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厌倦了上海,那么你也厌倦了生活
前段时间,b站有个视频火了:静安女白领的生活。
拍摄视频的是位在静安某高端奢侈品牌工作的女白领,她从衣食住行,社交、活动等各个方面呈现了一位中高端静安女白领的生活,即便她刚毕业一两年,月均消费已大12000多元。
让我想起几年前参与某个节目组时,一位精致的上海女孩告诉我,在上海,要想活得稍微轻松点,至少要月入15k。
上海大厦
今年是我来到上海第五年,并没有像《上海女子图鉴》里那样,大城市奋斗五年之后,就可以手提LV,身穿香奈儿,摇身一变,和过去告别。
五年之后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仍然过着普通的生活,但也尽情享受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切。
世纪公园的花
各种展览、展会、书店都不曾落下,城市的角角落落,也曾去拍照打卡。
曾一次次徜徉在万国建筑博览群,也偶尔踏进街巷里弄的烟火生活。这城市包容梦想,也包容一切。
在上海,想的事情都不一样。
五年之后,仍然觉得,上海真好,甚至寂寞都很好。
最近看了一本书《伦敦人》。作家克莱格泰勒,历时5年,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完成了200多次访谈,最终选取了85位普通人的故事,完成了这本书。
拍外滩的独特角度
在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
有些人在伦敦过着体面高端的生活,住在高档别墅区,每天操盘几亿的资金,是高档酒吧、餐厅的常客,也有人每天都在为柴米油盐而打拼。
读完之后,有种恍惚,作者笔下的伦敦和上海是如此相似。
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迅速和伦敦比肩,成为全球5个金融中心之一。而百年后的上海,也和伦敦一样,有着魔幻的城市的气质。
陆家嘴滨江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
“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但是,只有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复杂况味:爱它、恨它、渴望它、厌倦它、逃离它,或是留下来,继续生活。
而这句话,也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上海。
伦敦和上海一样,混乱中有着自己的规则,无论你来自哪里,出身如何,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张园
哪怕你是清洁工,同性恋,流浪汉,都能在这城市生存。
时光倒回到5年前,我是如何来到这座城市的?
2015年的6月,18个小时的硬座之后,我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服,战战兢兢地走进了地铁,一度还担心会不会坐错。
苏州河
记得第一次去南京路,和所有游客一样,一定要到“南京路步行街”的牌子前拍张剪刀手的照片,那时候画着粗糙的妆,穿着劣质衬衫,土得掉渣。
来到上海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知名杂志实习。说起来,还是因为向杂志投稿认识了杂志的一位老师。虽然不久之后就离开了,但直到现在我仍然感激,那是我认识上海的第一个窗口。
因为工作原因,第一次走进上海影城,几乎零距离的第一次感受上海电影节,第一次走进大光明电影院,看到点映场的电影,那年尔冬升将镜头对准了漂泊在横店的群演们,梁朝伟“流行划过的声音”感动了很多人。有幸见到尔冬升本人,有机会采访了《我是路人甲》的主演万国鹏。
上海工艺美术馆
前段时间翻看他的微博,虽然后来没饰演过什么大角色,但他早已不再是当年漂在横店,朝不保夕的群演了,他上过综艺,去过美国,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实现了吧!
星巴克旗舰店
第一次走进洋山港,目睹保税区的样子,到奉贤去采访,曾因知名杂志记者的身份得到尊重,也因为自己的不专业和小错误得到过老师们的指导。
初到上海的日子很苦,但那段时光,应该是最有成就感的吧!
后来去过一家时尚婚礼公司。不到三个月,就辗转温州、雁荡山、杭州、扬州、绍兴等好几个城市出差,奔波在路上的感觉让我兴奋,采访过上海婚礼界优秀的主持人,设计师,摄影师,策划师,为了看别人的婚礼,第一次走进半岛酒店,科学会堂,香格里拉,西子四季酒店……
张爱玲故居,苏州河
第一次知道,一场婚礼的现场布置是可以高达100万的,婚纱照是可以到巴黎、美国、巴厘岛拍摄的,第一次亲眼目睹一场婚嫁秀从一团糟到无比惊艳的效果,那时候每天都乐此不疲,星期天也喜欢去公司,做采访,写稿子,闲暇时就看一部电影。没有社交,但工作和生活都足够充实有趣。
1933老厂坊
后来我常想,如果能坚持做下去,这份工作应该是我喜欢的吧!
但如果真的坚持做下去,就会错过后来的人生了吧!
后来曾加入过一个节目组,节目组里一半新加坡人,一半上海人,我。那时候我们常在新天地的costa和中环广场的wagas开会。
飘雪的夜晚,到新加坡人位于高档小区的豪宅开会。他家里有运动单车,大的投影仪,冰箱里全是进口食品。
也曾和精致到眼睫毛的上海姑娘聊天,她眼线画得很漂亮,牙齿整齐,口红的颜色跟肤色很配,她的脸色好极了,是那种很舒服的白。头发是自然的大卷,身材高挑,很舒服的长相。
她说话时候,嗲嗲的,却不做作,有着90后女孩子特有的灵气和干练,她曾在爱奇艺实习,毕业后跑去做4A,接着又跑去production house做制片,累了就辞掉工作,休息几个月,欧洲旅游20多天。
她说她刚工作的时候,工资只有4500,到手3700,大部分的钱她都用来打车,有时候都没钱吃饭,作为一个上海女孩,她说,每天打扮这么好,却跑去挤地铁,真的很奇怪。
2015年的11月去了越南,从北到南一个月,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历,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那时候我知道,人生本可以变得更加开阔。
回来之后,从乌鲁木齐路的石库门弄堂搬了出来,来到了新华路上。
在我还不知道那里曾是上海租界时期的哥伦比亚住宅区,对它印象最深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洋房和每到春夏便绿树成荫的法桐。有阳光的午后,总能邂逅一地的斑斓。
悠游在街头,随处可见不知名的雕塑和古罗马柱式,这里散落着法式糕点坊,和挤满了老外的西餐厅。
整个夏天,每个周末的清晨,总会沿着朝阳穿过新华路,再一路从走淮海路去上海图书馆。二楼阅览室靠窗的位置,是我的居心地。
上海展览中心
越南回来的半个月,将近一个星期,每天都在跑书店,博物馆,美术馆,外滩,图书馆,买杂志,买书,听讲座……做了好多以前不曾想到,也总觉得没时间去做的事情。
虹口石库门
那时候吸引我的永远是南京路上的欧式建筑和一条条老街。
也曾一个人穿越苏州河,来到了魔都的爱情地标——大悦城,就为了看看摩天轮,韩寒的新店,还有新开的无印良品。坐在窗边可以俯瞰雾蒙蒙的西藏北路。
南京路和淮海路是最繁华的,奢侈品聚集,也是我走得最多的两条路。无聊的时候,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外滩,也因此发现了充满复古和文化艺术气息的圆明园路,也在南京西路的报亭买到了杂志lonely planet,数次在淮海中路和复兴路迷路,也在迷路中发现了满满老上海味道的淡水路。
滨江
茨威格曾说: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
而来到上海,也是如此,经历繁华到不可一世,也体验过真实的贫民窟生活,
在上海,遇到过打扮精致的上海阿姨,提醒我包包拉链开了,然后拉着我讲她的人生故事;遇到过拎得清,不想管任何闲事的房东;
得到过二房东姐姐的帮助,吃到过中秋节她送的月饼;
也遭遇过花一个月工资,新买手机被偷的无助;
曾走进新天地时尚拍大片;
也曾沉浸在田子坊的酒吧里,听过音乐喝过酒。
上海交响乐团
每次带着大家游览外滩的时候,总喜欢分享自己的感受,上海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可能性。
在上海,满足了我所有对美好的想象和追寻。
可以坐在刘若英对面听着她读自己的书,
只要你想,一个人跑到梅赛德斯奔驰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可以屏息凝神,听蒋勋老师讲2个小时的“天地有大美”
还可以不到100块钱就能看一场话剧,音乐剧;
能在上博看到泰特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的展览;
能走进100年前的西式饭店,感受东方巴黎的繁华;
华尔道夫酒店的老地板上记录着百年前,英侨俱乐部的觥筹交错;
沙逊大厦这位摩登老贵族百年之后仍然神采奕奕。
在上海看过很多话剧,但印象最深的是偶然抢到的一张50元的话剧票,叫做《石头剪刀布》,我早早出发,从新华路,沿着淮海路,一路走到茂名路上的兰心大剧院。
武康路
夜幕降临,茂名路上左右两侧的建筑都亮灯了。暖黄的灯光,欧式的窗帘,我是真的好奇,什么样的人住在里面。
本来位置是二楼最后一排的角落,因为剧场人数不足,有幸换到1楼,第三排的空位上。
艺仓美术馆展览
香奈儿展
坐在我旁边的两个女孩非常优雅,我盯着她的红指甲看了好久,中场休息时,她们夹杂着英文在聊天,手机里划着我不知道的软件,偶尔听见她们说起在国外读书的时候。
爱马仕展
敦煌讲座分享
穆夏展
后排应该是位讲究的上海阿姨,穿着看起来就很贵的披肩,妆容是细心画过的,走向座位的时候,向旁边的人说“thank you ”
话剧的跨度很长,讲是青春时期梦想和爱情的故事,女主角真美,看得我热血澎湃。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当时坐在我身边的那些人。
豫园
复兴公园紫藤萝瀑布
后来每当讲起租界时期的高端电影院时,总忍不住想,现在的上海,也是如此啊!
之前偶尔在《新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有句话:
上海有什么好啊?
因为上海,留住了上海。
无论走在淮海路、复兴路,衡山路,静安寺还是外滩,总会与一幢幢老建筑不期而遇。走进装饰复古的华尔道夫酒店,坐在长34米的吧台前,就着昏暗的灯光和留声机里的迷离音乐,会让你瞬间回到100年前,这里还是英国总会的时候,各个央行的大班可能正坐在你的位置,听着黄浦江上的轮船鸣笛声。
当你走进黑石公寓一层的幸福悦荟,打开一本书时,可能不会想到,这座抬头就能看到梧桐的洋房里,曾举办过国务总理熊希龄和毛彦文的婚礼,见证了一场伉俪情深。
还有曾经的金融家俱乐部,现在和平饭店,推开旋转门,抚摸那些穿越百年的图片、银器,抬头看到金碧辉煌的artdeco装饰,仿若看到昔日的摩登老贵族缓缓走来……
而新乐路,淮海路、武康路上的任意一间旗袍店,都能邂逅一位摇曳生姿的上海女人……
历史和现代的相遇,让上海如此留住了上海。
苏州河的四月晚樱
而我最喜欢的是著名建筑学家郑时龄教授说的那句话:
在希腊神话中,伊阿宋寻找金羊毛时所乘的快船阿尔戈号,每一块木板都曾在旅途中被更替。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仍然被视为阿尔戈号本身,而不是一艘与过去挥手作别的新船。郑时龄认为,上海也是一艘同样的“阿尔戈号”。
复兴公园
演员陈数曾说,城市对人的影响,比起出生,是吸收多少精神更重要。
在上海落户买房很难,但吸收这座城市的精神或许会让你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作家王欣曾这样形容上海:一道道菜吃在嘴里,愈发觉得这城市迷人有趣——冲突、对比、矛盾,既有激烈竞争,又有平和秩序,忽而高冷,忽而热闹,一切五花八门、生机勃勃的东西在此融化,被改良成自己喜爱的基调,用上海话说,那真是老“扎劲”的。
鲁迅公园
他还列出了离不开上海的7个理由:
爱排队,作,适度冷漠,洋为中用,老人不老,关注细节,中国最好逛的城市。
CNN一系列“50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XX是最伟大的城市”里是这样评论上海——“总有地方让你闲庭信步”。
我喜欢上海的秩序感和契约精神,喜欢软糯的上海话,也欣赏跑步时总能遇到的鹤发童颜的老奶奶和国际饭店门口穿着剪裁得体大衣的老克勒,喜欢追求得体体面的上海女人。
这城市教会我如何取悦自己,认真生活。也让我知道,知道自己想过什么生活,就能够接受任何生活。
大学毕业前,曾在北京的味千拉面打工,那时候常常想,什么时候才能吃得起一碗味千拉面呀!
很多年后,味千拉面的价格越来越贵,我可以吃得起,却再也没有吃的欲望了。
当自己足够笃定,就不再需要用物质消费来证明什么。
贝公馆
就像对于有些人来说,1.5万都不一定在上海活得舒服,有时候月薪几千,也能自得其乐,享受自己的小日子,关键是你想要怎样的生活。
即便遭遇了困境,每天只能泡面度日,也能体面地走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享受这座城市的精神食粮。在上海,即便你时常囿于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心中也能偶尔装点诗与远方。
西岸的展览
上海能改变一个人。相比与其他大城市的大都具备的包容性,上海更打动我的,是它的可能性。
《繁华落尽的青春》音乐剧,上海大剧院
就像《霓虹灯下》写的:对于特权阶层而言,是为了财富,政权或者知识,上海是他们成为社会精英的基地,对于穷人们来说,上海像一个脆弱的救生圈,给他们希望。而对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上海就是一座能使他们生活变得较为富裕的实实在在的城市。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
最愚蠢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为聪明,最忠厚的人道了上海不久,可以变狡猾,最古怪的人到上海不久,可以变为漂亮,拖着鼻涕的小姑娘,不多时可以变成卷发美人,单眼睑和扁鼻子的女士,几天后可以变为仪态大方的太太。
浦江饭店
刚来上海时,在上海读书工作多年的高中同学带我去吃牛排,然后去了外滩。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浦江对岸的灯火,第一次距离万国建筑博览群那么近。
她问我,很繁华吧?
可是这种繁华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她说,上海是个大染缸。
5年之后,这种繁华仍然跟我没有关系,但我曾走过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了解了每幢建筑的前世今生。
记录百年历史的外滩每天目送着来来去去的游客们,复兴路上的洋房里总有神秘的故事。
上海博物馆展览
在我第一次站在外滩三号的顶楼眺望时,真的看到了郭敬明笔下的:上海是一艘华丽的巨轮。
浦东
然而,上海的好看远非其繁华,正如《新周刊》所说,繁华不乱,留住自己。是在任何时代与城市的背景变化下,毫不矫情亦毫不留情地在各种角色里做回自己。
山阴路伤的猫
我来上海5年了,依然热爱,你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