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文章:如何避免全球经济W形衰退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5月1日刊登题为《如何避免W形衰退》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资本形成与增长学教授、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杰弗里·弗兰克尔。文章摘编如下:
乔治·桑塔亚纳在1905年说过一句精辟的名言:“忘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句话被反复提起,却很少有人理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可能会决定后面是出现V形或U形衰退,还是在开始复苏之后不断出现反复的W形衰退。
V形复苏难以实现
就在今年3月,单个经济体的V形复苏似乎还是可信的。一旦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见顶并开始下降,按道理人们就会急切地重返工作岗位。随着消费者释放出被压抑的需求,经济活动甚至有可能得到额外的推动力。
这符合从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中复苏的模式。虽然亚洲——那次疫情的中心——的经济产出确实因为SARS而受创,但它复苏得如此之快,以至于该地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但今天,总的来看似乎显而易见的是,预测全球经济将从新冠疫情中V形复苏是过于乐观了。
不过,政策制定者或许能够设计一场U形复苏。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经济领域将重新开放,员工将保持距离,如果可能的话还将暂时轮班。这将使经济保持运行,直到这场卫生危机得到控制,届时所有领域都可以重启,经济开始全面复苏。
这要求各国确保能够频繁进行大规模的免费检测。它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至少在高收入国家是如此,但许多国家的政府失灵——比如英国和美国——阻碍了它的实施。如果研发出了有效的抗体检测方法并确认抗体与新冠肺炎免疫之间的关系,经济活动的恢复就愈发能够实现。此外还应该考虑追踪密切接触者——这帮助遏制了病毒在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部分地区的传播。
当然,药物或疫苗将改变局面。但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测试和批准任何突破都可能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如果经济活动在那么长的时间里继续严重萧条,那么当前的衰退状况将被证实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必须吸取历史教训
但还有一种更具破坏性的情况:漫长的W形复苏,而导致它的原因是政治领导人未能吸取历史教训。两个政策错误——重蹈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覆辙——似乎尤其有可能出现。
第一个错误——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开始,许多领导人已经表现出一种危险的倾向——是过早宣布“战胜”病毒,放弃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使得第二波疫情出现。这正是一个世纪前所谓的西班牙大流感期间出现过的情况。第一波疫情在1918年初席卷美国。1918年9月的第二波疫情要致命得多。第三波疫情则一直持续到了1920年。
和今天一样,1918年的时候,各城市也采取了社交疏远措施,包括关闭学校、禁止公众集会和要求佩戴口罩等。但是,行动迟缓是普遍现象,而且几乎没有城市能够长时间坚持干预措施。美国国家科学院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时美国城市在减少死亡人数方面取得的成功“往往非常有限,因为干预措施实施得太晚,取消得太早”。
事实上,没有地方像它们应该做的那样长时间坚持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旧金山当时将死亡率降低了至少25%,是美国降幅最大的城市。但是,这样的成功没有令它进一步加强干预,而是导致这座城市在11月取消了限制措施;第二波致命得多的疫情在当年12月和第二年1月接踵而来。据美国国家科学院估计,假如旧金山将社交距离规定保留更长时间,那么它也许能够将死亡人数减少95%。
谨慎对待刺激计划
政治领导人也可能过早放弃经济刺激计划——这是可能导致W形衰退的第二个错误。美国在1936年至1937年出现的情况表明,这一决定可能具有多么大的破坏性。
1936年,由于满足于美国从7年前开始的大萧条中复苏的进展,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领导的政府限制了联邦开支并提高了税率。与此同时,美联储收紧了货币政策,将银行准备金率提高了一倍并对黄金流入进行冲销。到了1937年,美国经济再次陷入严重衰退,并持续至1938年全年。
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犯过类似的错误。贝拉克·奥巴马在2009年2月实施的财政刺激计划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扩张政策阻止了经济的自由落体式衰退。美国经济在当年6月开始复苏。但在2011年共和党控制美国国会后,财政刺激政策被过早地终止,大大阻碍了经济复苏。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担心,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今天会犯下类似的错误。虽然前所未有的得到两党支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起到了帮助作用,但这项工作还远未完成。共和党可能会突然重新发现欠债的坏处,再次要求采取实际上“顺周期”的政策。毕竟,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最新预测,到本财政年度结束时,美国的债务与GDP比率将攀升至100%以上。
所有地方的政策制定者都应该记住一条简单的经验法则:为了避免W形衰退,不妨用W来代表过早“退出”(Withdrawal)公共卫生或经济刺激措施。正如以往的危机所证明的那样,对这样的提议应该像对瘟疫一样避而远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