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观察|中美智库学者互访,力促两国之间建起更多沟通渠道

近期,中美两国学术与人文交流领域传来积极信号。继今年6月底7月初,全球化智库(后文简称CCG)代表团专家赴美开展交流后,美国智库学者甘思德(Scott Kennedy)近期也开启了在中国的访问。由此可见,中美两国部分专家、学者正共同努力,尝试打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交流阻隔,重新实现面对面的对话。

据《南华早报》报道,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高级顾问及中国商务和经济项目主任甘思德已于9月中旬抵京,并计划在中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甘思德此次赴华主要拜访了位于北京和上海的相关政府机构、高校以及智库,包括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化智库等。讨论的议题涵盖中美关系、中美智库交流、中美经贸关系、产业政策等。

10月8日,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会见甘思德受到外界关注。据外交部网站显示,他们两人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谢锋鼓励两国智库学者加强往来,开展更多沟通交流,为增进中美相互了解、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正轨发挥积极作用。

《南华早报》评论称,这次会见让甘思德成为疫情以来中国政府高级官员亲自会见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学者之一。

观察|中美智库学者互访,力促两国之间建起更多沟通渠道

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会见甘思德。外交部网站 图

“迫切需要恢复面对面的中美人文交流”

“此次中国之行,目的是为‘回音室’(echo chamber)打开一条缝隙,让不同的声音得以进入。同时,了解中方人士的想法,再把我所听到的声音带回美国,试看这样一种互动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研究中国贸易关系、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逾30年的甘思德在北京的中国欧盟商会发表演讲时如是介绍此行的初衷。

其实,这不是甘思德第一次提到“回音室”一词。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10月5日,在京出席外国驻华记者协会的讲座时,甘思德曾解释称,由于中美双方缺乏面对面沟通,加剧了关系紧张,目前北京和华盛顿都成为封闭的“回音室”,对彼此持强硬的观点。

在甘思德看来,当前中美关系中的问题恐难通过官方层面的互动解决。因此,在华交流期间,他所传达的最核心观念即是,望中美恢复更多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和商业往来,在两国之间建立起新的沟通渠道。

在同高校学者交流方面,作为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该校国际关系学院的“老朋友”,甘思德担任了北大美国研究中心10月6日举办的“走出脱钩:美中经贸再思考”讲座的主讲人,就中国的产业政策、经济相互依存、台湾问题和俄乌冲突等问题与师生进行交流。

“作为国际问题、中美关系的研究者,甘思德的来访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和高兴。”此次讲座的主持人,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对澎湃新闻表示,甘思德是疫情以来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专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勇进一步指出,甘思德的来访更加凸显了中美双方交流的必要性。王勇分析称,尽管中美之间拥有诸多共同利益,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双方很难相互理解。在看待对方,进行判断的时候,较为容易产生误差。

正是考虑到中美两国的差异以及理解上的误差,在王勇看来,“(两国)现在迫切地需要恢复正常的、面对面的人文交流。”他相信,通过中美政府、民间、智库、学者等渠道就广泛议题开展面对面交流,两国能意识到,双方的共同点远大于分歧,且可以在利益冲突的领域,找到可妥协的空间,各让一步。

“良性竞争,和平共处,应该成为中美关系的理想模式。”甘思德在北大讲座的最后也发出了类似的呼吁,即中美应该加强官方对话和沟通,增加双方互信,同时更要鼓励民间交流和往来。

在智库交流层面,甘思德于9月底到访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中美经贸关系、产业政策、科技创新等问题。而就在两个多月前,CCG智库专家团赴美交流期间也曾拜访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与甘思德就中美经贸、美国对华政策等问题进行交流。

“我们与甘思德来回拜访,可以说是疫情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美学者互访。”CCG秘书长苗绿告诉澎湃新闻,中美之间有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议题,学者之间不见面,仅靠政府层面的沟通,很难增信释疑。

在上海,甘思德拜访了另一知名智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并在该院10月10日举行的“中美关系变局及对上海吸收外资的影响”座谈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瑞鹏向澎湃新闻介绍称,在座谈会上,甘思德将他此次中国行描述为一次“破冰之旅”,希望借此推动两国智库间交流,这一点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

同时,毛瑞鹏也指出,甘思德提到的中美交流不畅所带来的后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即由于无法面对面交流,中美双方无法听到来自政府之外的不同声音,交流不畅也使得主张缓和两国关系的声音变弱。

美议员呼吁恢复中美人文交流项目

实际上,即便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有识之士仍在学术、人文交流领域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据《南华早报》报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在今年早些时候赴美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据CSIS官网信息,在今年2月底,时值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王缉思与甘思德就过去50年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两国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罕见的面对面讨论。

紧接着,3月2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会见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陈沐阳,并就国际政治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意见。

观察|中美智库学者互访,力促两国之间建起更多沟通渠道

2022年3月2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在他的纽约办公室会见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图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美国政界也出现了呼吁恢复中美学术、人文交流的声音。据美国国会众议员拉森个人官网9月28日的新闻显示,拉森以及众议员拜尔、赵美心联合提出“恢复与中国内地和香港富布赖特交流法案”。此前,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0年7月签署行政令,以所谓“安全威胁”为由,终止与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富布赖特交流项目(Fulbright exchange program)。

作为该法案的起草者之一,赵美心认为,特朗普政府终止富布赖特与中国内地和香港交流的决定是“短视”的,只会恶化两国外交关系。新提出的法案能够让来自美国各地的富布赖特项目申请者有机会再次回到中国内地和香港,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报道介绍称,美国于1946年设立富布赖特项目,旨在促进国际间在教育、文化和科学等领域的交流,是世界规模最大国际交流计划之一,已有超过30余万名参加者。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作为中美科学技术合作总体协议下的官方交流关系的一部分,富布赖特项目恢复。

甘思德也曾受惠于富布赖特项目,2008年至2009年间,他通过该项目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担任访问学者。他曾发推文称,“这一项目帮助了数千名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这对美国而言非常重要,无论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

在谈及中美人文交流将如何影响两国关系时,王勇也向澎湃新闻分析指出,两国直接的人文交流有助于遏制美国极右派反华势力的声音,使得美国国内制定对华政策的环境更加平衡,进而有利于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与改善。

上一篇新闻

新航季国际航班量增一倍票价跳水 利好国际商务人员往来

下一篇新闻

就中美间关系进行对话,对乌克兰问题提出主张,中方联大活动受高度关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