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有望本周签署:覆盖中日韩澳等15国,占全球三成GDP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 编辑/郭光昊】历经8年的研究规划、谈判磋商和协议制定,原本只有一个简单雏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如今已完备成型。
应东盟轮值主席国越南总理阮春福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11月12日到15日出席以视频形式举行的第23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23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第15届东亚峰会、第四次RCEP领导人会议和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
此次系列会议期间,最被外界关注的一项内容便是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10国有望共同签署RCEP协定。本次会议东道主越南表示,若一切顺利,本周日(11月15日)正式签字。如若成真,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将正式达成。
虽然谈判过程漫长而艰辛,其中更是遭遇印度突然“退群”等波折事件,但无论是参与的各国还是国际外媒均对RCEP信心满满,将其称为“史上最重要的贸易协定之一”,并认为这将为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一针“强心剂”。
当地时间2019年11月4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泰国曼谷出席第三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图自新华社
各国强烈期待本周签署全球最大贸易协定
据新华社11月11日消息,外交部当天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以视频形式举行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表示,中方期待系列会议期间如期签署RCEP,这将充分展示区域国家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进一步深化经贸联系的积极意愿。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则在吹风会上透露,在东盟主导下,RCEP各方积极推进各领域谈判。截至目前,所有领域的谈判已经全面完成,所有文本的法律审核工作也已经完成。各方正在积极协商,争取在本次领导人会议期间签署协定。
去年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三次RCEP领导人会议上,各方曾达成共识,力争于2020年年内签署协议。随着2020年进入尾声阶段,近期,参与RCEP谈判的各方均再度表达了对协议签署的强烈意愿与信心。
作为RCEP中的重要成员,日本和韩国的媒体均予以大量的篇幅报道。其中,韩联社报道直接称,文在寅将在15日与有关国家领导人一同签署RCEP协定;而共同社、《产经新闻》和《日经新闻》等日媒则也关注了此事。日本共同社10日表示,即将签署的RCEP将是中日和日韩首次签署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
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11日报道称,签署RCEP标志着亚太地区引领了世界经济开放。报道中还特别指出,近期全球有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多国政府都放弃了贸易自由化,作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贸易协定之一,RCEP克服了巨大的政治阻力,在如此不利的大环境下达成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堪称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此外,东盟各国同样非常关注RCEP将会为该地区带来何种发展和机遇。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即将签署的RCEP协定,会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一剂强心针。
马来西亚《星报》则报道称,马来西亚贸工部在8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本届东盟峰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签署RCEP协定。柬埔寨亚洲愿景研究院院长强万纳里10日接受越通社采访时强调,在当前背景下,柬埔寨为在本次东盟峰会期间签署RCEP协定做好了准备。
越南是今年东盟的轮值主席国,越南外交部副部长、东盟高官会越南代表团团长阮国勇9日在一场记者会上表示:据我所知,RCEP谈判已经完成。谈判人员正在完成各自国家签字的内部程序。如果所有国家都能及时完成,签字仪式将在15日举行。
谈判之路漫长而坎坷,印度去年突然退出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是由东盟10国发起,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这六个与东盟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共同参加,共计16个国家所构成,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除了削减关税之外,各方还就知识产权、电子商务(EC)、海关手续等广泛领域的规则制定进行了磋商。
图自维基百科
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筹建过程看,RCEP是由东盟规划和推动的,同时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12年年底举行第21届东盟峰会上,1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RCEP框架并宣布谈判正式开始。随后的8年时间里,各国展开了漫长而又复杂的多轮谈判。
2019年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泰国曼谷出席第三次RCEP领导人会议。在此次会议上,RCEP完成主体谈判,除印度以外的15国领导人发布RCEP联合声明,主张将以2020年签署为目标继续协商。至此,RCEP迎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但是,也是在此次会议上,之前态度就一变再变的印度在谈判最后关头宣布退出,决定不参与签署RCEP。当时,印度总理莫迪认为,在关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和非关税壁垒方面存在分歧,是印度决定不签署RCEP的原因。
日本经济新闻网当时曾对此分析认为:谈判中,由于印度对中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如果下调关税,担忧对国内产业造成打击,因此有着强烈的危机感;谈判最后阶段,印度还希望保护本国的各类产业;而因本国经济陷入停滞,莫迪事实上也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比贸易自由化更为关切的高失业率与贫困等内政问题。
2019年11月4日,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东盟峰会
对于这些担忧,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曾强调,中方无意追求对印度的贸易顺差,双方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将合作蛋糕不断做大。中方愿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与各方一道继续协商解决与印度谈判中面临的问题,欢迎印度尽早加入到协定中来。
面对印度的突然“退群”,一些国家很难揣摩其真实意图。像是部分东盟国家,就对印度的态度忍无可忍,在谈判中提议把“排除印度”的协议作为选项。其目的是先完成谈判,盘活区域内的贸易,尽早收获“成果”。
而日本方面则一再强调印度在RCEP谈判中的重要性,展现出了“没印度不行”的态度。当时就有日媒对此分析称,日本之所以反对“排除印度”,是因为希望印度能参与进日美两国作为经济和外交战略提出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已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
如今,眼看15国签署RCEP在即,日本也接受了没有印度加入的事实。
不过,《日经新闻》报道称,RCEP虽然将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会接受新成员,但为印度特别开了口子。协议预计将写明,印度只要有参加意愿,无论何时均可加入;《产经新闻》则援引日本外务省官员的话称,虽然诸如市场准入这些最起码的谈判还是需要的,但是将创造印度能尽快加入的环境。
泰国外交部东盟司司长Usana Berananda此前也表示,我们意识到印度是一个关键的地区力量,所以为其设置了特别的加入条件。东盟与日本均传达了相同信号。
日本媒体还披露了协定涉及农产品部分的一些内容。时事通信社12日称,中韩将分阶段撤销日本清酒、烧酒和威士忌的关税。日本也将分阶段撤销中国绍兴黄酒和韩国马格利酒的关税。共同社称,在农林水产品领域,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撤销率为56%、韩国为49%、东盟10国及澳新为61%。此外,日本将大米、小麦、牛肉与猪肉、乳制品、糖料作物这五个重要项目排除在撤销或削减关税范围外。
签署RCEP,推动各国携手前进
历经8年谈判,将由15个国家共同签署的RCEP会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协定,有学者专家形容,在这一区域贸易集团面前,即便是欧盟也只能相形见绌。
西澳大利亚大学珀斯美国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威尔逊(Jeffrey Wilson)在《堪培拉时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按人口和经济规模来计算,RCEP涵盖的将是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集团,而GDP将几乎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若以全球贸易份额来衡量,这一区域贸易集团仅稍稍落后于欧盟,但随着亚太地区贸易的高速增长,这里超越欧洲将是必然。
此外,RCEP中所含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RCEP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领域。
香港《南华早报》11日引述部分区域贸易观察家的分析认为,由于美国并未参加RCEP,并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国退出后新名字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即CPTPP),这鼓励了许多该区域内的国家到别处寻找新的领导。而在中美贸易关系不佳的情况下,中国也可利用RCEP实现区域贸易的多元化。
“RCEP关系到中国的长期战略利益以及与邻国之间的关系”。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新一届美国政府将是由拜登领导,美国很可能重返CPTPP,一旦RCEP的谈判处理不好,一些国家可能会转向CPTPP。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前参与谈判的15个国家都对签署RCEP兴趣强烈。像是澳大利亚,虽然近期中澳关系严重滑坡,但在事关RCEP的议题上,澳方态度积极。
威尔逊指出,对于澳大利亚而言,RCEP能够带来显著的好处。此前澳大利亚的贸易主要侧重于与中国、日本和印尼等主要伙伴的双边市场,缺乏区域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平台,而RCEP则能将澳大利亚纳入多边体系,从而更稳固地融入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则认为,尽管中澳两国在外交领域发生了摩擦,但RCEP可以为两国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经济合作平台。
威尔逊随后更是点出了一个现阶段最为重要的话题,那就是RCEP的签署将会提振后新冠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报道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RCEP所涵盖的这一广大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更广泛地来讲,这里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尽管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但该地区的“商业大门依旧敞开着”。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去年第三次RCEP领导人会议上的发言所讲的,RCEP主体谈判的结束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东亚自贸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这有利于地区国家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提振各国携手抵御风险挑战的预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