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三位“融侨”
辛亥革命时期,“融侨”(福建福清籍华侨)约10万人,聚居在日本、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在辛亥革命中,他们和其他地籍的侨胞一样,踊跃参加革命组织,开展革命工作,热心捐筹革命经费,为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早追随孙中山进行辛亥革命的是薛永龙,革命最坚决的是林孝楼,此外还有南洋华侨俞兆复,他们都是革命“融侨”的杰出代表。
1 薛永龙:最早追随孙中山
福建省福清县的旅日华侨主要集中在高山地区(今高山镇一带),这里位于福清县东南沿海突出部,历史上这一带就以海舶之利,行贾四方。
历史上的福清高山半岛的地理条件十分险恶,明清以后直到民初,除了血吸虫危害外,对当地人生存影响最大的便是旱灾了。另外,这一地区地处沿海,山秃、土薄、风沙大,土壤多沙碛,大半土地用来种红薯,以作口粮。而水稻种植面积奇少,虽然明末清初引种了红薯,当地居民仍不乏靠讨小海度日者。此域另一可堪果腹的食物是花生,它也是清初才引进推广的。尽管有这两种作物,可因土瘠天旱,常常是种花生“放空炮”(不实),种地瓜“穿心臭”(遭受象鼻虫病),收成极差。以前的福清人以红薯干为食,甚至烧草根、牛屎,所以尽管这里的人民以吃苦耐劳著称,但仍是全福清最穷困的地区之一,迫于无奈当地人为谋生计不得不远涉他乡。
高山乡薛港村薛永龙1909年去日本时,是从当地薛江码头下海乘英轮“新福州”号经马尾、上海赴日本长崎的,其路线是:福清薛港——马尾——上海——长崎。
长崎是日本东海岸的一个大城市,交通方便,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就业机会多,容易谋生。旧中国农村宗族聚心力强大,当时赴日谋生者中有相当数量是由亲族关系互相牵引去日的,因此在侨居地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一些以村、姓氏等为联络和纽带的华侨集中点,如高山镇薛港村的薛姓华侨多集中于长崎等城市。薛永龙的宗亲都在长崎一带谋生,他去长崎便是投亲靠友。
薛永龙初到日本后是靠背着布篓,做小布贩谋生的,这是一种低下的职业。为何福清华侨多以流动贩布为生?原因如下:首先,清末民初,上海的纺织业已相当发达,福清龙田、高山一带不少人赴沪采购棉布、丝绸之类运回福州贩卖,其中不少小贩赴日后仍重操旧业。其次,由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日本在20世纪初期,棉花种植业和消费量均达到较高水平,人造绢丝业也发展迅速。据昭和七年(1932)统计,当时全日本拥有纺纱工人约13万人,织布工人约3.2万人,有东洋纺织、富士纺织等6大工场和另外55个会社(公司)。纺织品成了日本经济中的主业和大宗出口品。其发展的结果使布匹不断涌入市场,这就急需有一批经营者和推销者,于是在流通领域出现了由布匹批发商、布店到流动小布贩这样一批推销者。而旅日“融侨”初抵日本时,由于人地生疏,要寻求合适的职业并非易事,而流动贩布虽较辛苦,获利也微薄,但无需专门手艺和大笔资金,对文化程度和语言要求也不高,因此对出国前种地为业或经商贩布的“融侨”来说是较适宜的。最后,导致旅日“融侨”大批从事贩布业同日本的华侨政策也有极大关系。据不少归侨回忆,当时日本政府只许华侨在服务性行业内选择职业,如薛永龙于1909年抵日本时,在海关填写入境登记表时,只许在职业一栏中填从事贩布业,否则不予入关。
薛永龙在做了流动贩布一二年后,稍有积蓄,便开了一家小切面店,资金逐渐雄厚后,便开了布店、杂货店、贸易商行,生意越做越大。他急公好义,为人慷慨大方,深得人心,成为长崎著名的侨领。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总会设在东京。当时不少福清籍华侨追随孙中山,成为同盟会基层组织的骨干。从现存资料看,薛永龙是最早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的福清人。
2 革命最坚定的林孝楼
清末光绪五年(1879年)农历十二月九日,林孝楼诞生于福清东瀚镇东瀚村。幼年因家庭穷困仅读了几年私塾,从小就从事放牛、砍柴等劳动。因为生存环境恶劣,林孝楼于宣统三年(1909)三月,横下一条心携带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漂泊到日本仙台县谋生。
林孝楼东渡日本后,经过几十年的惨淡经营,居然积财致富,但他虽是发家了,却一生崇尚节俭,厌恶奢侈。他赤手空拳漂泊日本,靠的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初到日本时,他肩扛贩布,终日走街穿巷叫卖推销,妻儿就沿街叫卖糍粑,在艰苦糊口度日之中,一个子儿一子儿地积攒本钱,然后开设布店、搞房地产业、经营餐馆业,这样从小到大、一步一脚印地发展起来。人家称赞他生财有道,他说:“如果说有道,就在于节俭”,又说:“没有节俭,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将来。”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很值得称道的。
此时,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逐强,但走上侵略道路;而清政府却更加腐败,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林孝楼亲历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对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极为愤恨,思想上萌发了反清情绪。正好他所经营的“四海楼”餐厅,常有流亡日本的同盟会人士来往,他耳濡目染,心扉顿开,深深感到唯有推翻清政府,才能走上兴邦救国的道路。他毅然加入同盟会组织,开始投入革命斗争。他的餐厅成了同盟会党人聚会的联络点,他自己担任了同盟会仙台地区的联络员。为了防止日本当局的迫害,他秘密掩护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并且发展了仙台地区一些爱国侨胞加入同盟会组织。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林孝楼欢喜若狂,更加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自己出资护送流亡日本的同盟会成员回国斗争,他也被委任为同盟会海外仙台支部的负责人。
为了更好发挥侨胞支援国内革命,在同盟会的领导下,成立了旅日华侨同志会,林孝楼被推选为委员。通过“同志会”组织,带领各地旅日侨胞开展声援国内革命的各种活动,其中筹募资金是该“同志会”的主要工作。经过他的努力,筹措了巨额款目资助同盟会。由于他的功绩卓著,不久被选为“同志会”委员长。
袁世凯篡权后,中国革命发生逆转,林孝楼痛恨袁世凯,骂他是“国贼”。不久“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妄图复辟帝制,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林孝楼等旅日侨胞也声讨袁世凯的罪恶。1914年7月,孙中山流亡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发表《讨袁檄文》,林孝楼坚决拥护孙中山,仙台支部成员全部加入中华革命党(后来又称为中国国民党海外直属支部)。这次会议,孙中山亲切会见了林孝楼,并与他合影留念。此后,孙中山发动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以及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等伟大革命运动,林孝楼都积极拥护。由于林孝楼追随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作了许多的贡献,他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会执行委员。但他无心于政治舞台,每次会议仅例行出席罢了。
林孝楼出身农家,虽然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要职,但他始终保持劳动者的本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使他甚为不满,后来他无心于政界活动,转而致力从事在日本的商业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林孝楼无法容忍日本发动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战争。他不能沉默,要起来抗争。他通过昔日旅日华侨同志会的关系,四出宣传抗日救国活动,组织募资会,向各地旅日侨胞筹募了巨款寄回国内支援抗日战争,他还经常到各地召集爱国侨胞聚会,宣传国内抗日斗争的情况,揭露日本侵略军在东北三省残杀中国人民的罪行,以唤起侨胞的爱国热忱。他对侨胞们呼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有国,哪有家!国家亡了,华侨无家可归,就成了任人宰割的孤儿!”他的呐喊和宣传,唤起了广大华侨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林孝楼的反战活动,引起日本政府的仇视,下令通缉他,在危急的关头,幸得日本友人的掩护,林孝楼于1936年9月,携带妻室急促脱逃回国。路经上海、南京时,国民党政府隆重迎接,并且留他在政府任职,但他根本无意涉足政坛,执意要回福清故里过农村生活。
1944年11月5日,林孝楼未能看到山河光复,不幸逝世,享年64岁。
3 支持革命的俞兆复
由于荷兰殖民政府的禁令、华侨社会中保皇改良势力的流毒、以及孙中山被限制入境等原因,直到1907年,印尼爪哇岛的华侨才接受革命思想,组织了“寄南社”。1908年,汪精卫到达印尼巴城后,各个城市的“寄南社”与华侨书报社合并,并以华侨书报社的名义向殖民政府立案注册。书报社为同盟会工作,实际上是同盟会的分支机构。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福清海口里美村人俞兆复看到同乡张某从南洋带回大洋100多元,认为“过番”是出路,于是只身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在印尼泗水俞宏瑞的拉链店内打工,后与俞建鋆在三宝垅埠合营布业。
俞兆复看到侨胞被欺凌而诉告无门,听了同盟会的革命宣传,毅然加入同盟会——泗水华侨书报社,并担任干事。他用亲身经历、目睹的事实,向同侨揭露清政府的反动腐朽,并带头剪掉辫子,鼓动侨胞与清王朝决裂。经过他与其他侨领的奔走呼号,联络印尼各埠华侨反清志士,开展革命活动,同盟会在泗水发展了不少会员,影响不断扩大,泗水遂成为印尼华侨反清活动的中心。
1911年,闽都督府成立后,经费十分困难,福建都督府交通司司长兼筹饷局总办黄乃裳向南洋各埠华侨求援,海外闽籍华侨纷纷响应,福州籍华侨也不落人后,积极捐输。俞兆复在印尼泗水发动“融侨”为福建军政府捐款,俞宏瑞独捐1万银元。旅居印尼望加锡的福清镜洋乡洋尾村侨胞、福州会馆首任总理王月俊四处奔走为革命劝捐,功绩显著,先后荣获中华民国临时革命政府颁赠的4枚金质奖章。
辛亥革命后,俞兆复热心华侨公益事业。在1912年l0月15日,福清溪前村归侨吴延宁、吴海珊兄弟发起组织“福清旅洋公会”,此为福清侨联的最早组织。次年7月1日,旅居印尼泗水的乡侨在侨居地创立“泗水玉融公会”,率先与国内的“福清旅洋公会”取得联系,并按月汇回银票50元,作为“旅洋公会”经费。1918年夏,俞兆复特地从印尼归来,对“旅洋公会”进行了改组,更名为“福清县华侨协会”。该会为了接待出入境的侨胞,保护乡侨利益,在福州马尾设立“福清华侨协会马江客栈”,为回乡和出境的福清籍侨胞服务。上世纪30年代末,印尼东爪哇归侨戴祥滋先生被推选为“福清华侨协会”会长。1941年日寇侵占福清县城,戴祥滋转移到云中洋游击区,将会务工作交俞兆复负责。俞兆复在艰难的环境里坚持开展工作,在城关开办旅馆、浴池,为归国省亲的侨胞服务。
抗战时,俞兆复不但出洋筹集巨款支援抗战,还接待了来访的陈嘉庚,向他反映问题,为民请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40年10月,亲率南洋华侨总会组织的“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一行55人,到重庆、延安及海防前线福建慰劳视察。他在福州会晤了当时的省政府主席陈仪后,回到了他阔别多年的福清县。那天清晨,陈嘉庚与俞兆复散步于西园模范村,并顺便同游瑞云塔,一直攀登到七层,全城景色尽收眼底。陈老吃过了自备的早餐后,在俞兆复陪同下,到福清县参加在河前街明伦堂召开的“欢迎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大会”,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陈嘉庚后来在报纸上揭露了陈仪治下的福建五大苛政。这些情况,都是由俞兆复向陈嘉庚反映的,旨在为民请命。结果,福建当局打击报复,要罗织罪名判他死刑,后在抗战县长俞肇兴等人的救助下获释。
解放不久,俞兆复担任了福清海口公社里美华侨果树场场长。他对种植热带作物有浓厚的兴趣。他非常满意政府给他安排的这个合适的工作。他担任场长后,一直得到政府和当地乡亲们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援和帮助,逐步地把荒凉的虎头山变为四季花香的美丽果园。到1960年,虎头山上已经有了230亩地,种上了20多种果树,当年产水果3.5万斤;椰子、油棕、菠萝、剑麻等十种热带植物已经试种成功了。1959年,全场的果树加上大规模种植果苗、养猪、养蜂等收入,达到了1.9万元。俞兆复决定在7年内利用大片荒山发展果树4000亩,成林后,仅此项年产值就可达160万元;还要大量养猪、造林、办工厂……俞兆复说:“看到祖国越来越灿烂的前景,更觉得祖国太可爱了!”(赖 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