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野生动物保护的“探知者”

说起动物园里的动物,大家都非常关心,但是要说起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保障这些动物健康,不断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动物园科研人员,大家却并不了解。游客会对熊猫馆、狮虎山、大象馆的位置了若指掌,但是要说起北京动物园里有家实验室,专门进行野生动物的繁育、保障动物健康等研究,即使常去的游客可能也一头雾水。

实验室就坐落在北京动物园内,天鹅湖南岸的一栋二层红色小洋楼中,每日往来如梭的游客鲜有人注意。这栋小楼门向南,门前挂满了“招牌”: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北京动物园捷克首都布拉格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合作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基地等。

走进实验室楼,看到动物营养实验室、动物遗传繁育实验室、动物生态实验室等等,实验人员在认真地工作着,他们是探索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生命奥秘的“探知者”。

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成林说,北京动物园是我国开放最早、饲养展出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同时也是开展圈养野生动物相关科研工作最早的动物园。对大熊猫、朱鹮、黑颈鹤、东北虎、金丝猴等动物的饲养、繁殖技术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成就不胜枚举:1963年9月9日第一只圈养大熊猫“明明”的出生,1978年9月8日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大熊猫“元晶”出生,1992年全人工育幼成活第一只大熊猫“永明”;1981年饲养成活新发现唯一野生朱鹮“华华”(首先发现的7只之一),1989年首次人工育雏成活朱鹮“珍珍”,突破了育雏难关等。

近20年里,动物园的技术人员总结撰写了200多篇研究论文,为野生动物管理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野生动物保护的“探知者”

立足北京,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贾婷介绍,生态保护是实验室特色研究内容,此外还研究野生动物就地生态环境,开展野生动物再引入等相关工作。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丹顶鹤和鸳鸯的再引入技术研究,掌握了野化培训和放归的关键技术,获得1项实用新型专利,再引入丹顶鹤在野外成功繁殖3只后代;野化放归鸳鸯245只,实现北京地区野外种群复壮,为改善北京地区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公园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利用优势技术,开展京津冀联合,服务津冀生态保护,是实验室的义务和责任。根据京津冀生态特点,实验室选择黑鹳做为目标物种,联合保定、石家庄、天津等地的动物园及北京十渡、山西灵丘自然保护区开展黑鹳就地与迁地联合保护项目,目前已进行“京津冀”黑鹳情况调研,进行保定动物园黑鹳健康体检、性别鉴定等研究工作,整理撰写黑管饲养指南,为世界珍禽的保护奠定技术基础。

野生动物保护的“探知者”

服务全国,打造行业技术领头羊

贾婷介绍,立足京津冀,服务全国是实验室的目标,开展圈养野生动物技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是实验室的重要任务。

2017年,实验室主持召开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学术交流大会,邀请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陕西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中心、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河北石家庄等野生动物技术研究和保护区、动物园的技术人员参与,分别在动物饲养、疾病防控、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共同商讨了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创新合作机制。

实验室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涉及大熊猫、绿孔雀、黑颈鹤等珍稀物种的疾病防治、繁育、野化放归、就地保护等研究,覆盖全国多省市,与多地动物园、研究机构及保护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实验室承担的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神农架金丝猴人工饲养技术研究,完成出版了国内首部饲养管理指南,申报了中国动物园协会行业标准,获得批准立项;联合承担《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疫病防控与驯养繁殖技术研发》国家重点项目,开展的中国绿孔雀野外种群数量调查,是继1995年昆明动物所文贤继后20年再次绿孔雀本底调查。

对于圈养动物的繁育来说,性别鉴定和亲子鉴定十分重要。据贾婷介绍,有些鸟类通过肉眼极难区分雌雄,对繁育配对造成困难,只有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性别才能早期完成个体性别鉴定,从而进行配对繁殖。实验室目前已完成鸟类性别鉴定的技术研究和试剂盒研发,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全国动物园行业需求。目前已鉴定珍稀鸟类性别500余份,同时建立哺乳动物亲子鉴定和激素检测平台,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在野生动物疾病防控方面,实验室建成了动物园行业首家动物疫病监控中心,3年间已为全国动物园行业提供4447余次检测或服务,将最新实验检测技术应用于野生动物人兽共患病、流行性疾病监控、诊断与防治以及疾病发生机理等研究中,完成血孢子虫、魏氏梭菌两个疾病诊断检测平台的建设。

野生动物保护的“探知者”

走向世界,展示野生动物保护北京力量

研究与应用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贾婷介绍,国际先进的动物园都是采用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科研模式,而实验室是国内动物园行业中,首家采取该种模式的科研机构。

实验室与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南宁动物园合作,开展了濒危物种——白颊长臂猿的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上。这是国际上首篇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白颊长臂猿肠道微生物组特征的论文,为白颊长臂猿的圈养、野外保护工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奠定基础,北京动物园为第一完成单位、通讯作者单位。联合开展的野生动物进化适应分子机制、能量代谢机制等研究工作也取得突出成绩,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科学》、《自然—遗传》等国际著名杂志上。

世界先进的动物园应具有成熟的标准体系。中国动物园协会组建标准化体系办公室,逐步向世界动物园学习借鉴,满足国内动物园发展需要。北京动物园主持撰写了《动物园管理规范》、《动物园术语标准》、《动物园设计规范》3部行业标准,参与撰写行业标准2部,主持编写行业指南3部。2017年申请获批新立9项标准,成为中国动物园行业标准制订的主要完成单位。

在国际上,实验室同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圣地亚哥动物园、亚特兰大动物园、新加坡国立大学、立陶宛国家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展开交流与合作,并与捷克首都布拉格动物园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张成林介绍,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探知者”,实验室将用丰富的知识和技术,为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新闻

五一小长假深夜出城被堵:干粮吃光了,后悔没带尿不湿

下一篇新闻

“五一”你去哪儿玩?出行指南已送到,请查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