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一夫人,嘲讽美国,又打脸台湾当局,她凭啥这么刚?
她被称为最有个性的新加坡第一夫人,她不仅造就了一个耀眼的商业帝国,而且面对美国的霸权行为还敢直面硬刚,同时又嘲讽台湾当局,她就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何晶,那么她是如何谱写出这些传奇故事的呢?
何晶出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公务员家庭,她非常的勤奋好学,在中学时就获得了总统奖学金,每年获得这个奖项的考生只有5到10个,可见何晶是多么的优秀。
接着进入新加坡大学的何晶选择了电子工程专业,可能有些女性觉得这个专业枯燥无比,可何晶却非常喜爱这个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之后,何晶进入了新加坡国防部,慢慢把自己锤炼成一个技术专家,在1980年何晶又去斯坦福大学深造,毕业归国后凭借着专业的技术很快升职,担任新加坡防卫实验室的副所长。
而就在这时,爱情也开始到来,李显龙走进了何晶的生活。李显龙的妻子黄明扬早在1982年不幸去世,那时李显龙的世界崩塌了,陷入悲痛的他很久才从阴影中走出。
不过在结识何晶以后,李显龙才下定决心开始下一段感情,因缘际会下,成就了何晶和李显龙的婚姻。
虽然李显龙是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的儿子,但是还是有人戏称何晶是“下嫁”,因为当时的李显龙只是准将的职位,并刚从军队退役,从身份地位上来说,都比不上何晶。
不过何晶对此毫不在意,她说是李显龙的幽默善良深深的吸引了她。
而事实证明,何晶的眼光非常的独到,相中了李显龙这个“潜力股”,李显龙在吴作栋之后继任新加坡的总理,也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民心。
婚后何晶奋斗事业的脚步也从未停下,她先是在新加坡科技担任工程副处长,接着又出任淡马锡执行董事一职,这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那时何晶的丈夫李显龙是新加坡的财政部长,而何晶却掌管本国最大的国有企业,这种巧合在很多人看来都不正常,可以说何晶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片质疑声中。
连何晶自己也说,当时的很多朋友都劝她,不要接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如果做不好,不仅仅只是损失金钱,连另一半李显龙也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并且丈夫李显龙也不太同意何晶接这个烫手山芋。
但是何晶硬是顶住了压力走马上任,何晶就任CEO之后,倡导无为而治,确保淡马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正确的商业策略。
何晶也强调无论是扩大投资还是其它,淡马锡都应该遵照商业规则,而不是听命于政府的命令。
不过无为而治只不过是一种微观策略,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有市场,新加坡当地人民的消费水平虽然比较高,但要想仅在一个弹丸之地实现淡马锡的起飞,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市场的开拓方面,何晶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无为而治的主动出击,在她的规划下,新加坡规模最大的10家企业中,淡马锡就涉足了一大半,并且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了新加坡整个股票市场的百分之47。
但这些并不能让何晶满足,她又把投资目光转到了新加坡以外的亚洲地区,由于这个决定会让淡马锡在未来10年内耗资约240亿资产,因此何晶的大胆计划引起了许多争议,未来难以预料,而花费这么多钱到底值不值得呢?
在质疑面前,何晶有一次显示了她的眼光独到,她还提出了三分之一战略,就是把三分之一的投资放在国内,剩下的分别投资于美日等国,还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而投资的主要侧重点还是在亚洲,此外何晶还希望增加淡马锡在海外的控股。
就这样在何晶的领导下,淡马锡的实力不断在壮大,最后淡马锡拥有约900亿新元的资产,并且旗下囊括了许多上市公司。
2004年《财富》杂志推选亚洲商界最具权威的25大强人,何晶就榜上有名。何晶用实际行动证明,作为女性同样可以在新加坡经济浪潮中叱咤风云。
此外,何晶不仅在商场中运筹帷幄,她在国际中也有着很高的觉悟,面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她硬刚到底,2019年美国挑唆香港暴乱,而何晶在这个时候为中国发生,并称赞香港警察一力维护治安。
同时谴责美国极其双标,指责他们把香港的暴徒称为民主,而把自己国内打砸明尼苏达州的美国人称为暴徒,真的是虚伪至极。
并且何晶还嘲讽台湾当局,事情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疫情席卷新加坡时,新加坡企业在台湾的工厂生产了不少口罩,何晶想拉回来一部分给人们使用,但却遭到了台湾民进党的拒绝。
而当新加坡疫情有所缓解时,台湾又假慈悲的捐给新加坡一些口罩,还在媒体中把自己伪装成善人,结果遭到了何晶的讽刺,她直接发了一张箭毒蛙的图片,高明的打脸了对方。
在生活中,何晶不是传统意义上相夫教子的女性,不过她也是一个难得的好母亲,她育有两个儿子,同时也把丈夫李显龙与前妻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
在家庭之外何晶是一位独当一面的女中豪杰,但她却不想借助丈夫的威望和声名。
何晶就如同舒婷在《致橡树》中赞美的爱情那样: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橡树的高枝炫耀自己……
参考文献:1.《世界最有财富的女人 看她们如何登上财富的巅峰影响世界.》刘丰主编;李楠,林芬,孙漪等编著.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08.
2.《经济导刊》.2006.11.
3.《人物》.2006.10.
4.《商界精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