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婚人数6年降幅达41%,美媒:中国“千禧一代”不结婚,政府犯愁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千禧一代”不结婚,政府犯愁 苏女士在中国南方大都市广州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收入还不错,周末常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但对苏和她的父母来说,有一个问题——31岁的她仍是单身。越来越多的中国“千禧一代”年轻人推迟或完全放弃婚姻,苏就是其中的一员。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到2019年的短短6年间,中国的初婚人数就从2380万下降到1390万,降幅达到了惊人的41%。
中国政府面临严重损害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而让年轻人生孩子是避免这一危机的核心工作。
中国民政部官员去年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结婚率降低会影响人口出生率,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结婚率连续第6年下降,降至6.6‰——比2013年下降33%,是14年来最低水平。
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30多年来首次开始萎缩。这一新情况令中国领导人担忧。次年,中国政府开始放开二孩生育。该政策于2016年1月1日生效,但此后结婚率和出生率仍在下降。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家杨李唯君表示,中国家庭重男轻女的传统导致出生性别比不平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目前,中国有3000多万“剩男”,他们将面临结婚难的问题。
单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释中国结婚率的急剧下降。其他因素还包括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经济上也越来越独立。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加快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让贫困地区的女孩走进课堂。1999年,政府扩大了高等教育,提高大学入学率。到2016年,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占比开始超过男性,占大学生人数的52.5%、研究生人数的50.6%。
杨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获得了经济独立,婚姻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女性的必需。现在的女性希望结婚前追求自我发展和自己的事业。”
与此同时,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屡见不鲜,让女性很难做到事业和孩子两不误。研究家庭的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李轩(音)说:“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结婚?有什么好处?(性别不平等)确实让年轻女性对结婚犹豫不决。”
李表示,更糟糕的是,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压力,让年轻人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建立关系和维持家庭生活。统计数据显示,“千禧一代”男女都在推迟结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从1990年到2016年,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22岁推迟到25岁,男性则从24岁推迟到27岁。大城市的数据则更高。比如在上海,2015年男性的初婚平均年龄为30岁,女性为28岁。
妇女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也使处于婚姻市场两端的两个群体——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和低学历、低收入的男性——更难找到合适的伴侣。
此外,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比父辈和祖辈更多的自由,他们不再将婚姻视为义务,而是一种个人选择。他们认为婚姻是情感纽带的一种表现,而不仅仅是一种繁衍手段。32岁的童女士曾认为,恋爱、结婚和生儿育女是她到了20多岁就应该做的事情。她在25岁后参加了大约10次相亲——大部分是父母安排的,但一次也没成功。她说:“我意识到了,结婚不是唯一的选择。我现在很开心,有很多朋友,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事业上,照顾自己和父母。”
还有结婚成本问题。对许多中国家庭来说,买房是结婚的先决条件。但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足够的储蓄来帮助子女购买婚房。李轩说,买房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考虑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为孩子未来着想的家长来说,购房至关重要。例如,在好学校附近拥有“学区房”,可以让孩子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作者Nectar Gan,乔恒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