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是如何解放缅甸的?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中国远征缅甸
NO.673-中国远征缅甸
作者:楚奉先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在西方的历史观念里,中国战场对二战的帮助往往是模糊的,甚至有很多欧美人不知道中国也参加了二战。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距离欧洲主战场和太平洋战场都比较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抗战相对独立,很多新闻和研究都围绕中文展开,西方人看到的不够。
唯有一支部队,打出了属于中国人的威风,不仅杀敌无数,更让西方人也看到了中国精锐的实力。
这就是远出印缅的中国远征军。这支军队不仅帮助挡住了日军对中国西南的渗透,还帮助英军收复了缅甸的领土,让日军都闻风丧胆。
日本的印度洋边疆
日本对缅甸的兴趣是有原因的。
日本很清楚自己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实力,与制造业马力全开且资源极丰富的美国长期抗衡,日本很快就会陷入弱势。再加上中国战场进展缓慢,日本在时间上的优势正在不断流逝。而东南亚的欧洲殖民地拥有大量日本紧缺的战略资源,征服东南亚是日本与美国长期对抗的前提。
日本军国集团这时候需要想清楚
仅凭日本本土和侵占的中国东部
能否和美国正面对抗?
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到了1942年,他们就需要抓紧征服东南亚并建立缓冲带,以应对海洋、大陆和半岛上各个方向的威胁。缅甸这个面向印度洋的狭长地带成为日本东南亚战略的重要一环。
日本南下首先攻击菲律宾、越南、马来亚等
缅甸则位于东南亚的西北端
获得缅甸,能够在英国控制的印度和日本占领的东南亚之间划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缓冲线,还能切断中国的滇缅通道,进一步迫使重庆政府崩溃。如果没有缅甸这个支点,日本对东南亚的控制将很不稳定,总不能靠随时摇摆的泰国去挡英国人吧?
日本若占领缅甸
不仅中国的战略物资会极度吃紧
英国的印度殖民地也可以遭到入侵
(澳洲也可能成为占领东南亚的下一个目标)
而盟军这一边却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按照当时印度英军总司令的话来说:“1942年3月,印度连一个受过全面训练的师都没有。”印度国大党又要求将军队用于国内治安,进一步影响了殖民地军队的战欲和训练水平,面对日本随时会发动的攻击,英军是很无助的。
英帝国原以为新加坡要塞固若金汤
但也很快就丢了
这意味着缅甸暹罗外的东南亚必然全部沦陷
(暹罗选择与日本合作)
他们这时候能够指望的大概也就剩下中国了。
此时的中国用空间换时间,已经成功拖住了日本陆军,以及大量运输用的载具。部分低强度的日本海军也被迫在长江和中国沿海巡逻,减少了太平洋和印度洋面上的战斗力,为英美军队争取了不少时间。这也是为什么盟军司令部非常重视对中国西南的援助,花大力气组织了滇缅公路的修建和空中运输。
中国超级大后方的生命线
从仰光修到中国边境尚且较容易
从边境至昆明已经要翻山越岭了
而从昆明再经贵州运至四川盆地同样相当艰难
(下图为贵州段的“二十四拐”)
蒋介石也明白缅甸这个最后的补给点对中国继续抗战的价值,投桃报李地派遣了麾下最精锐的部队,担任远征任务,帮助印缅殖民地上孱弱的英军打防守反击。
国军200师南征北战
凭借苏械装甲部队纵横战场数年
也被派往了印缅战场
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两个师的先头部队进缅,随后各支部队沿着滇缅公路不断进入,驰援在缅甸南方的英军。但中国远征军还没有到,英军就已经崩溃了,在3月1日丢掉了重要城市仰光,开始向北溃散。还不知前线失利的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就这样在同古(今东吁)与日军遭遇,打起了一场没有希望的守城战。
1942年5月,史迪威从缅甸撤退到印度
跑得倒是很快
这支第200师是当时国军的机械化精锐,但落在同古这样一座孤城也只能听天由命了。驻守的英国军队,早就在听说仰光失守之后撤离;日军不仅有强大的步兵攻势,还能调动重炮和3个空军联队;当地的缅甸义勇军也认为日本人是来解放殖民地的,愿意给日军带路。
锡当河畔的东吁也是一座古城了
历史上有名的东吁王朝便以此为都
但就是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第200师还是守住空城12天,最终带着所有的伤兵全身而退,为北方的中英联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一个月后,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又在仁安羌解救了7000多毫无斗志的英军和500多名平民。
相当帅气的孙立人将军
(摄于重庆)
这两场战斗,是中国远征军最早的胜绩,也是中国军人第一次在国际社会面前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但这些局部的胜利无法阻挡日军的疯狂脚步,中英联军一退再退……
国军不怕远征难
时间到了1943年,中国军队已经跟着英国军队后撤到了缅甸北部。其间英国人曾经组织过两次反击,一次是在1942年底对若开山区进行突袭,却遭到惨败;另一次是在双方交火线后的丛林里组织游击战牵扯日军注意力,这一次作战则取得了成功。
游击战不是只有晋西北才有
缅北叶能乱成一锅粥
率领这支游击队的文盖特准将,在没有陆地补给的情况下依靠盟军的空投,整整坚持了三个月,给日军造成了无数困扰。结合驼峰航线对中国的支援,英军总部这时候才明白过来,在这样的恶劣地形中展开游击战是可行的。既然盟军已经拥有了制空权,就干脆绕开陆地上复杂的地形,直接用空中支援的方式输送物资。
缅北、缅西遍布这样的山区
靠陆路运输是难以支撑长期战斗的
空投是王道
这个思路一打通,缅甸战场的僵局瞬间就被打破了。
很快,盟军东南亚司令部就找到了四个重点作战目标:其一,是从1943年冬天开始在缅甸北部发动主要攻势,吸引日军;其二,将利多公路延伸到滇缅公路上;其三,修建从加尔各答往阿萨姆的输油管道,并通向利多;其四,将驼峰航线的运量翻番。后三个目标,是为了给中国输入更多的物资,持续牵制中国战场的日军,并强化远征军的战斗力。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的一大重点,就是攻占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占据了这里,公路的修建会更顺利,驼峰航线的压力就变小了,也能作为联军向南的桥头堡。
由于缅甸腹地已被日本控制
滇缅公路已被切断
光靠驼峰航线的运力还是不足的
缅北的密支那就变得至关重要
(至少可以建立起英属印度至中国的新公路线)
中国远征军积极地参与到第一个作战目标当中,一部分与史迪威将军带来的美军混编,从正面攻击日军,另一部分则由卫立煌将军率领,从萨尔温江河谷向西推进。再加上英印游击队的攻势,从三个方向包夹日军。
这一大波反击还是相当成功的
(印度海军陆战队也参与了后续骚扰...)
中国军队作战神勇,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随之两军会师攻下瓦鲁班。这当中甚至发生了远征军的两个营联手缴获了18师团印绶的事件。消息传来全国鼓舞,英美盟军也对中国部队刮目相看。
英美军的进展也很顺利,英国游击队甚至用12小时修建了一座临时机场,迎接后续部队。正是在这支部队的进攻混乱中,中国部队才找到了空隙,偷袭了18师团的指挥部。
很快,日军在缅甸北部的交通线就被联军切断,密支那也在重重包围中得到了光复。从缅甸通往中国大后方的交通枢纽被打通,后来大名鼎鼎的史迪威公路也就可以开始修建了。
拿下密支那后
新建的史迪威公路得以对接滇缅公路
再加上驼峰航线的运力(不断扩容中)
当然,事后复盘这场胜利,会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日军当时控制了缅甸北部的主要交通线,从中南部向北运输的道路也只是遭到了英国游击队的零散打击,反倒是盟军从缅甸北部湿热复杂的山林中出发,补给会很困难。尤其是中国远征军,当地民众对他们并无认同,祖国又在困难时期,还与缅甸之间有横断山脉阻隔。他们是如何维持战斗力的呢?
补给的秘密在于空军。
我们的小伙子需要飞机
罗斯福总统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在事后撰写报告时说:“重入缅甸是目前为止依靠空中补给的最宏大战役。从中国军队10月份进入胡康河谷开始,到次年8月攻陷密支那,共有25000~100000名官兵参加了战斗,他们的食物、装备和弹药很大程度(甚至全部)依赖空中补给,手段可能是空降、空投或者机降。”
驼峰航线上的运输机
他说得没有错。战役到达高潮的阶段,前线运输机中队每架在役飞机平均每月飞行230小时,不断给陷入日军包围中的盟军运送弹药和兵员。印度第7师在1944年2月呼叫了一次空中支援,结果在21天的战斗中美国飞机为当地空投了1500吨各类物资。
一架皇家空军霍克飓风Mk IIC沿桥飞过
盟军东南亚司令部通过这次惨斗终于完成了从一战到二战的思维跳转,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制空权。在空中补给部队的不断投放和地面军队的英勇进攻下,从缅甸赶走日军,为中国抗战保护好超级大后方的战略目标正在逐渐实现……
美国人要去日本继续发挥自己的空军优势了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