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学术追星”的正确姿势丨来自清华新传学子的安利
这次我将带大家了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们,在让你更立体的知道老师的同时,也为你带来学习的动力。
01.
视听传播与创意传媒
丨尹鸿
▲研究领域
影视艺术,影视传播,文化产业
▲学术简历
先后在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任教。曾为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网络文艺研究委员会主任,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和编剧委员会指导委员。
先后担任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重要奖项评委。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著有《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百年跨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新中国电影史》等20多种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近300篇文化和文艺评论。
尹老师的这本书是很多入门电影学的同学的必读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尹鸿老师是我国影视传播、大众媒介和文化产业的著名学者之一,也是学院的建院元老,在学界和业界都具有极高的威望。跟上尹鸿老师的步伐,基本上就意味着你能进入这个领域内国内最高的平台。但尹鸿老师毕竟也是年纪较大的学者,学院的相关职务和课程也在逐步的退出中,因此可能做他的学生可能不会有和年轻学者一起做研究的“快节奏”,但是他敏锐的感觉和宽厚的知识面定能将你征服。
丨雷建军
▲研究领域
纪录片研究
▲学术简历
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理学学士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文学硕士
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博士
2006年8月至12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影像人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个人简介
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曾任职于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担任《对话》栏目导演。参与《历史与观念》课题,撰写《关于直播卫星的辩论》和《争论的主要议题》两章。参与《大陆和香港媒介比较研究》课题,合作撰写《媒介竞争和商业化》一章。参与《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一书的编写,撰写《网络媒体的影音编辑》一章参与《纪录片赏析》一书的编写。著有《四个中国人》、《生活而已: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研究》等书。
纪录片《2008纪》导演,2010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竞赛单元入围,2011搜狐纪录片最佳华人风范纪录片大奖,纪录片《一张宣纸》联合导演。纪录片《2306》制片人,2013腾讯影像力年度纪录片大奖,2013CNEX主题征集入围,2013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最佳微纪录提名,2013杭州亚洲青年影展入围,2013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短片提名。2006年春创建清影工作室,2009年春创建清影放映
雷老师2008年的作品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雷建军老师专精于纪录片创作和纪录片研究这一方向上很长时间,不仅指导和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学生作品,同时也培养出了该领域的很多好手。由于雷老师专精在这一方面,因此成为他的学生基本就意味着选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且作为博士,可能也回面临着比较高的纪录片制作能力的要求。但雷老师自带的极强人格魅力和其酷炫的作品,也吸引了无数迷弟迷妹。
丨张小琴
▲研究领域
视听传播、社会化媒体应用
▲学术简历
1985年 获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
1988年 获硕士学位;
2004年 获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清华讲坛负责人。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山东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制片人。曾兼任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新闻调查》、《讲述》、《心理访谈》栏目记者、主持人。曾获第五届“金话筒奖”、第二届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金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著有《电视节目新形态》《电视修辞学》《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等。曾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
张小琴老师主持的人文清华项目
(图源:人文清华微博)
▲相关延伸
作为获得过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最高奖项“金话筒”奖的节目主持人,张小琴老师的主要研究集中在电视这一领域内,同时紧密的和业界前沿联系。张老师近年来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人文清华”这一项目的策划和制作上,学术论文相对较少,但她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所锻炼出的对于媒介使用和发展的敏锐感觉和对影视内容的审美品味,能让人受益匪浅。而且张小琴老师的人文清华项目可以帮助你近距离的接触很多大牛人物哦~
丨曹书乐
▲研究领域
传播理论思想史、网络视听传播、社会意义与青年文化的生产
▲学术简历
清华大学英语专业文学士、编辑学专业文学士、传播学硕士、新闻传播学博士(2009)。2007-2009,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3月,香港城大访问学者。
▲个人简介
曹书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全球传媒学刊》编辑部主任(2014至今),Global Media Journal(China)执行编委(2008-2014),《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责编、英文编辑(2002-2005)。曾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曾著有《批判与重构:英国媒体与传播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译著《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很多人的考研读物之一,是曹老师的译著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曹书乐老师相对于这一方向内的几个其他的老师,更侧重理论方向而非实践方向。并且她的研究兴趣始终同青年文化及社会新现象结合在一起,使得理论研究并不枯燥。曹书乐老师早年间比较关注网络剧、网络视频方向,近年来也逐步涉足于文创、游戏等领域的研究。如果你想要将自己的日常兴趣同理论内涵相结合,那曹老师将会是非常好的选择。
丨司若
▲研究领域
网络视听、影视传播、电影市场等
▲学术简历
2018~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长聘副教授
2016~2018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 教授
2015~2017 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 专业负责人
2011~2016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副教授
2012~2017 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 副院长
2011.5~8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 联合创作
2007~2011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 讲师
2013~2016 清华大学、山东新闻出版广电局 博士后
2004~2007 香港浸会大学 博士
2001~2004 清华大学 硕士
1997~2001 山东大学 学士
▲个人简介
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负责人,商学院MBA导师,香港银都机构影业公司董事长兼助理。
先后在山东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曾赴美国南加州大学任访问学者。
目前兼任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高校微电影盛典终审评委;阿里影业、香港银都机构影业公司、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出版社、赞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2006年获得Ace Style International Limited国际机构奖励,2009年入选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2014年入选中国传媒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2017年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科研报告最高奖励。
喜欢香港电影的同学一定见过这个标志
(图源:搜狐网)
▲相关延伸
相对于前面介绍过的导师,司若老师更加侧重于将影视作为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她也是横跨业界和学界的强人,在香港银都机构影业公司的经历让她非常熟悉一线业界的动向,同时她也有着良好的学术基础。所以在她的师门内,不仅能够学到电影和影视的知识,更是能够通过参加各种项目了解到中国影视行业的整体状况。
丨梁君健
▲研究领域
影视传播、视觉文化、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
▲学术简历
2000-2004,清华大学,文学学士
2006-2012,清华大学,文学博士
2012-2016,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2014-2015,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2017至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梁君健,1983年生,博士,导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讲授《镜头中的国家与社会》《影视制作》《清新视界工作坊》等课程,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电视》《新闻记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民族艺术》《传播与社会学刊》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执导《一张宣纸》《喜马拉雅天梯》《四季的问候》等多部纪录片,并在世界人类学大会、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电影节等学术会议上报告过自己的影视人类学研究与民族志电影创作。
梁导上过大银幕的纪录片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梁君健老师在学院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梁导”,热爱运动的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打球玩耍,真正的和同学打成一片。而且他现在还任学院党委副书记,有很多同学生相关的事务由他负责,因此在各种场合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而在学术上,他也是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不仅仅关注影像本身,同时有着更多的人类学视角,这使得他的影像和视野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影像民族志方法感兴趣,或者是对人类学有基本的认知的同学,都一定能从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梁导身上学到很多。
02.
智能传播与科技应用传播
丨金兼斌
▲研究领域
媒介使用和效果研究;科学传播;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编辑出版
▲学术简历
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91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得工学士学位;
1992年7月在清华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
1997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获得工学硕士;
1998年1月赴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0年2月-8月赴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传播学院交流学习。
▲个人简介
金兼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会副会长(2008-2017);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副会长(2015-);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刊物编辑顾问委员会(EditorialAdvisory Board )委员;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编辑委员会委员。
金老师近期编纂的作品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工科出身的金兼斌老师一直以来都在做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这一方面是说他主要采用数学统计的方式来进行社会领域的研究,并且重在不断优化和打磨这一套方法;另一方面体现在他总是关注科学相关信息的传播问题。所以金老师师门的作风也是严谨的。如果你也是擅长量化研究方法,试图以数字去描述和穿透社会现实的人,那金老师是很适合的选择。
丨陈昌凤
▲研究领域
新闻传播史、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素养
▲学术简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2-198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助研班(1991-199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博士(1993-1996)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副教授(1996-2001)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期间任副院长、新闻系主任(2001-2008)
清华大学教授(2008-今)
▲个人简介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著有《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香港报业纵横》(当代香港报业史,获北京市和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著作。
考清华新闻的必读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陈昌凤老师的老资历不需要更多的介绍,她作为中国新闻学泰斗方汉奇老师的学生,在新闻史这一领域内有着很高的造诣,同时结合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对新闻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同时她也历任清华和北大这两所我国顶尖院校的新闻系负责人,为新闻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陈昌凤老师的组会书单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单从这一点上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打开视野,而她温柔的长者性格也会润物无生的把知识带给你。
丨卢嘉
▲研究领域
新媒体与社会变迁、国际传播
▲学术简历
1999年获南开大学外语学院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二学士学位,2005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硕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传播系博士学位。2009年10月进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至今。
▲个人简介
卢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起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英文论文20余篇,其中SSCI索引论文10余篇。所发表期刊包括Media,Culture & Society;New Media & Society;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Telematics & Informatics;Health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AVNOST–The Public;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另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
虽然可能名声不大,但是德州农工是世界百强名校,
德州第一座公立大学
(图源:美篇网)
▲相关延伸
卢嘉老师主要将自己的发表重点放到了英文期刊方面。卢嘉老师的研究兴趣在于体察媒介在社会变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因此他对各种各样的理论都有所涉猎研究,也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虽然他的并不会有很多的组会和讲解,但是卢嘉老师的对于学术的真诚、好奇以及洞见,会给到学生很大的帮助。
丨戴佳
▲研究领域
环境传播、媒介社会学、传播与社会变革
▲学术简历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新闻传播学博士
▲个人简介
致力于研究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信息生产如何受到政治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信息传播如何推进或阻碍公共生活中开放与多元的沟通,以及传播效果如何实现舆论形成与政策成果。著作《环境传播:议题、风险与行动》及《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从中国语境出发,立足环境事件与风险议题,揭示公众、政府、企业、公民组织等传播主体在媒介使用中的互动逻辑,探索中国舆论场良性沟通与社会信任建设的可能途径。学术论文曾在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Journalism Practice,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和《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发表(其中SSCI期刊论文6篇,CSSCI期刊论文近20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和中国社科院《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等权威刊物收录或转载。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评审人。
很早的书,但是依旧值得一看
(图源:淘宝网)
▲相关延伸
戴佳老师也是一位相对“低调”的老师,但是大多数同学都应该知道她和曾繁旭老师一起在环境传播和风险传播这一议题上发表过的几篇经典著作。这两大议题在2020年之后越发收到重视,如果你对公民、社会和媒介的这一经典三角关系感到兴趣的话,低调而负责的戴老师会给到很大的帮助。
丨沈阳
▲研究领域
AI和大数据、新媒体、元宇宙、网络舆论、虚拟人和机器人
▲学术简历
武汉大学科技情报学士(1992-1996)
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专业博士(2003-2007)
▲个人简介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AI和大数据、新媒体、元宇宙、网络舆论、虚拟人和机器人。曾任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疆大学等校教授或兼职教授,研究领域横跨新闻传播、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管理三个专业。现为近十个部委专委会专家以及多个二级学会副会长或秘书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是中国互联网研究领域最具理论和实践结合精神的专家之一,34岁时破格升为教授博导,是互联网治理方面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团队每周均有参考材料递送相关部门。在元宇宙领域的理论研究开拓上具有一定贡献,团队在多项AI和大数据国内外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或金牌,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已应用于多个社会场景,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数十项,设计的大数据平台每日数据过亿条。
清博舆情平台是国内领先的舆情监测分析平台
(图源:腾讯新闻)
▲相关延伸
沈阳老师的研究风格具有一些“科幻”气息,学院中的老师很多是通过理工的方式来研究社会,而对于沈阳老师来说,横跨计算机、新闻和管理三个领域的他热衷于通过技术的方式来推动信息的发展。他所主持的AI和舆情平台都成为了业界的优秀产品。因此,如果你掌握了一些技术,又对这些技术如何在信息层面造福社会感兴趣,沈阳老师会很喜欢你。
丨蒋俏蕾
▲研究领域
人与媒介交互、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数字融入与信息无障碍、全球化、计算社会科学
▲学术简历
2018-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数据传播双硕士项目主任
2013-2018 大连理工大学 副教授
2011-201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博士后研究员
2007-2011 香港中文大学 博士
2005-2007 北京大学 硕士
2001-2005 北京大学 学士
▲个人简介
蒋俏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导,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研究委员会理事。
近年来,以独立作者或主要作者身份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60余篇,代表性论文刊发于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Mass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Social Science ComputerReview、Internet Research、Cyberpsychology,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Health Communication、Globalization and Health、Games and Culture、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Asia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The 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Gazette、《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同时也担任多家SSCI期刊审稿人。
▲相关延伸
将俏蕾老师是比较新的进入学院的老师,但是在到清华的几年里,不管是在学术还是在教学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赞誉。蒋老师对于最近新兴的计算传播学有自己的特长,但与此同时她也并不只是在方法上进行专注,而是也会关注到最新的社会问题,重视技术和人类的互动。蒋老师是一个灵活可爱的老师,可以带着你轻松地做学术。
除此之外,清华大学还有几位才来没有多久的新面孔,他们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丨陈梁
▲研究领域
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计算传播,媒介心理学
▲学术简历
2012-2017: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传播学哲学博士学位
2005-2009:厦门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个人简介
陈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博士,加入清华大学前,曾任职于澳门科技大学与中山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计算传播,媒介心理等。目前已在国际重要SSCI刊物发表论文约30篇;在ICA、AEJMC等国际顶级传播学年会发表论文近60篇。并多次在获得年度论文奖与最佳论文奖。此外,还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著有《健康传播: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等书。
有人称其为“健康传播版的传播学导论”
(图源:豆瓣网)
▲相关延伸
陈梁老师来到清华之后继续保持了其在中山大学时候的极高效率,展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在其精力旺盛期的高产表现,跟着陈老师,就算没有学到同等高度的论文写作和发表技巧,也能获得一个动力榜样。陈老师在学院讲授研究方法相关课程,清晰风趣,受到大家好评。
丨匡凯
▲研究领域
健康传播、人际传播、风险传播
▲学术简历
2021-今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2020-2021 美国宾州布鲁斯堡大学副教授、终身教授
2015-2020 美国宾州布鲁斯堡大学助理教授
2011-2015 美国普度大学 博士
2009-2011 美国普度大学 硕士
2005-2009 中国传媒大学 学士
▲个人简介
致力于研究在人际传播和媒介传播交叉点的健康和风险传播,包括健康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健康信息获取、人际关系中的社会支持等。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整合分析、定量分析(比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定性访谈。曾在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ealth Communication等多本国际顶级SSCI期刊发表论文,积极活跃在ICA、NCA等国际顶级传播学年会并多次获得最佳论文奖。担任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ealth Communication等十余家期刊审稿人。
邓稼先也是在普渡大学获得的物理学博士学位
(图源:搜狐新闻)
▲相关延伸
和陈梁老师一样,匡凯老师也是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不仅掌握了全面的方法,并且有自己始终感兴趣的问题点。匡老师还是比较擅长使用量化方法去探究人际传播中的问题,风格也比较偏向于美式的主流传播学系统。
丨陈爽
▲研究领域
网络心理学
▲学术简历
2021-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2017-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2014-201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09-201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理学博士
2005-2009,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理学学士
▲个人简介
使用量化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学与传播学交叉的社交媒体效果研究,具体关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亲密关系、风险行为等议题。曾在New Media & Society,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等SSCI期刊,《传媒与社会学刊》,《新闻界》等TSSCI与CSSCI期刊发表论文,参加ICA, IAMCR等顶级国际传播学年会。并担任New Media & Society等期刊审稿人。
▲相关延伸
陈爽老师是学院内目前在心理学这一方向上作为专业的老师,她所进行的交叉研究将会有独特的前景。并且她还担任学院的心理辅导职位,帮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纾解压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