开都是问题。

4、如果深圳成功了,其它城市怎么办?

假设深圳模仿新加坡模式成功了,意味着深圳的人口不再流入,城市的竞争力如何解决?

如果深圳案例真的成功了,那些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该何去何从,内循环时代,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循的重要途径,没有卖地收入如何发展城市?

5、60%的市民住保障房,如何控制房价?

增大保障房面积,意味着减少商品房的供应,商品房就会变得更加稀缺,房价会不会突破天际?

那些有名校学区,珍稀景观资源的商品房,会不会更加受到投机者的青睐?深圳商品房市场是否会重新沦为炒房者的天堂?

组屋为主、私宅为辅的二元市场结构,深圳是否可以做到真的把商品房交给市场,如果不交给市场又如何控制房价上涨?

深圳解决住房问题,一靠扩容,二靠房地产税,别无他法。

上一篇新闻

郑建新会见新加坡驻广州总领事罗德杰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外交家:美国的利益已被富豪绑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