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宝妈得了解下“超限效应”了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中,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生,他叫杰瑞,是剧中的男主角,他还有一个哥哥叫汤姆。每天放学回到家中之后,他们都要被家里的长辈说教一番,爸爸妈妈轮番上阵之后还有奶奶,让小杰瑞疲惫不堪。

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宝妈得了解下“超限效应”了

在影片的旁白中,我们听到了杰瑞内心的声音:他说大人总是自以为是的对孩子进行说教,美其名曰是和孩子沟通交流。但他们从不在乎孩子怎么想,也从不在乎孩子是否能够真正接受,只要他们自己把情绪宣泄了,就行了。

只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孩子真正得到了进步和成长,而是他们越来越反感父母的说教,甚至会做出一些和父母期待相反的事情,以此来表现心中的不满。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说白了,就是你太啰嗦!

超限效应是什么?

这里讲一个关于超限效应的小故事:

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宝妈得了解下“超限效应”了

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去教堂里听牧师演讲,听了一会儿之后,他觉得牧师演讲的非常生动,打算在演讲结束之后捐款10美元。但是10分钟过去了,演讲还在继续,马克吐温显然有些不耐烦了,他决定收回刚刚想要捐款的打算。终于演讲结束了,马克吐温真的没捐款,而且还在离开时从募捐盒里拿走了2美元。

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案例:

江苏宿迁有一个小伙刘某,他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加上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高中毕业后一直呆在家里没有出去工作。起初父母并没有说什么,但是看着儿子一天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父母终于也着急了,他们每天都在儿子面前念叨,让他赶紧出去找份工作。终于小伙忍受不了了,卷起铺盖就住到了桥洞底下,一住就是一个月,直到父母报警后才找到他。

由此可见,父母不听得唠叨,最后会导致孩子的内心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可能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心理学家将产生超限效应的逆反心理定义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的要求产生的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的心理。逆反心理会经常性,反复性的发生,有时会使你产生偏于正常思想的行为。

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宝妈得了解下“超限效应”了

为何家长们都喜欢对孩子唠叨呢?

我觉得可能是以下5种原因:

1、父母缺乏安全感

彤彤父母都是农村孩子,从小生活比较清贫,所以他们一直努力的工作,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在有了彤彤之后,他们更是希望彤彤一切都很优秀,一旦彤彤无法做到时,父母便会不停的在她耳边唠叨。

父母往往会把自己的不安全感转移到孩子身上,他们的不安全感越强,施加给孩子的压力就会越大,而这种压力他们往往是通过不断的说教表现出来。

2、父母的控制欲过强

多多父母总是喜欢操控他的一切,比如每天穿什么衣服,和哪些朋友玩,吃什么东西,他们都不会征求多多的意见,而是自己直接决定。如果多多稍有一些不满,父母便会“苦口婆心”告诉多多,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他好。

父母总是喋喋不休的说着自己多么不易,希望孩子能够理解。但是在孩子看来,这种唠叨会让他们厌烦,因为父母的控制欲让他们无法喘息。

3、父母对孩子关爱过度

安安的父母特别疼安安,从小就把她捧在手心,什么事情都不让她做。当安安大一点的时候,想要自己尝试着穿衣服,穿鞋子,可是都被父母拒绝,他们会告诉安安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办。

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思维想法,如果父母还是想像以前一样包办他们的一切,必然会让孩子难以接受,这种过度的关爱对他们其实是很大的压力。

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宝妈得了解下“超限效应”了

4、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朵朵妈妈以前是舞蹈团的主力成员,所以她坚信朵朵和她一样有着很高的文艺天赋。可是朵朵自己并不喜欢跳舞,动作总是跟不上节奏,这让妈妈非常生气,每天不停的唠叨着自己当初如何优秀,为什么朵朵这么差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同时也会有弱势,所以并不是完美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只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5、父母不愿听孩子说话

小翔每天放学后总是非常开心的想要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可是几乎都会被父母打断,因为父母觉得小翔的话就是天马行空、无稽之谈。他们根本不愿意听孩子说话,不愿意跟孩子交流,导致小翔越来越自闭。

父母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和他们交流,给予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不是站在高处去俯视孩子,这样只会让双方的距离越来越大。

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宝妈得了解下“超限效应”了

溺爱式唠叨可能会让你的爱变成误解

唠叨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性

父母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现在应该做什么?一会儿应该做什么?那么孩子就不用自己去思考,完全等待着父母下达指令。这样孩子便会形成依赖性,他们被动的接受着父母的安排,完全没有主观能动性。

唠叨会让孩子产生叛逆

相信大家都记得大话西游中的一个片段,唐僧不停的念经,直到让身边的刽子手举剑自刎。在生活中其实也会这样,如果父母总是不停的在孩子耳边唠叨,那么孩子必然会反感,甚至叛逆的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宝妈得了解下“超限效应”了

唠叨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很多父母都习惯性的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停的反复的去说,这必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所以父母才会这样。时间一长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因为在父母的唠叨中他们反而会变得更加畏手畏脚,担心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唠叨传达的都是焦虑和消极,伤害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改如何避免超限效应?

  • 言传身教,用耐心和细心陪伴孩子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

孩子在花零花钱的时候总是大手大脚,没有规划,经常会买一些无用的东西。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天生就不懂节俭,而是他们并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加上他们的自控力差,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所以才会做出乱花钱的行为。

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正确示范引导孩子,告诉他们花钱消费要有所规划,同时也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成长,千万不要一触而就,这样只会让孩子有太大的压力。

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宝妈得了解下“超限效应”了

  • 父母下达的指令得清晰易懂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在一旁总是会有诸多抱怨,一会说孩子作业不认真;一会儿又说孩子总是往厕所跑;也会说孩子书桌上乱七八糟。其实是父母应该这样告诉孩子:学习之前先上厕所,然后把书桌整理干净,学习期间必须认真,学习结束后再做其他事情。这样孩子心里自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总是把诸多的事情放在一起说,很显然他们高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这时父母应该做到给孩子清晰明确的指令,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从而有着更高的执行力。

  • 学会运用“我—信息”的模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我同事的儿子今年9岁,自从他在手机上接触了“王者荣耀”后,日渐沉迷。

为此同事跟儿子温柔且认真地谈了一次话:

“妈妈不知道这些游戏有多好玩呢,不过,看你看得这么入迷,肯定很好玩。如果我小时候就有这款游戏,我说不定也会沉迷期其中。哎!我们不如探讨一下,如果以后你有了孩子,ta每天都在玩游戏,你会支持他吗?”

这种看似很遥远的假设却引起了他的兴趣:“唔...玩久了对眼睛不好,还可能影响睡眠呢。不过我应该不会像你这么倒霉,有个这么贪玩的孩子的!”

神奇的是,他孩子从那次谈话以后,就不再玩游戏超时了。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让妈妈给他买沙漏,只要时间到了,就主动放下手机。

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表达出自己希望孩子怎么做。由于父母是站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上看待问题,自然会让孩子更加容易接受。当然有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比如我同事就用了角色互换的方式改变了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

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都不听?宝妈得了解下“超限效应”了

唠叨的父母,或许也爱孩子,但一定用错了爱的方式,千万不要打着道德的名义为“唠叨”正名。不然,我们将一代代把错误的教育方式传下去,受苦的还是我们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新闻

咋办!我的孩子是个平平无奇的小透明

下一篇新闻

李敖说:台湾人有点浑,但是浑的有点可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