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孙海洋14年又57天的寻子路,叙述着平凡人身上努力生活的力量

多年来,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夫妻14年寻子之路一直颇受关注。2021年12月6日,孙海洋夫妻与离散14年的儿子孙卓相认,一家人终于团聚。日前,由孙海洋口述,孙悦执笔的纪实随笔集《回家:14年又57天》正式发行。孙悦出生于1998年,中学时就梦想成为作家,《回家》是她写作的第一本书。2007年,弟弟孙卓被拐,父亲的寻子经历从此填满了孙悦的成长过程。作为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她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将父亲14年又57天的漫漫寻子路写进了书中。

孙海洋14年又57天的寻子路,叙述着平凡人身上努力生活的力量


孙海洋曾经在15岁就出门远行到社会闯荡,人到中年决定一展宏图时,却遭遇人生的重大危机。2007年,孙卓在深圳被拐,孙海洋踏上了寻子之路,彼时他背着一个装满资料的旧书包,在30多个城市奔波寻子。直到2021年12月,才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亲爱的孙卓并带他回家。2022年春节,是孙海洋一家14年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年。

人生能有几个14年?孙海洋始终在寻子的路上坚持着,他被称为“英雄父亲”,但是实际上,他也是无数仍在坚持寻找的人的缩影。他将自己所遭遇的坎坷、所经历的破碎的人生,也将更多的来自国家和社会、媒体、朋友,以及无数善意的陌生人等给予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女儿孙悦的笔端记录在书中。书籍封面是一幅漫画,取材于2021年12月6日孙海洋夫妇与孙卓相认时,三人紧紧拥抱的画面。在孙悦最初的设想里,这是属于父亲孙海洋的故事,她建议使用父亲的一张面部特写作为新书封面。“如果用我的特写,会显得比较沉重。其实,这本书的基调是光明而温暖的。”孙海洋说。后来,全家人经过商量,选用了现在的封面。

谈及写书的初衷,孙海洋坦言,孙卓失踪后不久,他就萌生了用写书的方式记录寻子经历的想法,希望通过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寻子家庭这个群体,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对孙悦来说,父亲寻找弟弟的旅途倾轧过她大半的生命历程,是她成长的纹路。曾经的她是一名旁观者、亲历者,弟弟回家后,她也终于成为了一名讲述者。在写作过程中,孙悦努力平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她真实地还原了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对于难以还原的细节(例如多年前的对话)则做了文学化的处理。孙悦介绍,《回家》这本书主要是由“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两条主线构成,将孙海洋14年寻子之路中,家中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孙海洋在外的所见所闻交织在一起,“我写书就像写历史一样,哪一天、几点、几分发生了什么事,这些细节我都会客观地还原出来。”她说:“有时候,我也会在写作过程中停下来,大哭不止,我不是故事的局外人,我是这个悲喜剧内部,一粒隐痛的沙。然而,我想讲述的并不仅仅是关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进城务工,这波热潮让全国人口流动性剧增,拐卖儿童的案件在全国各地都有,我希望通过爸爸这个切入点去记录这个时代。时代的灰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因而个人的命运也是时代的缩影。即使微不足道、无人知晓,也应该掷地有声。”

2003年,孙卓出生。孙悦从小生活在湖南永顺,在她的记忆里,与其年龄相差5岁的弟弟孙卓从小就淘气,两人经常因为玩具或零食争吵,“我们都是友爱的‘互怼’”,姐弟俩的关系始终比较亲近。父亲孙海洋是家中的顶梁柱,经营着一家包子铺,“爸爸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准备食材,去店里包包子。”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孙海洋带着妻儿离开县城,去大城市闯荡。2007年10月1日,一家三口来到深圳白石洲经营包子店,儿子在附近幼儿园上学。“本世纪初的那几年,深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孙海洋与妻子先带着孙卓一起去了深圳,为了不耽误孙悦学习,父母先将她送往湖北监利老家,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读书,待自己在深圳站稳脚跟后,再将孙悦接到身边团聚。

孙海洋14年又57天的寻子路,叙述着平凡人身上努力生活的力量


▲孙海洋此前的寻子照片。

2007年10月9日,孙海洋的儿子孙卓在深圳被人用玩具车拐走。为了找孩子,孙海洋和家人一直坚守在深圳。孙悦回忆,从那时开始,爸爸经常奔波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全国各地寻找弟弟,最久的时候会长达一个月不在家。因为孙卓被拐,家中也经常迎来无尽的争吵,气氛不会再像从前一样欢乐,氛围变得压抑,每每提到“卓卓”大家都会突然沉默,“他们也从来没有正面告诉过我弟弟丢了,我也从来没问过。”

孙悦回忆起孙卓走失后的生活,父母之间更多的是争吵与互相指责,妈妈变得情绪化,在一次争吵中,妈妈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要砍自己的手,“她让爸爸把她杀了,还在地上磕头,头都流血了。”当时10岁的孙悦看到妈妈绝望的状态不知所措,而这一举措也成为了一道伤疤,深深刻在孙悦心中。

2014年,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亲爱的》上映。孙海洋作为该片主角原型之一,其寻子故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2021年12月6日,孙海洋终于与阔别14年的儿子孙卓在深圳重逢。他抱着孩子嚎啕大哭。然而认亲仪式结束后发生的事却出乎孙海洋的意料之外,书中写到:“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打电话,让孙卓跟奶奶说话。我对父母和妻子终于有了一个交代。我再也不是自己人生的罪人了。孙悦也从新加坡打来视频电话。她说‘孙卓,我是姐姐……’,然后就张口结舌,痴痴怔愣着,豆大的眼泪就一颗一颗滚下来。孙卓安慰她说:‘别哭啊。’他脸上带着一点羞赧的、无奈的笑容。那种笑容会让任何见过他的人相信,这个寡言的孩子内心非常善良。那一幕让我感到莫大的幸福。每一刻都比上一刻让我感到幸福,我开始渐渐相信这一切确实是真的,不是一个过于逼真的梦。短暂的相处之后,认亲现场安排了一顿团圆饭。由于我是做包子生意的,桌上还端了几笼包子上来,非常贴心。我听见四英问孙卓:‘你们那边吃不吃包子?’他说:‘吃啊,但是跟这种不太一样。’这种差异让我忽然意识到,我完全不知道认亲结束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能依稀感觉到,他对养父母家是有感情的, 没有什么其他想法。但我明白,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只要知道他过得好,我就没有遗憾了。只是父母年事已高,还没能见到自己的小孙子。尤其是母亲,14年来一直在哭天抢地,到处找孙子,身体也每况愈下。我必须让母亲见他一面。这一点,我想任何有父母的人都能理解。然而,团圆饭结束后,我发现山东公安厅、聊城公安、阳谷公安和当地派出所的公安人员都开始收拾东西,似乎就准备带孩子回山东。……前几年,我经常在家里低头捣鼓寻子资料,有时候是拿着手机在查询信息,孙辉要我陪他玩,我就说‘我有事’。孙辉不知道大人的事要在手机上办,认为我在玩,气呼呼地问我:‘你有什么事啊?’我说:‘我要找你的哥哥啊。’他就不说话了,自己和自己玩。我都担忧孙辉会不会在内心深处悄悄讨厌这个未曾谋面的哥哥。哥哥占据了他的名字,又占据了他的爸爸和妈妈。可是那天晚上,孙辉抱着初次见面的哥哥好久好久,久得有人又开始哭了,他才放开了一点儿,接着把手里的塑料袋递给孙卓,意思是给他的礼物。他还是不说话,绷着一张小脸。袋子里装着饮料和零食,都是他平时爱吃的。夜里,孙卓和孙辉睡在一个房间里,我睡在隔壁。那是我一生中最踏实的一个晚上。”

孙海洋14年又57天的寻子路,叙述着平凡人身上努力生活的力量

▲孙海洋、孙悦父女。

《回家》的结局中,孙卓回到家,一家五口团圆;“结局”之外,是许许多多寻亲家长仍奔波在寻找的路上。这本书的描写不仅是特写镜头的方式,也有将个体故事放到更为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远景描写,能让我们看到司法制度在时代中数次变革的步伐。总之,本书在个体故事和时代变迁的交织中看到社会力量的推动: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陈士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教授于建嵘、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樊劲松、《楚天都市报》的记者陈杏兰、“宝贝回家”寻子网站创始人张宝艳、志愿者上官正义、深圳市以及各地公安局的警官们等,所有这些名字都和孙海洋等人多年的找寻之路,一起促成了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流浪儿童救助和管理制度,以及全国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等制度的完善,2016年,“团圆系统”正式上线。2021年,公安部部署持续深入推进“团圆”行动……孙海洋在寻子路上坚持14年多,这份父亲对于儿子的爱,诠释着勿失勿忘、带爱回家的执著,这份爱背后,还有社会大爱的帮助与支持。

书中细腻的文字,掀开了生活的褶皱,围绕孙海洋的生活,揭开了平凡生活的“一地鸡毛”,也揭开了许多普通人对于家庭与亲情的所有坚守。通过《回家》可以看到,孙海洋的半辈子都在奔跑:15岁开始,他陆续在武汉、三峡、永顺和深圳为了生计东奔西跑;33岁,儿子失踪后,他背着一个装满资料的旧书包继续奔跑;47岁,他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孩子,但是他依然在奔跑。现在,孙海洋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奔跑在帮助其他孩子回家的路上。当年在街头奔跑的每时每刻,孙海洋从未想到过放弃,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而孙海洋在苦难中,坚持继续奔向前方,这份力量也将带动着我们奔赴生活的日常。每个人奔向终点的每一次努力与失败,每一次坚持与勇敢,都在叙述着平凡人身上努力生活的力量,这份力量希望也带给更多人重燃面对生活的勇气。(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晓月 审核:周华

上一篇新闻

留守儿童的“心事”

下一篇新闻

“视后”孙俪:看似完美的人生背后,却有着一段痛不欲生的经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