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英雄人民的精气神

刚刚过去的一年,武汉“打赢了气吞山河的抗疫大战”“抵御了世纪罕见的洪水大汛”“经受了艰苦卓绝的疫后大考”,三战并举,仗仗打得漂亮。

“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深情盛赞,给每一个武汉人注入了无穷力量。

千难万险何所惧。跨过“极不平凡、极其艰难、极为难忘”的2020年,武汉在千磨万击中愈加坚劲,在风雨兼程中行稳致远。

英雄人民的精气神

“经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我们收获了成果,也检视了不足。”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在联组会上,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向前来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会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汇报。

在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后,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胡豫说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从去年至今,协和医院完善建立了基于门诊、入院、住院三道关口的常态化监测防控网;医院已连续9个多月没有新增确诊病例,并先后立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疑难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工程”和“国家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工程”。

协和医院是武汉医疗机构的一个缩影。“武汉保卫战”之后,武汉各大医院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严防死守,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

面对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检验的是一座城市的治理潜能。

2020年6月召开的武汉市委全会,专题研究了疫情暴露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

2020年6月底,武汉市出台《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重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努力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2020年7月20日,“四区两院”项目同步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是近年来武汉市公共卫生领域最大的投入。建成后,蔡甸、江夏、新洲、黄陂四个新城区将各增一家平战结合、常备床位1000张的三甲医院,可对武汉传染病专科医院的短板起到有力补充。“两院”项目中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疑难危急重症救治中心,今年6月即封顶,成为全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疫情之后,武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正在形成,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找专家看病。

英雄人民的精气神

“Ⅳ级”“Ⅲ级”“Ⅱ级”……2020年7月6日5时到6时30分之间,武汉防汛应急响应级别连续升级。

持续43天的梅雨季,8轮强降雨,5次长江洪峰,总降雨量历史第一,中小河流、湖泊、水库全线超警戒水位。长江汉口站最高达到28.77米,为历史第四高水位。

战,再战!才解抗疫征衣,又披防汛战袍。数万武汉防汛人枕戈待旦,24小时坚守在防汛一线,只为保卫一城安澜。

市应急管理局统筹协调市城投公司、地铁集团、地产集团、碧水集团、武建集团、航发集团等6家市属国有企业组建了6支市级防汛应急抢险中队,24小时待命突击。

“守护大堤就是守护家园,我们没有退路!”汉阳江堤上,五对父子兵共赴防汛一线。洪山区青菱街周家祖孙三代,1954年大洪水,爷爷周松林报名成为抢险队员兼潜水队员。00后也站了出来,同在武金堤,18岁的高三毕业生周亮宇,受父亲周燕钢年年参加防汛的影响,高考结束第二天就奔赴防汛战场,在堤上值守。

2020年,是武汉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第三个“大年份”,全市人民风雨同舟,最终打赢了这场防汛战,保卫了一城安澜。

英雄人民的精气神

“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武汉的一道考题。

这是一个时代考题,更是一个世界难题。抗疫保卫战、防汛保卫战、疫后复苏保卫战,“三战并举”一仗接着一仗打的武汉人,不信邪,不服周,迸发敢拼敢闯的担当精神,迅速破题,拿出“武汉方案”。

城乡社区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为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武汉不断创新社区治理路径。

“今天我帮老,我老有人帮。”55岁的梁惠敏退休不久就申请成为汉阳区龙阳街道“时间银行”项目的一名志愿者,主要为老人提供上门助洁服务。

武昌东亭社区通过成立社区教育学校,挖掘居民中的能人,组成“七宝巡逻队”“班长议事会”等21个兴趣团队;青山区以解决居民小事为出发点开展社区治理探索,创新了“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好样的工作队”“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等五大载体。

“居民自治力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原动力”。社区疫情防控的经历,让武汉越来越多的社区管理者认识到,把社区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联系群众,让人民群众的力量转变为社会治理的效能。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治理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精度不可或缺。

去年6月,市委全会通过的《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以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为核心的“城市大脑”,同时,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正是“智慧”的体现,最终是为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

英雄人民的精气神

“一起来,把最美风景留给外地游客!”去年9月底,武汉发出这样的倡议后,市民热情响应,纷纷表示国庆长假要错峰旅游,将景区礼让给外地游客。

从“封城”到“解封”,到迎接八方宾客、见证城市重生,武汉市民百感交集。礼让景区,不仅是武汉人的一贯待客之道,更是为了感谢全国人民疫情期间对武汉的鼎力支持。“爱总是相互的。”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自己一定要当好东道主,这是对全国人民爱的回赠。

经历过大疫考验之后的武汉人民和以前一样,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但又不一样,现在的武汉人对相望相助有了更深的体会,更加谦让体谅,更懂先人后己:商超、餐厅、电影院、地铁站等公共场合,市民排着队主动“扫码”进出;小区门口仍然有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为居民测温;勤洗手、多通风、遵守“一米线”成文明习惯新标配。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到访武汉时感慨:“这是一座井井有条、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城市。毫无疑问,武汉已经从百年不遇的疫情中重整旗鼓、浴火重生。”

重生后的武汉,焕发英雄气质。这种气质既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勇气,又是不胜不休、舍我其谁的豪气,还是雷厉风行、所向披靡的锐气,同时也是宽容大度、互谦互让的文明风气。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是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伟力,也必将成为武汉人民创造更加辉煌业绩的精神底气。

开启“十四五”新征程,武汉不负嘱托,勇担使命。坚韧、无畏、有担当的武汉人,必将展现更大作为。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 | 记者王恺凝 海报:主创 | 王语哲 摄影 | 何晓刚 詹松 史伟 李永刚 制作 | 王戎飞 校对 | 杨梅

【编辑:丁翾】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上一篇新闻

上海本土新增2+47,中风险区+20;多个街镇连筛3天;这些地方暂时关闭

下一篇新闻

华强北“再无”矿机生意:暴利岁月已去,大批经销商离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