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李小加:金融脱离实体经济 恐只剩下“金钱游戏”

李小加:金融脱离实体经济 恐只剩下“金钱游戏”李小加:金融脱离实体经济 恐只剩下“金钱游戏”(记者李灵修、蒋去悄、何嘉骏)李小加形容自己是一个“专注向前的人”,即使2019年收购伦交所失利,也不曾觉得遗憾。“机会来了就出手,失败了也没什么。”但有一件事总令他耿耿于怀,那就是当今的金融行业愈发远离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小微企业却融资艰难。“对于我们这一代金融人,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于是,他离开港交所后创办了“滴灌通”。李小加曾在华尔街大行干得风生水起,2010年起又担任了港交所行政总裁,可以说始终在与金融市场打交道。李小加接受大公报专访时直言:“只要你对传统金融有深刻认识,就会发现它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在其看来,两者之间隔着二级市场,但上市本身就有门槛,资金很难“渗透”到小微企业。上市门槛高 局限资金渗透实体当百万亿规模的流动性都去追逐有限的上市公司标的,股市就变成了一场“金钱游戏”。李小加以近期的港股行情为例,“你说阿里有什么不好?腾讯有怎样变化?但为什么股价一天到晚大幅波动,这里面都是市场情绪在相互影响。”正是看到了资本与实业的脱节,李小加在港交所《战略规划2019-2021》里明确提出三大改革方向:立足中国、连接全球、拥抱科技。其中,“拥抱科技”的设想就是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搭建针对小微企业的“滴灌”融资系统。然而,港交所习惯“谋大钱”、很难“算小账”,没有动力做出改变。这也构成了李小加“港交所生涯”的最大遗憾。2021年初成立的“滴灌通”目前投资企业超过1400家,平均每间投资额40万人民币(约44万港元)。据李小加描述,“滴灌通”的独特模式在于,先通过考察选择连锁店品牌商,然后投资品牌商旗下的门店,也就是“顺藤摸瓜”。由于门店每日流水都会汇总至连锁总店,届时就会按一定比例与“滴灌通”分账,实现“回本”之后,收入抽成比例将下调,最终实现收益因投资期长短而异。创“滴灌通”填补市场不足李小加强调,与风投、信贷投资需要“搞清家底”的深接触不同,“滴灌通”属于“每天算账”的浅接触。该模式“非股非债”,既不持有门店股权,门店倒闭也不会追偿,因此最为适合小微企业融资。他特别指出,虽然投资的是连锁品牌的新店,但收入分成则是来自老店,如此也能规避一定的投资风险。为衡量投资回报周期,李小加还引入“滴灌额”概念,即每万元投入带来的每日现金收益,截至2022年11月8日,“滴灌通”平均滴灌额水平约为16元。按地区划分,上海门店滴灌额约为11元,深圳和广州均大约为19元。李小加坦言,不期待门店成长为“参天大树”,只求获得稳定的分成收入。他将此形容为“只交朋友、不结婚”。据其观察,中国的潮流消费品类通常只有四、五年的生命周期,最后能剩下的都是凤毛麟角。而“滴灌通”合作门店平均两年就可收回成本,投资周期多为四年。内地疫情时有反复,而防控政策对居民消费冲击不小。李小加则认为,疫情为“滴灌通”提供了逆向筛选。“今天还敢来找我们投资开店的企业,说明在当前环境下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他进一步指出,“滴灌通”已实现对全国所有省市地区的投资全覆盖,假使上海的生意受到冲击,内蒙古、甘肃、浙江地区的业务也会形成风险对冲,因此投资回报总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全球投资者重视中国 市场回暖资金必进场近期港股剧烈波动,关于“外资撤离”的说法甚嚣尘上。李小加直言,资本市场上都是“金钱动物”(Money Animal),只有“恐惧”与“贪婪”两种感知。“当市场上的恐惧战胜贪婪,你劝他别走也没有用;当风险消退、机会出现,该回来的还是会回来。”在美国激进加息的背景下,李小加亦承认,如果投资只限定于一个区域,相信大部分金融机构都会选择美国,毕竟体量大、流动性也强。但如果有一天投资偏好开始回暖,中国就将成为全球资金的第二选项,这也是毫无疑问的。“现在投资者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面对外围环境的波谲云诡,特区政府近年来也努力调整自身定位,从过去的“积极不干预”向“有为政府”转型。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也提出要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打造港版淡马锡。李小加对此表示认同:“今天特区政府要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但正确的事情不代表能够立即解决所有问题。”李小加以“海啸”的比喻来解画。海啸的威力是人类无法抵挡的,甚至是无法预测的,唯有在天灾来临之前建立“海啸预警机制”,或是“海防大堤”以降低损失。同样的,再强力的政府也不能扮演上帝的角色,只能是顺势而为、疏导结合,将有限的资源花费在关键的地方。市场不应指望政府能有什么“灵丹妙药”(Magic Bullet),服下后马上药到病除。留美攻读新闻法律 哥大遇伯乐李小加于厦门大学毕业后投身新闻事业做记者,一度在报社评论部任职,恰好遇上出国热潮,他集结自己的署名文章,作为留学申请的“敲门砖”寄往美国各大新闻学院,最终申请到阿拉巴马大学的奖学金。“可能人家觉得你年纪轻轻就能写出有opinion(见解)的稿子出来,是个加分项。”然而,当时去美国的“路费”昂贵,李小加至今仍清晰记得,6000元人民币的机票耗尽家庭所有积蓄,落地时只有40美元现金傍身。求学阶段,李小加一路勤工俭学,甚至为了省钱放弃回国探亲。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李小加为研究“新闻自由”的选题,需要引用美国《诽谤法》相关内容,因此常去法学院查考资料。看到那边的学生个个“身光颈靓”、学习环境又好,他萌生了转读法律专业的想法。李小加对记者笑称:“中国学生都比较擅长考试”,自己经过短期备考成功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录取通知),但由于对方没有提供奖学金,他不得不“婉拒”这次机会。幸而哥伦比亚大学打来电话询问情况,甚至怀疑李小加是否已被哈佛、耶鲁等高校“挖角”。当了解背后原因后,该校中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教授提出,第二天早上可以来学校面谈,李小加的回应是“没钱买机票,只能坐火车来”。纽约之行解决了李小加的学费难题,也为其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时代不同 成长路径无法复制李小加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总喜欢强调自己是“幸运的一代”,其个人经历的确也是中国最早一批金融海归的缩影:80年代赴美留学,多数都考取常春藤博士学位;90年代西方开始重视中国市场的投资机遇,又因自身文化背景备受器重;2000年左右归国效力,赶上金融市场改革浪潮,凭借海外专业履历,在历史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如今退休财富自由,选择创业回馈社会。“最近不少年轻人来问我,苦恼是否应出国留学。一方面想去国外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又怕错过中国的发展机遇。”李小加坦言,自己读书时中国经济还未起飞,出国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及至后来每一步都能踩准时代的节拍。如今内外环境沧海桑田,连李小加自己也感慨,那一代人的成长路径已无法复制。热爱足球 一周能踢六场李小加卸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后,最开心的事就是拥有了“踢球自由”,每天的生活轨迹“公司─球场─屋企”三点一线。有媒体说他“每周要踢五场比赛”,李小加听后立即反驳,“我一周能踢六场”。他向记者介绍称,自己有三四十人的球友,多数都是年轻人。“因为大家常要OT(加班),球场只能预定晚上九点半的时段。”前阵子李小加去新加坡参加活动,还找来当地朋友一周踢了四场比赛。对于足球的热爱,浸透在李小加每个人生阶段。早在媒体工作期间,他就曾写过关于中国足球黑哨的稿子。“在我印象中,这篇最终没让发表。”等到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又飞去首尔观看中国男足的比赛。回忆这段经历,李小加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年中国能进决赛圈真是占尽天时地利,可惜一粒进球都没有。”在最后一场与土耳其的比赛结束后,李小加在看台上长叹一声“四年后再见吧”,怎知身后有不相识的同胞球迷接话,“什么四年?二十年以后再见吧。”如今时间正好过了二十年,中国男足依然缺席世界杯。李小加对记者苦笑道:“那哥们说的还挺准。”执掌港交所期间,李小加需要在“经理人、官员、改革者”三个角色中来回切换,他形容像是戴了“三顶帽子”。“港交所这份工作,戴一顶帽子想出来的事情肯定是不合适的。”创业后的李小加自觉状态轻松,享受眼前的单纯快乐,在球场上继续上演他的“帽子戏法”。来源:大公报

编辑:郭晓妍

校对:李孟展



上一篇新闻

打造近悦远来大湾区文旅名城

下一篇新闻

【景观世界】世界名列前茅的水库大坝!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