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 星期六

对于没有买票的路人而言,剧场对他们有什么用?

每年,上海乃至全国,都会新建起无数剧场,世界领先的一流硬件总能在开业之际吸睛无数。

然而,剧场是服务谁的?剧场为什么而存在?它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也许是每一个剧场的运营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昨天举行的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亚洲演艺对话论坛上,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CEO谭光雪、马来西亚雨林艺穗节总监乔•西迪克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围绕“艺术场馆的多元开发与利用”展开讨论。

剧场是只向有钱人开放的场所?

“我希望,任何时候观众走进艺术中心,不需要走上舞台、不需要买票,就能够体验到艺术”,谭光雪说。

2002年,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开业,以昆虫的复眼为灵感的独特外观,很快就成为新加坡的文化地标。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很多新加坡人觉得,这座艺术中心是为游客、为外国人甚至只是向有钱人开放的。

对于没有买票的路人而言,剧场对他们有什么用?

每次碰到新的制作人、新的项目、新的提议时,我们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它服务了谁?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这三个问题一直是我们整个团队思考的。”

对于没有买票的路人而言,剧场对他们有什么用?

谭光雪透露,“服务于每个人”——创始团队在17年前就定下的目标。于是,他们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把剧场所有的公共空间都变成艺术空间。“你坐地铁出站时,就能在大堂里看到艺术。每天我们都会安排免费音乐表演。双休日,我们在滨水区域的室外剧场,同样安排了免费演出,餐馆里播放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我希望让每一个走近艺术中心的人,都能在空气中闻到艺术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谭光雪发现,在新加坡,相比于走进剧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户外场所那些看似“临时起意”的演艺形式更感兴趣。

假如一座城市只有一个剧场

打破空间和时间的桎梏,让剧场从单一的演艺场所,逐渐拓展为城市艺术空间的衍生,已成为越来越多剧场运营者的共识。

来自马来西亚的乔·西迪克,所在的乔治城只有30万人口,十年前当他刚开始做艺术节时,整个城市唯一的剧场只有一个音乐厅,“所以我们把整个城市变成一个演艺的场所。”

对于没有买票的路人而言,剧场对他们有什么用?

在这里,因为条件所限,大型剧目无法引进,主办方就请来一些“小而美”的精致演出;演出场所无法固定,篮球场、足球场都成为了艺术的舞台,借助城市优美的建筑物,移步换景的演出形式大受欢迎,整个城市充当了艺术表演的背景。“有些人羞于走进艺术场所,担心艺术’太高级’自己看不懂,但在乔治城,没有这样的问题,艺术就在你行走的路上。”

西迪克坦言,看到中国有那么多漂亮的剧场,他非常羡慕,对于一座小城市而言,艺术中心是一件“奢侈品”,“但如果我们能把观众群发展起来,那么他们就会说我们需要演艺中心。所以培育观众非常重要。”

对于没有买票的路人而言,剧场对他们有什么用?

相对于30万人口的乔治城而言,有着3000万人口的上海,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场地限制的烦恼,但剧场人同样有着自己的担忧:“剧场不应该只是活跃于晚间的精灵,要让更多人在白天也能走进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直言,作为剧场的运营者,总是希望把钱的效益发挥到最大,“这个最大化,并不是说挣了多少利润,而是说你的文化产品可以普及到这座城市的多少人。”

如何多元化地利用一座场馆,如何让更多的多元化场馆涌现,值得不少人深思。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剧院

下一篇新闻

《绀青之拳》:柯南剧场版推理爱情两不误,3个名场面亮点十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