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情怀,我和沈阳金廊的故事
小时候,沈阳是神一样的存在,长听父亲讲述:50年代,大舅爷参军离开故乡后,出息扎根沈阳,就职辽宁省公安厅外事处,战后最后一批(留中日侨遗孤)葫芦岛大遣返都是他参与的。
视频加载中...
大舅爷在当年更是神一样的存在,半个世纪前的70年代,日本厚生省送过来的东芝冰箱,松下彩电他都全部拒绝,一概不收。大舅爷生来帅气,参军文化水平高,又是职位显赫,辽宁省厅各干部争先招他做贤婿,无奈奶奶(他的长姐)在他小时候已经在故乡给其订婚童养媳——一位没有文化不识字但是朴实善良的舅奶奶。由于大舅爷在奶奶家长大、读书、当兵,奶奶的话他言从必听,他听从奶奶遵守了诺言,没有做陈世美,在沈阳发迹后将舅奶接来,开枝散叶。舅爷去世时,辽宁省厅给其举办丧礼,党旗盖,他在沈城度过了自己光辉的一生后,骨灰回乡,落叶归根。
直到04年,我初次到沈阳。当时是大学勤工教学,每周末我带着系里20多人来沈,周五晚上坐着最便宜的火车,周日晚上返长,周而复始一个冬天。当时在给一位新加坡老板做教育软件宣传,说来也巧,十年后,我果真还在做教育。
09年,毕业后在深圳上海漂泊了近三年的我,工作终于调回沈阳。两年没回家的我,先到大连会一位朋友,犹记得当飞机落地大连后,那区别东南沿海,关东大地独有的空气味道扑面而来,那种清爽激动万分。
在大连逗留两天临别前,李洋阿姨给我做的全是海鲜,其中有一个炒鱿鱼,我说:阿姨,我这可是准备回沈阳工作的,还没等上任,你瞅瞅你给我做了“炒鱿鱼”,这个笑点直到今天还常常吐槽。
从大连到沈阳当时还没有高铁,“半岛号”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列车了,铁路沿线近千里,车程四个小时穿梭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带、工业带里,可能是想家得事,当年就对辽东半岛、辽沈大地尤为亲切。
沈阳工作的两年,是我人生最得到锻炼的阶段,当年沈阳青年大街金廊刚刚起步,很多摩天大厦刚刚奠基、白塔堡的沈阳南站奠基初建,建设的很多项目都是我们组跑的。
那时候沈阳宜家刚开业,地铁还没开通,没有罗森、 seven11、万象城没有,全运村成片的住宅区还是一样荒芜,桃仙机场T3,沈阳四环 、二环高架桥都没有,沈丹、沈大、沈哈、京沈高铁都还没建成,还有沈铁抚本四大城市共用024区号还没有落实…
十三年过去,沈阳变化日新月异,当年感情不错的也都天涯海角,出国的出国,改国籍的改国籍,转行的转行,唯独留下几位常常联系的忘年交。
感恩在沈阳的历练,这里留下的酸甜苦辣,欢歌笑语,已经融入骨子里。感恩这里的领导、前辈教导我如何工作、如何做人。
沈阳,曾经几百年大东北的“首都”地位,如今GDP和建成区已经被新秀黑马长春赶超连续几年,但是他的老大地位在关东人民心中仍旧根深蒂固。
新春佳节,祝沈阳和新老沈阳人,更上一层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