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疫”字当头第二年 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

“疫”字当头第二年 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

2021年就要过去了。这一年,深刻影响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贯穿全年。“汉语盘点2021”连续第二年将“疫”选为年度国际字。与2020年相比,这是唯一一个未发生改变的词项。受奥密克戎变异病毒和北半球冬季气温下降的影响,全球现在正在经历今年第三波疫情高峰。

有官方人士却在此时为结束新冠肺炎疫情设定了最终期限。12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呼吁,2022年必须结束这场新冠大流行。当天在日内瓦,谭德塞还通报了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夺走了至少330万人的生命;如今每周依然有5万人直接死于新冠肺炎。面对仍处高位的新增病例,谭德塞“叫停”新冠肺炎疫情的依据来自哪里?从世界在这一年发生的改变中,或许可以找到些许答案。

“疫”有了更多解决方案

改变,凝练地体现在“年度总结”上。虽然世界各国、机构和主流词典回望和盘点2021年时,依旧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新冠肺炎疫情上,但人们的情绪已不再单纯地被无措、迷茫和抵触、不满所拉扯。

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和广告平台,超过10亿人今年在搜索栏里最常打出的一行字是“如何治愈”。对此,英语世界给出的答案简单直接——“打疫苗”。牛津和韦氏两大主流词典,均将“打疫苗”评为年度词汇。同样与疫苗有关,俄罗斯选定的年度词汇为“卫星”——“卫星-V”新冠疫苗是俄罗斯推出的首款新冠疫苗,俄罗斯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注册新冠疫苗的国家。

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副校长、年度词汇项目主任米哈伊尔·奥萨奇表示,2021年,“卫星”一词的使用频率猛增,与民众对疫苗接种的广泛讨论密不可分。“疫苗怀疑论”和虚假信息,一度让国际社会对新冠疫苗产生信任危机。直至2020年12月14日,纽约皇后区的一名护士才接种了美国第一剂新冠疫苗。巴西、法国、德国、西班牙、韩国、柬埔寨等国,亦是在2020年年底才公布了本国的新冠疫苗接种计划。

不过,尽管不断有变异病毒来袭,但如今,各国民众在接种新冠疫苗时有了更多选择。2020年12月31日晚,世界卫生组织将美国辉瑞公司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的疫苗纳入“紧急使用清单”,这是首个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新冠疫苗。一年过去了,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符合其安全和使用标准的疫苗总数从1上升到9。这表明,在2021年,每过一个多月就会有一款新的新冠疫苗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被分发。

最新获得这一授权的,是美国诺瓦瓦克斯公司(Novavax)研发的疫苗。对于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组织、旨在改变疫苗分配不公局面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今年2月,诺瓦瓦克斯公司曾与COVAX签订协议,将为后者供应11亿剂新冠疫苗,但却因产能不足和审批进度屡屡推迟,影响了COVAX实现其“全球共济”的目标。据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主席巴罗佐12月4日透露,COVAX已向世界各地分配了超过5.3亿剂新冠疫苗。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日前表示,她将亲自推动针对新冠疫苗知识产权暂时豁免的谈判。

人们满怀希望地期待新年能有新气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盼”为其年度汉字。法国益普索研究所12月初公布的一项面向33个国家的民调显示,77%的受访者乐观地认为,“在充满挑战的2021年之后,2022年将会是更好的一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出现短时间内结束的迹象,但几经挣扎后,受访者普遍认可,人类或将最终迈向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态”。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专家黄严忠曾分析说,新冠病毒有逐渐“流感化”的趋势。他的言外之意是,当实现“零感染”的难度和成本陡增之时,全球解封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各国需要做的是不断收紧或放松防疫限制,以寻求最佳平衡状态。

“疫”驱动全球绿色复苏

一年来,世界各国已从此前的同步停摆,走向不同程度的重启。这得益于疫苗的广泛接种。但是,全球疫苗获取仍存在严重分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2月1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目前还有40个国家未能给10%的人接种疫苗。在低收入国家,只有不到4%的人完全接种了疫苗。中低收入国家正在努力自救,埃及、埃塞俄比亚、古巴等国都在大力研发自己的疫苗。

难以弥合的免疫鸿沟,阻碍的不只是最终夺取全球抗疫胜利的进度条。当逐步走向开放仍被广泛认为是最终目标,那么,目前普遍以疫苗接种状况为前提的人员和经济文化往来,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两极分化。新冠疫苗获取不足、接种率偏低的中低收入国家,恐将在这场全球化格局重塑中再度被边缘化。

不均衡的经济复苏进程,也在影响全球价值链稳定。“由于需要偿还不断增加、成本更高的债务,发展中国家在复苏、创造就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财政空间将非常有限。”古特雷斯表示,“现在是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时候了。”

不过,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伯格洛夫看来,“不管是从短期、中期看,全球供应链都面临挑战。从长期来看,绿色转型才是真正的挑战”。新西兰总理阿德恩也认为,“新冠危机是2020年和2021年的挑战,但气候危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挑战”。

伯格洛夫提出,“各国政府应该追踪全球价值链的投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绿色能源、相应的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这样,从企业到全球价值链才能真正实现转型,提高效率”。这既是面向未来的“路线图”,亦显示出,当新冠肺炎疫情像一只从天而降的“黑天鹅”突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全球经济体系乃至整个世界的恢复能力面临的挑战不应被遗忘和低估。

今年恰逢《巴黎协定》签署后的复盘和更新各国减排计划的节点。在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197个缔约方在“加时”一天后同意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的2℃之内,努力控制在1.5℃之内。不少国家作出了新的减排承诺,与会各国还就结束森林砍伐、减少甲烷排放和逐步淘汰燃煤发电达成共识。中美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发表联合宣言承诺强化气候行动。当世界正处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较量中时,COP26传递出“在分歧中探寻共识”的信号,为全球共同面对挑战带来了希望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COP26首次将“退煤”写入公约案文,再次强化了让煤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进而将《巴黎协定》继续下去。今年下半年,全球陷入能源危机,多个主要能源消费区都出现了原油库存降低、燃料供应告急等现象,全球异常天气亦是背后重要催化剂之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阿尼尔·基肖拉认为,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再度表明,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非常重要。基肖拉透露,新开发银行下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自身25%的批准融资都与气候融资有关。

益普索民调显示,五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2022年全球经济基本面乐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2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在2021年全球经济反弹5.6%之后,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5%,全球经济继续呈现复苏态势。许多学者认可,2022年全球经济将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

“疫”催生更多发展可能

“气候变化和数字化转型虽然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现象,但却存在一定的共性。”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院院长詹皮耶罗·马索洛撰文指出,“二者都可能全面重塑全球经济和各国社会。”

数字化,是2021年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词。除了汇集大量投资、正被无限拓展的“元宇宙”外,曾在2020年选定“封锁”为年度词汇的《柯林斯词典》,日前宣布“NFT”(非同质化代币)今年被使用频率最为突出。

该词典将 “NFT” 定义为“在区块链中注册的一种独特数字证书,用于记录艺术品或收藏品等资产的所有权”。今年3月,NFT画作《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在佳士得拍卖行拍卖,成为第一件在传统拍卖行出售的纯数字作品,这也是佳士得首次接受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方式。此外,今年6月,南美国家萨尔瓦多以立法形式成为全球首个将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彭博社12月初在报道中总结说:“神秘的加密世界在2021年成为主流。”

根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选择。世界各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字抗疫”成为各国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的重中之重。

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全球数字化转型,也凸显出数据交流和自由流动的重要。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测算,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对全球GDP增长的推动作用,已超过贸易和投资。一年来,国际数字规则制定成为竞争博弈的焦点。欧美纷纷扎紧数据安全监管“篱笆”,美国则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实施严格把控,在12月举行的所谓“民主峰会”上还试图强推“互联网未来联盟”,意图主导网络空间秩序。

有分析指出,数字经济发展融合需要建立统一的规则,推动全球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一味竞争并不明智。新加坡、智利、新西兰曾在2020年发起了全球首份数字经济治理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今年11月1日,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中方表示愿与各方一道,努力探索跨境数字治理框架的最佳路径,积极开展多双边数字治理合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贸易投资增长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北京12月22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2月23日 09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新闻

一路自吹自擂!英国航母就这么驶离南海?以为是王者,结果是青铜

下一篇新闻

2022跨年夜:多了口罩,少了拥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