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专访波士顿咨询郭屹:对比东京、新加坡和旧金山,中国城市如何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果 成都报道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已成为不少国内城市的新目标,并被认为是以消费推动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方法之一。

从国际其他城市在消费方面的建设经验看,能否给中国城市的建设工作提供启示?国内城市具备了率先初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条件吗?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郭屹从三个维度分析了国际城市建设的经验,并对未来中国城市的机遇进行展望。

专访波士顿咨询郭屹:对比东京、新加坡和旧金山,中国城市如何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上图:郭屹。受访者供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存在三种模式

21世纪:目前中国大概有20座城市都宣布要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什么这么重要,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

郭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代表着我们对国际级大城市的功能的理解进一步具象,可以说成为“消费中心”是国际上一些一流城市的标配,这些城市往往都拥有很强的消费资源集聚能力,同时能够在一国乃至全球的消费市场中占领制高点。

通过去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可实现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带动。只有消费、特别是国际性的消费被拉动起来后,对本国的国民经济才有一个更好的带动作用。

21世纪:如果要衡量一座城市是否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以从哪些维度入手

郭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整体来看包括三方面维度,第一是城市自身的,特别是软实力维度的体现;第二是国际化网络或者国际化程度的维度;第三要看这座城市是否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城市群,若没有较高能级的城市群在背后支撑,单一城市很难成长为真正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具体来说,城市软实力是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其中包括产业结果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地方政府对服务行业或消费行业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包含一座城市整体治理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第二个维度考察的是一座城市与国际消费接轨、融合的能力,比如引入各类首店的数量,以及是否能与国际最新的消费潮流同步等。过去,我们主要推动第二产业、特别是生产制造业的供应链与国外融合,现在轮到第三产业,特别是要推动消费领域的供应链与国外融合。

第三个维度,任何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都并非仅凭一己之力打造,而必须要依托城市群。只有在城市群中确立了中心城市的地位,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性的消费中心城市。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或者长三角城市群中,只有在这个城市群里面确立了中心的地位,同时通过城市群的辐射,在国际上占领一定的高地之后,才有可能成为国际的消费中心城市。所以这三个维度可以清晰的定义出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有哪些海外城市目前可以称之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他们在消费方面最关键的竞争力或吸引力在哪些方面?

郭屹:放眼全球,可以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各国或各主要经济体的政治中心城市或经济中心城市,比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这些城市在能级上已经是本国的制高点,所以其城市软实力自然汲取了本国的精华。其次,正因为这些城市是一国的政经中心,所以它的国际化程度也很高,同时这些国家都会围绕自己的首都或者中心城市去建立城市群。所以各国的“一号城市”或“二号城市”,从某种角度讲天然的就具备了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条件。

第二类是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枢纽级城市,比如新加坡、迪拜等,这些城市依托的不再是某一国或者某一区域的实力,而是以城市自身的地理区位条件为基础,聚集来自全球的各类贸易资源与要素,其中包括消费品与游客的聚集,从而打造成另一个形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三类是依靠人才和产业的聚集而成长起来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比如硅谷、旧金山、波士顿等,这些城市不但是一国的区域级的经济中心,更重要的是,它对新产业、创新人才有强大的吸引能力,并随之汇聚了大量的新兴产业的消费资源。

融入国际消费秩序至关重要

21世纪:你刚才提到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城市都发布了自己培育和建设规划,如果进行对比,那么中国的城市与现有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郭屹:首先我认为,中国城市自身实力是在不断提升的,因此GDP等宏观经济水平与国际其他主要城市没有太大的差距,主要的差距还是体现在“消费中心”本身上,尤其是中国城市需要去探索并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消费中心城市。

中国有好几个国家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城市未来需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快融入国际市场,过去我们建立了“世界工厂”,融入了全球产业链,但这主要基于工业品方面,未来要做的是将我们文化、城市品牌形象、营商环境、外资引入和运用规则等方面,做到更好的与国际市场无缝接轨。而且可以预计的是,这个融入的过程比当年的工业产业链的融入更加艰巨,因为其中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所以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二,更重要的是在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如何将我们中心城市的消费氛围、消费环境再提升一个台阶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与国外主要城市比,在物资生活上已经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消费氛围、消费环境的竞争力还不够,比如我们吸引国际消费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不应该设置过多的门槛,相当于负面清单的制度,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而比如深圳和杭州等城市,可以参考像旧金山、波士顿的模式,强调以人才的引入和聚集去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些人才不仅是第二产业人才,还包括第三产业的科创、文创等领域人才。

第三点就是要提升产业生态链的竞争力比如深圳和杭州等城市,目前还是以制造业为基底,城市竞争力如果要继续往上走,就应该从设计端、发布端、营销端等更多方面的发力,形成消费产业完整的闭环生态链。

21世纪:按照上述的认识,中国有哪些城市可能会是第一批真正成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郭屹:第一我比较看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这些的GDP规模比较大,在地理单元上可带动“北方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和南方沿海城市”的共同突破与发展,且这三个城市背靠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庞大的消费腹地。对于未来,谁能够在国际消费秩序的融入上率先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更好、更快的成长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二是类似拥有新加坡或者迪拜等枢纽条件的城市,比如国内已经率先开展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并拥有较强竞争力的空港或海港资源的城市。比如对于海南而言,以新加坡或迪拜为样板,对国际旅游消费岛的建设是值得长期坚持的。目前海南从政策上得到了大量的鼓励和支持,但海南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能够将自身消费品供给端实力提升起来,从而真正成为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枢纽。

第三是拥有对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汇聚能力的城市,比如深圳和杭州等也有希望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里的有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才,也不断涌现出很多创新创业公司,它们能共同创造出很多新的消费场景和新的消费产品。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城市的消费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需要加强建设,以更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的城市的等级,并去融入到国际消费秩序中去。

21世纪:刚刚你一直在强调国际消费秩序,这一点请再多解释一下。

郭屹:在国际消费产业中,国际消费秩序本身就存在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像第二产业那样,拥有非常清晰上下游关系。它包含消费品品牌的宣传平台、设计平台,也包括消费首发的平台。这个秩序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它既有的体系,中国城市要做的是一方面融进去,第二方面去去打破秩序,某种角度来说是形成我们自己的、并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秩序。

比如我们去打造国际消费品的首发平台,比如去建立一项消费品的设计人才聚集地,再比如形成一些创新消费概念的培育基地等等。用一句话补充,目前提出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过去提出的国际一流城市相比,其实是体现出政府在城市治理方面的一个演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点更加鲜明,诉求更加的有针对性。伴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未来可能我国还可能会出现国际文化中心城市,或者说某种单项产业的国际中心城市,我认为这其实是中国未来的国际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趋好的方向。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面临断水危机,因为马来西亚嫌河水价格卖得太低,群众热议

下一篇新闻

中国最“干净”的两座城市,一南一北,干净程度不输新加坡和日本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