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开放旅游一个多月了,为什么7月的京都还是空无一人?
日本恢复接纳外国游客入境已过去一个多月,但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Immigration Services Agency of Japa)的数据显示,6月10日至7月10日期间,日本总共只接待了约1500名来休闲旅游的外国游客,相较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下降了95%。
6月10日,日本政府彻底放开了对外国人的旅游签的入境政策,这也是时隔2年多以来日本观光业正式复工。更新政策后的准许入境对象为感染风险较低的美国、中国、韩国等98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仅限包括带团导游在内的旅行团入境。
在1个多月里,日本入境人数总共为48.4万多人,日均约为1.2万人,仅为政府设定的上限人数——2万人的6成左右。其中,约60%为日本人,而外国人则以商务人员和留学生等居多,持旅游签证入境的外国游客人数仅停留在1500人左右。
这是疫情前的京都。
这是今年7月份的京都。
(图源日本作家和电影制片人:FRAN KUZUI)
为何即使在往常人满为患的京都,游客数量还是如此之少?
个人无法自由入境,外国游客必须参团
从6月10日起,日本对外国游客重新开放。但规定要求,外国游客必须参加日本国内旅行社作为接纳责任人的团体游,个人游将不会被接纳;同时,游客在抵达日本前的14天内必须在“蓝名单”上(即低风险的国家)的国家度过。
而对于许多西方游客来说,他们更喜欢个人自由的旅行,并不想遵循旅行团规定的行程。
“我们旅行不需要被照看着。”Melissa Musiker是纽约的一名公关专业人士,她表示自己过去经常去日本旅行,她和她的丈夫已经大约去过六次东京。
两人原本计划今年再去一次,所以当时听说入境重新开放时还很高兴,但发现无法个人游后便放弃了。因为偏好城市旅行而不是海滩度假,Musiker和丈夫最后选择了韩国作为他们的新目的地。
不同于于日本的半开放,韩国在边境关闭两年多后,从2022年4月1日起,接收来自所有国家已完成疫苗接种的游客,外国游客入境只需要提前申报疫苗接种证明和提供阴性检测证明即可。
疫情依然严峻,日本谨慎半开放
除了入境上的半开放,在防疫政策上也是。入境游客需要先由日方接收负责人在厚生劳动省(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的入国者健康系统“ERFS”上申请“受付济证”,他们才能拿着“受付济证”去当地日本领事馆申请签证,此前日本还要求游客在抵达时进行隔离。
“我们不想被隔离,这是一个很大的阻碍。”Musiker觉得旅行时,要把时间花在游逛、购物和享受美食上。
团体旅游本就相对比较昂贵,现如今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欧美游客更不会选择了。根据入国在留管理厅的数据,日本最大的游客来源国是泰国和韩国,但这里的“最大”是相对的,因为自6月来,这两个国家的游客也只有约400人,而美国游客只有150人。
会员餐厅预订平台ARRY的联合创始人Katie Tam表示,他们公司从2020年一直处于暂停营业中,本以为是短暂的休业,未料疫情迟迟没结束。现在只有少数外国客户联系他们来预定东京受欢迎的餐厅,而这些客户都是商务旅行签。
不过目前从风险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入境赴日的,不论有无接种第三针疫苗,入境时都可以免检查和隔离,比如美国英国等98个国家的游客,但日本的许多地区仍然有戴口罩的规定,“受付济证”也是必须的,外国游客在旅行期间仍要遵守基本的防疫措施。
尤其近期日本的疫情再次反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汇编的数据显示,日本上周新增病例133万例,位于全球新增病例数榜首,远高于美国的90.38万例,其中7月29日,日本报告新增新冠病例23.05万例,为其疫情爆发以来最高的单日新增数据。
疫情前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旅游客源地
此外,日本旅游业还未恢复的很大一个原因来自中国,疫情前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旅游客源地。2019年,中国大陆赴日游客数高达959万人次,占访日外国游客总人次的30%,消费额所占比例更是接近40%,人均消费额约为21.3万日元(约合1.33万元人民币),比世界游客消费额平均值多出约5.5万日元。
但现在中国对于境外人员入境仍有严格的防疫要求,因此中国选择出国旅游的人仍在少数,这也使得许多依靠中国游客的旅游国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包括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和韩国等。
东京晴空塔公关负责人Hiroyuki Ami表示,直到6月27日,第一个国际旅行团才抵达观景台。
Ami证实,疫情之前最多的(外国游客)来自中国,但他最近没见过他们,过去六周这里的大部分游客都是当地日本人,“仅仅因为恢复了对游客的开放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接收了很多外国游客。”
不过Katie Tam认为,对于那些把日本列为旅行目的地的人来说,个人旅游开放后,他们还是会选择日本,“游客对返回日本非常感兴趣,我认为它会好起来的。”
九派新闻实习记者 梁霞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