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昆仑山,全长25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山脉。

平均海拔4500米,年气温在零下9℃。

这里常年被冰雪覆盖,氧气只有40%,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

然而,有个奇怪的女人,却在这里住了30年,只为了找人。

她身形佝偻,面如黄沙,几颗大黄牙暴露在外。

她的头发杂乱无章,模样有些痴痴傻傻。

这样的女人,却被游客尊称为“昆仑女神”,是昆仑山的象征。

往山区送医疗物资的军队,路过她家门前,总会鸣笛喇叭,给她打个响声。

一听到汽车声,她就会立马跑出来,默默目视着军车离开。

在昆仑山的这些年,她与孤独为伍,做了许多人没做过的事情。

在她的身上,能让人看到一种扎根心底的信念。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杨丽)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昆仑女神”,名叫杨丽,一个略带高原红的妇人。

但她的形象,完全与“女神”沾不上边,穿着破烂,像个叫花子。

根据别人透露,杨丽年轻时,并不是个傻子,是个浓眉大眼,聪明机灵的姑娘。

她模样清秀,扎着双马尾辫,穿着军大衣,温柔俊美。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年轻时候的杨丽)

令人颇感诧异的是,她始终走在乱石当中,喊着某个人的名字,好像是在寻人。

走累了,她就坐在石头上,用手捶捶腿,拧开水瓶喝口水,再站起来,继续找人。

时间长了,许多人尝试与她交流,企图从她口里获得一点消息,把她送回家。

但每次交流都很失败,只要有人靠近,杨丽就惊慌地捂着眼睛,护住手里的水瓶,向那些人大喊大叫。

人们猜她是受了惊吓,就给她找来一些食物,施舍给她吃。

杨丽看到食物后,对冒犯者的恶意才少了几分。

后来,人们从她错乱的言辞中,一点一点拼凑出她的身世。

关于她的身世,有许多版本,其中两个版本最可信。

第一个版本,是她来寻夫的。

她与丈夫新婚不久后,丈夫迫于生计,只能进藏修路,挣点小钱过日子。

几年过去,新藏的高速铁路早已搭建好。

和丈夫一起外出的工人,也早已回家。

可她丈夫却迟迟没有回家,杨丽开始着急了,在家坐立难安。

村里一些喜欢嚼舌根的人,也开始四处传言,昆仑山气候恶劣,有些人被困死在昆仑山。

面对流言蜚语,杨丽不愿相信,她下定决心去昆仑山找丈夫,带丈夫回家。

“我不知道……他来这边干活……再也没回去……我要找到他……”

“找到家,带他回家。”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另一个版本则是,她来寻找儿子。

她儿子是名军人,199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昆仑山下,守护疆界。

在外出巡逻中,突遇雪崩,被埋在了雪堆下,不幸身亡。

听闻儿子出事,杨丽痛心疾首。

她受不了丧子之痛,便疯疯癫癫的跑到昆仑山,不肯离开,非要找到儿子。

期间,有解放军老兵了解到杨丽的事迹后,尝试着在一堆入伍官兵名单中,帮她找找儿子。

老兵靠着得知的一丝线索,找到一名军官的照片,递给杨丽, 让她确认。

杨丽盯着照片发呆了几秒,没有丝毫触动,摇了摇头。

但是,只要一听到“大学生、军人”的字眼时,杨丽都异常兴奋,眼里闪着光。

无论哪种版本,都说明了昆仑山环境十分恶劣,不适合人居住。

因为恶劣的天气,她曾有过短暂的放弃。

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30年来,她用等待,诠释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她执着地住了下来,可能是心中执念太深,她长住此地,竟未曾出过事故。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杨丽为了能一直寻找亲人,她在昆仑山处住下来。

昆仑山绵延万里,山峰与山峰之间,常年邪风四起,漫天黄沙滚滚。

人站在黄沙中,不留神就会站不稳,甚至被风刮跑。

昆仑山冰雪常年不化,都是零下9摄氏度,能把人冻僵。

恶劣的气候,无法让人生存,动植物也很难存活。

杨丽倒不太在意,只要有地方住,她就如愿了。

住在昆仑山上,会让人患上各种疾病。

病情发作只能等死,无法得到救助,四处荒无人烟,更不可能有医院。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初到昆仑山,杨丽就忍受不了,想立刻收拾东西回家。

在山底休息几日,她又爬上山,在山谷间乱跑,寻人。

为了能有个容身之所,杨丽在昆仑山脚下,准备搭建一间土屋。

在家时,她从未干过泥水匠的活。

为了搭房子,她回忆着别人盖房子的模样,一点点尝试。

石块太重,她就撅着屁股硬搬。

折腾了一番,她终于搬动了几块。

然后挖来泥土搅和成稀泥,再把石头一点点垒上。

缺乏经验,石块总搭不好,塔上一块,下一块就掉了下来,反反复复。

路人看她也是白费功夫,好心劝她不要傻干,赶紧回家去,昆仑山不适合居住。

杨丽不听,她不屑别人的好心,一天搭不成就两天搭,总有一天能搭成。

她倔强惯了,从打算来昆仑山的一刻,她就从未想过回头路,更不会轻易放弃。

半小年的折腾,她终于搭成了。

房子歪歪扭扭,稍不注意还有倒塌的危险,但也算是有了避难所。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土屋建好后,为填饱肚子,她到山下垃圾站点,翻找垃圾箱。

企图能找到一些食物,勉强填饱肚子。

翻垃圾箱时,她捡到一个沾满泥的铁锅,带到河水前洗洗,拿回了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没有米面粮油,只能煮些野菜凑合。

没有床,她就把拾来的衣服铺在地上,夜里被冻醒过几次。

她身上穿的军大衣,由于长年长年都穿着,早已沾满泥渍、菜渍 。

她不在乎吃不吃饱,觉得只要住下了就好。

杨丽觉得这是考验,挺过去就好了。

终于,她在昆仑山安顿了下来,她的家在新藏线k324道班界碑前。

新家的住址选在界碑前,这地方是通往昆仑山的必经之地,会有游客路过。

她的无意之举,闯入了大众的视野。

从此,她的家就热闹了起来,她有了陪伴。

游客路过此地,看到界碑前有住户,都抱着猎奇的心态去看看。

杨丽见到有人来,她也会恐慌着打量着不速之客,揣测着别人的用意。

游客看她浑身脏兮兮的,就会问她是干什么的,怎么会住在这里。

杨丽看别人没恶意,就慢慢敢接触人,与别人谈起话来。

告诉别人,她在等人,等别人问她等什么人时。

她被问住了,时间太长,她只记得在等人。

路往游客渐渐增多,人们都认识了她,她的家就变成游客的歇脚处。

别人霸占她的土房子,她也不生气,乐呵呵地和别人聊天。

有些熟悉她的游客,再次来的时候会带来粮食,在她家做饭,让她也凑合吃点。

只有在这时,她不用吃苦涩的野菜,能吃上一顿饱饭。

似乎就像回到了家里,一家人吃饭,吵吵闹闹。

只是现如今,一切都变了。

她变得孤单,也变得更加执着了。

人群远去,她又恢复找人的日子。

她跑到山上,坐在山顶上,四处观望着找人。

只有在山顶找人时,她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家人还在不远处等着她。

在昆仑山呆得时间长了,她人也变苍老了。

她不再是当年初次来的小姑娘,而是活成了另一种模样。

她的脸被风沙刮得起了褶子,长相已衰老到与年龄不相符,牙齿也几乎掉光。

唯一不变的,大概也就她的执着的心。

昆仑山的水,大都是“硬水”,偏碱性,长期饮用,会把牙齿侵蚀掉。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杨丽的牙齿被侵蚀掉光,只剩下裸露在外的大门牙,里面的内槽牙齿全没了。

说话时,嘴巴里也会漏风,含糊着说不清话。

面对恶劣环境,她未曾后悔过。

她认为守着就有希望,守着就能把家人等来。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越来越多游客熟悉后,被她的毅力感触到,赠给她一个称号“昆仑女神”。

政府听到后,来到她家里,看到房子破破烂烂,担心她的安危,劝她回家或是去养老院。

昆仑山上有野生动物,经常在附近出没,生性凶猛,毫不惧怕人类。

无论别人如何劝说,杨丽就是倔着不听。

她露出厌恶的表情,撵着不速之客赶紧离开。

政府屡次来劝,屡次失败,无奈之下,只能帮助她住下。

土屋房子太破,存在安全隐患,就给她扒倒重建。

他们找来建筑工队,给她建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异常坚固,风沙也不会往屋内串风。

房子建好了,政府还觉得不妥当,存在危险。

顺势在房屋外圈了一圈铁皮,裹住房屋,阻止野生动物的侵袭。

为给杨丽的生活增添点色彩,建筑工买来橘黄色油漆,把房子染了个遍。

橘黄色小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让一切都不再冷清,有了人气。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杨丽算是彻底安顿下,她不用担心野生动物的侵袭,不用时刻担心着生命危险。

杨丽虽痴傻,看到别人对她的照顾,泪流满面,跪下给别人磕头,连说感谢。

为回报恩情,她尽最大的努力,回报这份恩。

当昆仑山有人路过,她都热情款待,拉着别人的手,扯东扯西。

她会问别人:

“你是从哪里来的?”

“你旅游的终点是什么?”

“需要住宿吗?”

听见车的声音,车队离她还很远,她就慌忙跑到车辆前,拉着司机聊天。

等车辆开走,她就站在车后,目送着车辆远去,双手合并,念念有词地为车辆祈福。

久而久之,她与军队建立起了深厚友谊。

车辆经过此地,都会提前按喇叭,告诉杨丽,他们来了。

车队会给杨丽带生活物资,帮忙解决她的生活所需。

起初,杨丽推搡着不要,她吃野菜可以饱腹,但耐不住士兵们执意给她。

她也只拿一些自己所需,不需要的坚决不要。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有许多退伍士兵临回家前,总会先来她的住处,陪她聊会天。

有一年冬天,一位退伍士兵冒着大雪,在赶回家之前,还特意来看望杨丽,给她送来生活所需。

杨丽见到后,高兴地跑过去,也许长时间没说话了,嗓子嘶哑着让人听不清。

她见到老兵格外亲切,等老兵要走,她还拉扯着老兵的衣服,仿佛知道这是离别。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来她家的游客越来越多,她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

人们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昆仑女神”。

她听到后,并没觉得不合适,虽然有些人是抱着调侃的态度,她都照单全收。

凡是游客们喊一声“昆仑女神”,她只要能听见,都会慌忙走出屋迎接。

杨丽是个不太爱计较的人,她不在乎别人怎样看她。

她只要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曾经的帮助就好。

她把游客当亲人,把家里唯一的食物拿出来,递给游客们吃。

游客们知道她没饭吃,推搡着不要,可耐不住她的热情。

杨丽家里有只黄白相间的橘猫,见到家里有人来,总会叫几声,到游客脚边摩擦着。

游客们看到橘猫都很欢喜,假装开玩笑地说,要把她的橘猫带走。

杨丽也很大方,她回头笑着说,谁喜欢就拿走,只要好好照顾好就好。

对于身外之物,她似乎早已看淡。

她不苛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像她不再苛求家人是否还能回来。

小猫似乎能听懂,朝着杨丽看去,连叫了几声,跳到她的身上。

她时常觉得自己就一直守着昆仑山,看着人来人往,过着远离闹市的生活挺好。

有些爱吸烟的游客,知道杨丽喜欢吸烟,特意买了几包烟给她带来。

杨丽点着火,把烟递到嘴边,眼神迷离着抽着,和游客们聊天。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杨丽为什么如此执着等待?这是不少人的疑惑点。

有人说她傻,她嗤之以鼻,没有计较;

也有人说她有信念,她淡然一笑,不作应答。

在坚持等待这件事上,她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但她愿意这样。

只可惜,翘首企盼30多年,她终究等不了结果,亲人终究没来。

其实,杨丽长得并不美,衣服邋里邋遢,一口大黄牙裸露在外,头发乱得像草窝。

然而,仍抵挡不了人们对她的喜欢,乐意称呼她为“昆仑女神”。

或许,她之所以受人爱戴,大概是她身上的信念感,征服了许多人。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杨丽的出现,让游客们关注到了社会的边缘群体。

他们在边远的地方,守护着内心的信念,未曾放弃过。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曾看过一个视频,视频中一群人顶着零下四五十度的冷天气,身穿厚重棉袄。

他们头上裹着大帽子,只露出两只眼睛。

如果不穿厚实一点,皮肤很容易被冻伤。

尽管环境如此恶劣,却未浇灭他的信念。

他们手握钢枪,死死盯着边界的地方,防止坏人入侵。

他们并不是钢铁人,长久的风霜雨打,早已让他们沧桑无比。

可他们的真实年龄却让人咂舌,其中一位才18岁。

严寒酷暑难耐时,是最考验一个人信念感的时候。

但他们经得住考验,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信念。

他们不知道外界繁华如何,也不渴望被世俗关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一个信念,守下去。

也许守下去,从不需要任何外在理由,一切皆由心生。


作者:朱小鹿&爱勇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30年前,她到昆仑山找丈夫,靠游客施舍食物生活,后续如何?

上一篇新闻

原来2003年的《倚天屠龙记》汇集了中国最美女演员

下一篇新闻

陈慧琳举办新加坡演唱会女神气势不减当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