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印度洋之殇:印度洋海啸与国际海啸预警系统

印度洋之殇:印度洋海啸与国际海啸预警系统

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处安达曼海。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当地地震局测量为里氏地震规模6.8级,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到的强度则为里氏规模8.5级至8.7级。其后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级和9.0级,矩震级为9.0级。最后确定为矩震级达到9.3级。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引发海啸高达10余米,波及范围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海啸的波及范围达到6个时区之广,仅次于1960年智利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肯尼亚、索马里(东三区)、毛里求斯、法属留尼汪、塞舌尔(东四区)、马尔代夫(东五区)、印度(印度半时区)、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东六区)、缅甸、澳属科科斯(基灵)群岛(缅甸半时区)、印度尼西亚(西部)、泰国(东七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遭遇了海啸的冲击,导致不同程度的人命伤亡和经济损失。此次海啸共造成26万多人死亡。

印度洋之殇:印度洋海啸与国际海啸预警系统

为什么这次海啸会造成这么多的人员伤亡,我们来看看。这次海啸席卷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属于欠发达国家,海啸预警机制不够健全,当地居民也对海啸发生前的征兆缺乏认知。 海啸预警机制通过各种不同的地震监测系统获取地壳运动的信息,并通过电脑模拟出海啸可能形成的地点及移动方向。通过模拟运算的结果,结合海潮感应器对海潮流动数据的实时更新,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向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通报海啸的规模、移动速度、可能袭击的区域以及预计到达的时间,使当地政府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印度洋之殇:印度洋海啸与国际海啸预警系统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是1965年开始启动的,此前的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级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开始启动这一研究。后来,太平洋地震带的一些北美、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一般是把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全部汇总,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并设计成电脑模式,大致判断出哪些地方会形成海啸,其规模和破坏性有多大。基本数据形成后,系统会迅速向有关成员国传达相关警报。而一旦海啸形成,该系统分布在海洋上的数个水文监测站会及时更新海啸信息。

印度洋之殇:印度洋海啸与国际海啸预警系统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位于夏威夷檀香山附近,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多国海啸预警系统 。1949年成立,并于1965年扩大参与国范围,包括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环绕太平洋的26个国家都参与其中,中国在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主要职能是收集太平洋海盆的地震波和海潮监测站探测到的信息,交换各国情报,评估能引发海啸的地震并发布海啸警报

上一篇新闻

法证先锋4:海边出现的这具男尸,为什么身穿小丑服饰?

下一篇新闻

世界之最之海啸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