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人类文明之窗
文/陈鹏鹏
当今世界,博物馆正日臻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人类文明的阵地,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课堂,成为促进国际间学术对话的媒介。法国每年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去博物馆参观,英国伦敦旅游手册里,一日游,二日游的安排,全是博物馆。1983年,日本文部省作过一次调查,到博物馆参观的共有5842万人,其中大、中、小学生有1998万人。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旅游人数年以亿计,各国博物馆已达三万五千座,美国竟达万座博物馆,每年参观者超过国家人口数。欧洲一些国家平均二、三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人们把博物馆称为国家文明的橱窗,典章文物的宝窟,时间空间的缩影。博物馆成为人们最向往、最能浓缩一个国家的文明史、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等概况的“好望角”。下面谈两点浅见。
一、陈列是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关键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日益提高,对于文物的鉴赏和收藏愈发产生浓厚的兴趣,各类业余收藏家争艳竞奇,如痴如醉地收集火花、烟标、邮票、书画、钟表、船模等,成为收藏历史的人而蜚声海内外。而国家所有的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如何使束之库房的文物“走出来”,进入展厅或陈列橱柜和观众见面,是开放的中心环节,舍此,就收不到相应的社会效益。通过陈列这一手段,人们只需漫步几个小时,就可纵横中国百万年的社会历程。从恐龙称雄的洪荒时代,到钻木取火的人类氏族社会,亿万年的演变,能在顷刻之间,一览无余。
博物馆的陈列是非常重要的。1984年,我们到澳大利亚珀思市参加第二届印度洋研究国际会议,有机会参观了几个城市的博物馆。如弗里曼特尔历史博物馆是一个镇级小馆,馆内搜聚不少与当地历史有关的文物,那怕是一件生活用品、碎瓷片、破玻璃瓶,也被珍重地安置在陈列柜中,还有一些从附近海域中出水的西班牙银币,中国晚清的青花瓷器等。尽管陈列规模小,展品不丰富、不起眼,但对于了解当地的发展史却颇有裨益,好就好在有地方特色。珀思市立博物馆就阔气多了,这是个综合博物馆,历史方面主要陈列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遗物、土著艺术品等。自然方面陈列飞禽走兽、鱼类、贝类以及植物标本,最体面的是一具恐龙化石,满占着一层楼的陈列面积。展厅的灯光也很讲究,根据不同的陈列品,安排不同角度的有色射灯,使人恍若走入幽深的海洋,广阔的动物世界。
有的深景箱衬上环境气氛,更把游客的思绪引到遥远的年代。我们在澳洲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参观了海事博物馆,这个馆是以一条船为主题而展开陈列的。馆址设在菲利普海湾的耶拉河畔,最炫赫的文物是1885年驶入海湾的一艘还悬挂着风帆的“波利”号轮船,现在正安静地碇泊在水中。船体完好如故,游客们可自由登船参观,人机舱,上甲板升降风帆,还可以在船员生活舱小憩片刻。展厅里陈列的是与这艘船有关的一些工属具,解剖这艘船的船型、结构、操作规程等辅助部分。这样独具风格的陈列使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历史博物馆文物少,但观众却不少。因为陈列的形式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开展课外教学,学生们可亲手操作简单机械,实验物理、化学现象等科学原理,从中得到感性知识。我们在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参观一个没有工作人员和讲解员的陈列馆,这是在澳大罗拉尔谷由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设立的宇宙地面追踪站,展室不过百米见方,人们却能从中探索许多“空中游戏”之谜,你可以自己动手摆布展柜里的幻灯、录相、小型电影,电动航天模型。当你在陈列柜旁的沙发上坐下时,按钮便自动开启,耳畔立即响起仅限于本人能听清的解说。这样,陈列的说明文字、版面都简化了。
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期间,我们有机会参观了希腊、埃及等国的博物馆。
希腊首都雅典,是欧洲文化的摇篮,这里的国家博物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五十多间陈列室里,向人们展示二万多件文物,有公元前3000年青铜文化的瑰宝,乃至公元前一世纪基督教开始在希腊传播前的希腊神话中的多神教文物。馆内有迈锡尼古文物陈列区、雕塑品陈列区、青铜器陈列区、陶器陈列区。特别是看了主神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等神像,更是蔚为大观,谁不惊叹希腊神话世界艺术品近乎鬼斧神工之作。遗憾的是看不到断臂的维那斯女神像,米洛岛的这尊2100岁的恋爱女神,早在1820年发现后,入贡给法国皇帝路易十八。并陈列在卢浮宫里。现在希腊政府正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交涉,争取让她荣归故里。一小时的参观,跨越时空5000年,美不胜收地遨游了希腊文明的神秘海洋。
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是这个文明古国的骄傲。馆内收藏三十多万件珍贵的文物,展出了其中的六万件,数量之巨,在世界博物馆中屈指可数。这里以收藏法老时期的文物著称,最早的文物距今3000多年,最迟的文物也有1700年历史。这座双层石构建筑为保存埃及国宝起着保险箱的作用。一楼是埃及历史陈列,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图坦卡蒙法老陵墓出土的二千多件文物也陈列在这里,举世无双的法老“黄金面罩”、“黄金棺材”、“黄金宝座”,是这位年青法老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二楼是誉满全球的木乃伊陈列,有的距今3500年的木乃伊,还可清晰地看到毛发和脚指甲。这里观众络绎不绝,在那个陈列室都可看到讲解员在给外国旅游团体导游。看来,到开罗不看这里的木乃伊就等于不到金字塔一样终生遗憾。大概这里的文物早已驰誉世界,因此主人并不希望摄影师们无休止地曝光,而制定一条馆规:携带照相机入内要交十美元,带摄像机入内交一千美元,名为保护旅游资源,免得看多了录象、照片,而不到实地参观。
日本虽说不算文物大国,也有一千多座博物馆,在东京都的出光美术馆,是一个举办展览,开展学术研究都比较活跃的馆,从1966年至1990年新馆开馆的二十五年间,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136场,展出天数累计6427天,观众达1,507,427人,还在国外举办展览180场,其中包括海外展出13场。
确实在各个民族文明的发祥地,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民族、民俗、宗教、哲学、语言、科技……,博物馆的陈列无疑是最佳导游,她全方位、多视野地给予人们知识,娱趣和精神财富。
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而言,1959年初创时,只是在开元寺内的一个挂牌博物馆,没有固定陈列。尽管有些举世瞩目的海外交通珍贵文物,却锁在库房里,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因此这个博物馆鲜为人知。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掘出宋代木造海船,被国内外公认为“海洋考古的珍闻”。自此我们就刻意筹建“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并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后渚海船是一艘多桅、多舱、多层板的远洋货船,舱中出土香料药物4700多斤,这是十三世纪时,中国大宗进口的商品,外宾看到产自他们国家的香料、药物,津津乐道此类香药在他们国家生产和药用情况。1983年西哈努克亲王来馆参观,当介绍到元代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记载泉州青瓷器销往柬埔寨,而古船舱内就有不少这种青瓷器时,曾引起亲王极大的兴趣。英国皇家协会会员、英中了解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专程来访后留言:“参观了一个很好的博物馆,古船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东洋陶瓷学会会长三上次男教授曾多次率“日本古陶瓷研究者友好访中团”来馆参观与学术交流,他在座谈会上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很有名气的,所以,研究日中贸易史和造船史的学者,都想到泉州来”,“这个博物馆很有特色,展览的形式也很好”。
1982年我们又在泉州法石村试掘了另一艘南宋古船,中国新闻社曾作了专题介绍,香港各大报和澳门日报转载后,一些港澳同胞回大陆探亲旅游时,都慕名要来看法石古船。
我们还把近年发现的宋元石木碇、明清铁锚加以复原陈列,这不仅为中外从事航海史、造船技术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也吸引了一些旅游者。黎巴嫩大使看到木碇,便凑上前去闻,还招呼同行者一起闻,高兴地告诉旁边的人:“这是我们黎巴嫩的木头做的,我一闻味道就知道。”她骄傲地站在木碇边请翻译人员为她拍照留影,还郑重其事地嘱咐照片要寄给她。
专题陈列比较冗长的通史陈列更富有特色,更受观众欢迎,根据泉州海外交通的特点和馆藏文物的优势,我们在开放古船馆的同时,又对外开放了泉州外销瓷陈列馆,又以崭新的面貌,布置在刚刚落成的东湖新馆,献给前来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自是声誉鹊起。丝路考察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来自国内外30多家新闻单位的80名记者宣称:泉州整个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完美状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考察队学者在泉州逗留期间,参加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剪彩仪式,这是对泉州具有丰富历史遗产标志的确认。
这些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证物,缩短了漫漫的历史长河,更加贴近社会,温馨民族情谊,使来自遥远国度的外宾,也油然滋生“天涯若比邻”的深厚感情。1985年11月,外交部组织七十余国驻华外交使节和联合国一些组织的官员来泉州参观访问,一些穆斯林使节来闻名已久的伊斯兰教陈列碑廊前,便迫不及待地探询那一方是刻有“宰桐”(即刺桐城,泉州别称)的阿拉伯文碑刻,并认真地辩读了碑文。当找到有自己国家的人名、地名时,其激动的心情无可名状。也门大使高兴地指着一方赫兰尼族墓碑石对翻译说:“我也是赫兰尼族人”。伊朗大使辩读出多方刻有伊朗地名的碑文后说:“真没想到这些碑刻能保存至今!”
宗教石刻陈列馆中的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石刻,同样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国外的研究者和参观者。1987年3月,比利时鲁文天主教大学副校长安德烈·戴乐天教授来馆参观座谈,表示回国后要向他们学校的“欧洲——中国研究中心”介绍泉州海外交通文物,加强双方学术交流。1989年10月英国驻华大使唐纳德先生夫妇参观后题词:我们来到贵馆亲眼看到过去泉州某一阶段辉煌历史的证据。我认为由于中国重视和保存历史文物,使我们对过去的知识有所增加。伊斯兰教、基督教,尤其是印度教的石刻,或许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贵馆的这些陈列品,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同年西班牙互城大学教授韩承良参观后题词:“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参观了泉州的宗教博物馆,它在中国的宗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作出十分宝贵的贡献。”回国后,又介绍意大利贝鲁亚大学校长等好几批外宾来馆考察。特别是誉称当代马可波罗的美国广播公司《看东方》节目主持人靳羽西来馆拍摄一些文物后题词:“作为一个华侨在福建各地旅行,我不断因自己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了解甚少而感到吃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提供一个机会,使我了解祖国的另一段辉煌的历史,以及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在此非常感谢贵馆,你们的有益工作使我觉得生为中国人是多么值得骄傲!”从这些感人肺腑的真挚语言中可以想见,陈列在对外开放中所起的社会效应是多么丰硕!
泉州的陶瓷器,自唐宋以来一直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输入亚非欧国际市场,至今已发现历代窑场500多处。与丝绸之路同享盛誉的陶瓷之路,泉州是一处闪光的起点。近年来,国外屡见出土或出水泉州陶瓷,因而许多国家的考古工作者纷至沓来泉州,为他们手中的出土物寻找“户籍”。根据这种态势,我们开放了泉州外销瓷陈列馆,把泉州历史上几处重要陶瓷产地的标本摆上展柜,与观众见面。此后,每年有大批来自五大洲的陶瓷研究者闻讯而来,如英国的东方陶瓷协会,日本东洋陶瓷学会,香港亚洲研究中心……
有一位菲律宾籍华人,还把他收藏的菲律宾海域出水的泉州陶瓷送给我馆,充实了外销瓷陈列。
陈列开放以来,已接待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研究者,博物馆成了来泉州的外宾必到之处。还力争在近年再布置“中国历代船模陈列馆”、“中国海关史陈列馆”、“泉州海事民俗馆”等专题陈列馆,在馆区的绿化地带,种植海外引进的花草树木,使之成为海外交通园圃馆,几年来,组织了几次临时展览:如泉州华侨史陈列、新疆古尸文物展览,内蒙古民族民俗文物展览等,既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博得外宾、侨胞、港澳同胞和台胞的赞赏,这些展览的影响同样旷久未消。
当然陈列单从内容选择方面要求是不够的,还要在形式设计上追求美学效果,把内容的教育性、科学性与陈列形式的艺术性,娱乐性结合起来,把现代化的光、声、相效果转入陈列机制、使之更富有感召力。这方面上海博物馆作过尝试,就陶瓷馆投入2百万元,青铜器馆投入3百万元陈列费,重新进行陈列设计,在老馆改造方面产生了陈列上的飞跃,也为博物馆开导了先河,广东省博物馆陈列费也投入1千万元,值得我们借鉴。
二、寓研究、教育、娱乐于一馆
国际博物馆协会规定博物馆是“为研究、教育、娱乐”提供展览场所的机构,如何将这三项功能融于一馆,寓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之中。发挥各具特色的文物优势,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及时体现到陈列中,融化到对外学术交流中,这无论是从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地位,扩大宣传影响,都是能迅速奏效的。
日本出光美术馆开馆25年间,出版的专著、藏品目录、展览图录、馆刊计159种(期),开办各种演讲会154场,为国内数十所大学的数百名实习生进行实习指导。研究人员还参加了国内外的一些重要学术调查和考古发掘。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规模相当宏伟,馆区占地4万多平方米,四层建筑总面积达43872平方米。1983年开馆的日本国立民俗历史博物馆,是日本第一家历史博物馆,具有世界一流的设施,博物馆设有情报资料、历史、考古、民俗等四个研究部,8600平方米的展室,没有采用以政治为主线的日本简史陈列手法,而是从各个时代挑选一批为学术界及一般市民兴趣的“日本文化的曝光”、“王朝文化”、“农民的世界”、“日本民俗”等十六个专题陈列,旨在为人们到日本各地参观,接触日本人时提供一种理解的启示,馆内还有64册相关书刊供观众阅览。
几年来,我们编印、翻印有关泉州海外交通史的资料二十多种,编辑出版《泉州古船发掘与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石刻》、《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等一批专著,与兄弟单位联合召开古船、外销瓷,中外科技交流史、华侨史、市舶史、中国与海丝、扬州港等十多项学术讨论会,公开发行《海交史研究》研究刊物二十四期,馆内研究人员发表的学术文章累计二、三百篇之多,国内外的一些杂志刊物也经常报道我们的研究情况,如日本出版的《世界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海事资料馆年报》、《贸易陶瓷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季刊、德国《博物馆指南》、法国社会科学院的《群岛》杂志、印度《政治家报》、台湾《思源》杂志、《联合报》、中国旅游出版社的《世界博物馆大观》、《中国博物馆指南》等等。
近几年来,国际上对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的研究兴起一阵热潮,泉州被誉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国内外一些电影、电视剧组纷纷来到泉州,要求我馆给予支持协助。其中有来中国拍摄电视连续剧《中国人》的英国第二电视制作中心,来拍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香港无线电视台、意大利《马可波罗》剧组、菲律宾与中国合拍影片《国王与皇帝》、荷兰与中国合拍影片《风》、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央电视台《闽南纪游》、《万里海疆》,日本NHK中央电视台、东京电视台拍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片,日本冲绳电视台来馆拍摄中琉友好交往的文物,并作电视采访,电视片作为青少年专题节目在冲绳播映后,引起极大反响。台湾民心影视有限公司拍摄的《一个文明的故事》,以及澳大利亚、韩国、阿曼等国家电视台来拍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数十个电影、电视剧组。
国内外刊物杂志及新闻媒介的宣传,无疑对博物馆的对外开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能煽起大批旅游者,研究者的兴趣,造成良好的国际影响,澳大利亚西澳海事博物馆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水下考古队.参加过泰国、土耳其、中国的水下考古。该馆负责人杰勒米·格林先生早在1984年第二届印度洋研究国际会议在澳洲召开,特地邀请我馆代表参加,他还在会上翔实地向来自二十八个国家的代表介绍了泉州古船陈列,激起与会者的古船热。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克洛蒂娜·苏尔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文化领域研究部主任邓尼斯·龙巴尔教授夫妇曾五次来泉州考察和参加学术讨论会,他们高度评价海交馆及其泉州同行的研究活动,帮助学术界真正了解了泉州过去的历史,指出了泉州是当时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肯定海交馆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但引起全世界学者的注意,而且还介绍了福建在世界交通史上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关心和重视的文化交流史研究,泉州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发掘后,一直未能够明确沉船的制造地点。木浦文物保护所所长崔光南来馆考察后,惊喜地发现这艘船与泉州古船何其相似,返国后在《无等日报》发表专版介绍《新安沉船的故乡一一泉州》。法国学者纪可梅女士在我馆协助下,把泉州历史遗迹拍成录相——《一个被遗忘的城市》。这次教科文组织海上丝路考察期间,在“和平方舟”学术厅多次放映,并由中国学者回答问题,激发了考察队极为浓厚的兴趣,有的学者为此重新安排了他们的考察计划,显露出急欲泉州一瞥的渴望心理,联合国官员和考察队学者,再三要求转致泉州方面,把摩尼教这一世界性宗教的最后消亡地遗迹安排入考察计划,摩尼教草庵被视为考察途中最重大的发现。
国外的一些机构也殷切地希望我们与之合作,共同繁荣学术研究。英国伦敦考古学会来函,邀请我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古分部支持的关于海底考古遗址的调查;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指南和艺术家》编写中心,要求我们提供介绍本馆概况和研究人员情况;美国航海考古研究所要求与海交馆交换资料并互派访问学者,该所考古部主任乔治·巴斯教授来信写道:“我希望贵馆是将来一系列博物馆的第一个,这些专门性博物馆将提供中国海外贸易的全貌,中国的贸易对世界的影响是如此巨大。……贵馆的声誉和影响,早已蜚声海外。”近几年来,我馆研究人员也频繁地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以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科学考察、出国文物展览,留学等形式,到过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希腊、土耳其、意大利、埃及、阿曼、巴基斯坦、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各种场合进一步扩大了一个博物馆的对外影响,促进了学术研究和交流。
对于文物出国展览,我们也积极给予配合。1983年《中国古代传统技术》首展加拿大,后又应美国要求,先后在五个城市巡回展出。展品中的泉州宋代海船模型及附属文物,曾引起观众的高度赞赏,为中国在美国建国五百年前就有如此高超的造船航海技术而震惊。1986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派高级助理切索尔斯向我驻澳使馆提议:在全澳建国二百周年庆典时,“古展”赴澳巡展一年。我们的展品还参加日本奈良和意大利热那亚的国际博览会,1993年新加坡“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展示泉州海外交通历史文物,澳门海事博物馆馆长曼纽尔·维拉林霍来馆参观后,要求我馆为之提供泉州宋船模型以供展览。这一珍贵的模型,还提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澳大利亚西澳海事博物馆、阿曼国家博物馆、日本长崎大学、台湾科技馆等收藏和展览。
博物馆还是旅游者度假的好去处。几年来菲律宾、台湾、香港不少青少年,利用暑假夏令营组织来馆参观,听取介绍泉州海外交通史。在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的留学生,也经常利用假期来馆参观,听取学术报告。日本《读卖新闻》主办的“马可波罗之旅”民族学研修团到泉州后,要求我馆作“马可波罗与泉州”的学术报告,而后旋转寻觅马可波罗的足迹,去怀旧探幽。日本一些旅行社组织的“琉球三十六姓”寻根旅行,“台湾烈山五姓”寻根旅行,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等,也和我们进行的地方家谱资料调查紧锣密鼓地配合,寄旅游娱乐于学术研究中。国内的一些学校,更把博物馆当成春游、秋游和节假日的最有意义的必游之地,当成学校的德育基地,使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对外开放的博物馆中,讲解员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自从1906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设立讲解员以来,其重要作用日益得到承认。他们以陈列展览为主要阵地,通过组织观众,讲解及其他服务工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处于博物馆的第一线,专务公众宣传教育。因为参观对象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因人而异地讲解,有的国家把博物馆讲解员称为“博物馆教师”,博物馆讲解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教师风度都有等待不断提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讲解员就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对新分配来的一些大学毕业生,也先安置在群工部当一年讲解员,他们还专门设立咨询答疑服务台,由讲解员负责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处理观众来函、来访、编写历史小知识丛书。因此讲解员必须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面,有时要超脱陈列讲解词,给予观众引伸答案。为了对外开放的形势需要,还要鼓励讲解员学外语。从地理分布看,世界上有三十个国家讲西班牙语,十五个国家讲英语,十三个国家讲阿拉伯语,九个国家讲法语,日语虽然仅是日本国语,但到中国旅游的人数最多,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因此。博物馆要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培养会外语的讲解员。
总之,多开渠道、广辟途径的文化交流,对一个博物馆提高国际形象,促进对外开放,其积极意义是无庸置疑的。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陈鹏鹏文史类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