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裔艺术家黄汉明:生活在“他乡”
【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2019年6月12日,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新加坡华裔影像艺术家黄汉明在展览“聚合体”开幕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与经历。(图片来自华舆 李雪峰摄)
在6月13日的一场艺术研讨活动上,新加坡华裔艺术家黄汉明的着装非常特别,即“黄绿色的背景下,不同肤色的手握在了一起”。这身衣服是黄汉明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市场无意中发现的,他觉得这代表了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谊。“绿色代表着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下,彼此合作。”
2019年6月12日,黄汉明向捕舆者介绍,自己身上的这件衣服是在达喀尔当地的一个小市场购买的布料,因为颜色就像是塞内加尔的国旗颜色,图案是不同肤色的两只手握在一起,就像是中非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图片来自华舆 李雪峰摄)
黄汉明近日正在北京参与“聚合体——一个与中国相关的移民研究项目”展览的系列宣传活动,他的影像作品《手拉手》作为该展览的一部分正在“的|艺术中心”展出。
2019年6月12日,黄汉明通过有声影像作品《手拉手》,讲述自己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创作感悟。(图片来自华舆 李雪峰摄)
黄汉明用自己的艺术视角,走访了中国和塞内加尔的合作共建项目,思考中非关系发展的未来。在他看来:“非洲和中国人民需要加深了解,在文化交流方面增进交流。”
2019年6月12日,北京“的”艺术文化中心,观众在展览“聚合体”现场观看黄汉明影像作品《手拉手》。视频画面为其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拍摄的由中国援建的一座现代化竞技摔跤场。(图片来自华舆 李雪峰摄)
在人员流动、全球联系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以及华裔身份,使得黄汉明不仅关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也在关注中国自身的变化。这其实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黄汉明祖籍中国广东,1971年生于新加坡,后在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艺术学院就读媒体艺术专业并获硕士学位,如今在柏林开展艺术教学相关方面的工作。不断变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对不同地缘文化的身份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也在作品中探讨这个问题。
“每一代人在新的环境下都面临挑战。”黄汉明的祖父母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来到新加坡,他们在新的土地上站稳脚跟。他的父母面临新加坡独立带来的社会挑战,他们更渴望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在语言方面,祖父母讲广东话,我与父母会英语和广东话交替进行对话,我与哥哥妹妹等同辈人间主要使用英语。广东方言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
与父母那一代迫切希望融入当地,渴望适应新文化不同的是,黄汉明作为华裔第二代更渴望找回生活中消失的传统文化。“世界呈现扁平化发展,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无论过了几代人,心中都会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在指引我们与中国建立联系。”
黄汉明小时候经常和祖母去看粤剧,现在在新加坡很难听到这种传统戏剧。因此他在艺术作品以粤剧为题材进行创作。他关注粤剧的历史发展,更希望展现它的传承与发展。
1997年,黄汉明在新加坡从事舞台编剧工作,当时有一个机会跟随剧团来到北京演出。他走进北京胡同,“我有一种在陌生环境下迷失的感觉,但我总是喜欢将自己置于陌生环境中。”
每一次来北京,黄汉明在798艺术区等地方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日渐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
2019年6月12日,北京“的”艺术文化中心,黄汉明在非洲所穿的衣服也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被展出。(图片来自华舆 李雪峰摄)
如今生活在柏林,他始终关注“外来和少数群体”的生活,更需要不断适应生活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好有坏,当地房租在上涨,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这里生活,这个城市正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无论是祖父母还是我,在他乡生活,需要一点开拓和创新精神,我们无法去走上一辈走的路,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记者/凌云 摄影/李雪峰 编辑/崔相光
【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苹果手机:►「链接」
华为手机:►「链接」
小米手机:►华舆-小米应用商店
vivo手机:►【华舆】 - vivo应用商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