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所有地产人都在谈深圳将学习新加坡模式,但其前因以及后果是什么

“新加坡模式”未必可以全盘复制,但深圳能够为之探索和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近期,楼市有一个大“议题”:

8月28日,深圳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在深圳房地产盛典暨行业综合评价发布会上表示,深圳将向新加坡学习,让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实现六比四的住房比例。

一直被认为日益“香港化”的深圳,未来将以新加坡为榜样。这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置信。

2020年,既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深圳获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深圳房地产市场,向来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因此,这样的转变也意味着楼市格局会面临巨变。


从“香港模式”到“新加坡模式”,深圳觉醒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福利分房,没有房地产市场。

直到1987年,当由香港测量师协会赠送、专门从英国定制的枣红色拍卖槌敲下,中国第一场土地拍卖会在深圳落下帷幕时,中国大陆向香港学习,实行拍卖土地使用权的先河就此开创。

从土地出让、预售制、按揭制度,到高层住宅出现、园林打造、会所建设,以及营销模式上的楼书、样板房、售楼处等等,深圳都以香港为老师。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香港的高房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产业空心化。在房地产的暴利对其他行业产生挤出效应的同时,高房价抬升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人的生活成本,更是成为实业发展的拦路虎;

再如极差的居住体验。在2013年发展局提供的资料里显示,整体公屋单位租户(包括租者置其屋屋邨的公屋租户)的实际人均室内楼面面积仅为约12.9平方米。

同样,这些问题,正在逐渐逼近深圳。在深圳住建局局长张学凡的演讲里,就有提到,深圳人均住房面积为27.8平方米,明显低于全国约40平方米的人居住房面积。

并且,深圳还有70%多的人口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占深圳住房面积的54%左右。多数人的居住环境并不乐观。

企业也因高房价之困而搬迁,最典型的就是华为搬去东莞了。

相较而言,深圳这次提出的学习对象——新加坡,虽然套均住宅价格91.56万美元,排名全球第三,但同时它拥有非常令人羡慕的一点——成功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这种“新加坡模式”,和我们常常听到的“深圳之后是‘香港化’,要用高房价来筛选真正的人才”,就是天南和地北的差距。


”到“新加坡模式”为什么能实现“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也曾为住房问题所困扰,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启动“居者有其屋”计划,开始大力兴建组屋。目前,新加坡有超过80%的人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里,加上私人住宅,新加坡超过90%的人拥有自住房,且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米。年轻人进入职场后,2—3年就能买得起组屋。

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之所以能成功,有几个因素十分关键:

一是1955年《新加坡土地收购法》颁布,按照规定,只要基于公共利益需求,用途为住宅、商业或工业区,就可以征用。这使得新加坡政府掌握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土地,最终变成绝大部分人能买得起的组屋。

二是新加坡组屋价格与人均收入严格挂钩。通常情况下,三房户型是个人年收入的3倍,四房户型是两个人年收入的2倍左右。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工作几年时间,靠积蓄就能买得起一套房,而且购房支出占新加坡人收入的比例常年低于25%。

目前,深圳已成为中国最不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之一,这为深圳学习“新加坡模式”提供了支撑。但与此同时,深圳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土地成本高昂等问题,此外,由于深圳入户门槛低,多年来一直处于人口大幅净流入状态,这也给深圳住房制度改革带来极大挑战。

但再难,改革也得向前推进,或者说,正因为难,改革的必要性才得以凸显。“新加坡模式”未必可以全盘复制,但深圳能够为之探索和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深圳未来必定会更好!

上一篇新闻

不一样的新加坡:Jeryl T.令人难以置信的无人机摄影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网红“1号”打卡地成“垃圾场”,网友恳请放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