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行医半世纪 身后捐全部器官

行医半世纪 身后捐全部器官行医半世纪 身后捐全部器官

孙家珍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原副所长、心内科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资深主任。生于1936年11月,籍贯北京。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1997年,获授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称号,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998年,获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28日下午,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楼白求恩厅,在《送别》的歌声中,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一组图片,主人公是一名短发、和蔼的女性长者。她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资深主任、广东省女医师协会首任会长、我国心脏康复领域的拓荒者孙家珍。一众亲友、同事、学生和她守护了50多年的患者前来为她送别。

2018年11月26日,这位享年82岁的老人走了。生前,她助力我国心脏康复事业发展到相当水准;身后,她将包括角膜在内的组织、器官捐献出来作医学和医学教育用途。

在广州行医50余载

孙家珍,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原副所长、心内科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资深主任。生于1936年11月,1963年大学毕业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工作,行医50多年,其中在临床一线工作有40多年。

孙家珍是心脏康复领域的拓荒者。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学科带头人禤湘耀教授高瞻远瞩提出发展康复医学,并把心脏康复专业的建设交给孙家珍。

1986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资助下,省医选派孙家珍赴新加坡学习心脏康复,学成归来后组建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心脏康复中心,填补了广东省心脏康复领域的空白。1989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康复病区正式成立。经过33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心脏康复中心之一。

除了在省医本部的诊疗工作,孙家珍还坚持每周一次到肇庆心脏康复中心指导工作、组织举办两期国际冠心病预防教育与康复研讨会,主编了《心脏康复与健康指导》等一系列专著。

守护半世纪的医患情

在患者眼中,孙家珍是医者仁心的大专家。

善待每一名病人是孙家珍的职业习惯,所有病人她都热情接待、细心诊疗。她对患者总是不厌其烦,甚至派人接回自作主张急着离院的患者。孙家珍对病人的真诚关爱,换来了病人对她的尊敬和爱戴。

从少女时代就被诊断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陈顺琼(音),因为就医过程中遇到了孙家珍,于是她们之间延续了50多年的医患深情。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药物治疗,到上世纪90年代在广州接受外科手术,孙家珍一直都是陈顺琼的健康守护者。

“从看病开药,到药物调整,再到红酒加花生这样的食疗方,最后劝我接受手术,解释治疗的利弊。”泪眼婆娑的陈顺琼,回忆起自己和孙家珍交往的点滴,历历在目。“不久前她还对我说要保重好身体,是她给了我信心,自己却走了。”说到这里,陈顺琼的低声啜泣变成了嚎啕大哭。

今年70多岁的陈顺琼,至少被孙家珍从死亡边缘中拉回来两次。一次是外科手术后生命垂危,孙家珍一次次电击除颤、心脏按压才将她救回。一次是2003年,陈顺琼出现心脏骤停,又是孙家珍为她安装起搏器方才转危为安。

像陈顺琼这样经孙家珍抢救回来的幸运者还有很多,这些病人跟随孙家珍长达半个世纪的治疗、随访,已成了她的朋友。在孙家珍生命最后的日子,有些患者不远万里赶来见她一面。

女医师协会的掌门人

在同行眼中,孙家珍是女医师协会的好掌门人。孙家珍自1995年8月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成立至2006年12月任会长,并当选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在这11年中,她重视和鼓励女医务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无数次带队深入基层医院和乡村开展义诊咨询。

自1995年《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以来,孙家珍一直担任杂志编委,学术严谨的她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为杂志审稿。退休后,她全身心地投身于杂志工作,担任责任编辑负责杂志终审,为每篇论文把学术关,指导作者修改文章,向年轻编辑传授临床知识、经验及编辑业务。

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风雨20年,孙家珍是筹办首届会议的元老之一。每届会议的审稿会上都有她的身影,她还无微不至地关心会务志愿者的工作,关心参会代表的实际困难。

“她是个敬业、勤奋,印象中从来没有发过脾气的和蔼老太太。”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专家吴书林眼中,孙家珍是一个对同事、家人、患者都充分表现善意的老人,“从1996年开始延续至今的疑难病例大讨论,她每次都拿着笔记本参加,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辈。遇到不明白的,又能放下身段向后辈请教。”

角膜已成功移植给患者

在孙家珍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省医党委书记耿庆山探望时曾建议她搬到条件更好、治疗方案更积极的东病区。经对自身疾病判断及与家人商量,孙家珍决定采用姑息疗法。觉察时日无多,她婉拒众多领导的探访,想把最后的时光留给相识多年的患者和学生,并立下遗嘱,捐献全身器官做医学研究。

对所有人的探视,孙家珍都表示有一种内疚,生怕影响到别人。同时,当她躺在病榻上时,总是手捧杂志手稿改文章。在孙家珍弥留之际,耿庆山等同事告诉她“这期杂志已经完成了”,她眼前一亮,好像如释重负。

孙家珍和家属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一生致力于医学的她,只期望能有一场临床病理讨论会,专门针对自己所罹患的疾病。“2018年12月13日,余学清院长主持了孙家珍临床病理讨论会,这也是孙主任的遗愿,我们做到了。临床病理讨论,特别是涉及器官捐献的病理讨论,此前我们所做的不多,希望这次成为一个好的开端,以后力争把它做得更好。”耿庆山说。

“孙主任的眼角膜,2018年11月26日捐献,同年11月27日已为一名角膜白斑的女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这是新生命的延续,这个日子希望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耿庆山说。

人们再也看不到一位短发老人绽放着标志性酒窝的笑脸在病房诊治巡查,再也听不到编辑部走廊传来钥匙碰撞的叮当声,一篇篇稿件上熟悉的笔迹再也不会增加……然而,在每一名省医人的心目中,却永远亮着一座灯塔,照亮大家前行的方向。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易英子 通讯员 靳婷 张蓝溪

上一篇新闻

21会议周·亚洲金融年会 回归再出发,共话保险业价值成长

下一篇新闻

曾和梁朝伟演兄弟,现做配角,一家三口同框曝光,帅气儿子像林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