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部让我哭的新片:我们其实都是孤独的“怪人”
春节期间,单身的表妹听到了很多不想听的话。
“不小了,该恋爱了”“不小了,该结婚了”“不小了,该生孩子了”。
诡异的是,那个说该生孩子的人,比该恋爱的人还年轻。
所以,什么时候才不小?什么时候才该恋爱?该结婚?该生孩子?
就连世界新闻,都在折磨我们。
比如这个单身税。
日本《北国新闻》报道称,某地预算主管在与当地妈妈们交流时,针对“结婚后生活水平下降,能否让单身人士来负担税务”的提问称,“正在进行有关单身税的讨论”。
美国密苏里州对21岁到50岁未婚男子,每年收税1美元,这意味着长期在该州居住者总共要多花30美元。相关法律可追溯到1820年,当时1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0美元。
韩国政府规定年薪2000万-3000万韩元的未婚劳动者,需要每年多缴纳20万韩元(约1160元人民币)左右的税金。
比利时有项购房津贴,填写报税表时只要申报了购房贷款证明,就可以少交部分个税。这个补贴制度最大的“受害者”是单身纳税人。由于房价推高,单身纳税人买房时没有配偶,只能得到买房福利的一半,他们会因此面对更高的房价和更少的资金,愈加窘迫。
俄罗斯不仅对“单身狗”征税,对没生育子女的丁克家庭还要征收无子女税,税率高达月收入6%。
还有新加坡、德国、丹麦……
——整理自参考消息《单身无罪但有“税”!“国家级”逼婚套路满满,招招致命》
是哦,还没轮到中国。
表妹不担心交税。反正是穷鬼,多交五百块也不会更穷。
可表妹很奇怪,世界怎么了?
难道全世界年轻人都不谈恋爱、不肯结婚了吗?
美国超50%成年人单身,斯德哥尔摩独居比例达60%,有专家预测,到2035年,日本将有一半人口是单身……
中国呢?单身人数已超2亿。
也就是说,不到7个人里,有1个是单身。
也许问“世界怎么了”,不如问:
我怎么了?怎么还单身?
可这个问题太难,表妹看遍2017年所有国产爱情片,都找不到答案。
偏偏被一部日本新片回答了,人家话撂得特狠:
“这个星球,不存在恋爱。”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夜空はいつでも最高密度の青色だ
常见的小清新片名,却是不常见的好片。
2017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与蓝丝带、每日电影奖并称日本电影三大最具权威奖项)top1。
严格来说,本片都不能算一个带节奏的爱情故事,因为它是从一本诗集(日本畅销诗人最果夕日作品)改编的,名字很致郁,《给死亡系的我们》(目前国内无译本)。
导演石井裕也,也是细腻型的讲故事好手,《夜空》是他继《从河底问好》《编舟记》《我们的家族》后第四次入选旬报年度佳片。
因为是诗集,所以本片情节都有点小,有点碎。
因为是诗集,所以很多旁白都值得多想两秒,若有若无地切中了新时代爱情与孤独的本质。
……其实也没那么诗意啦,拍得很实在。
就像主题歌唱的一样,它描述的90后单身生活,细致到“腋下的汗水”。
“腋下的汗水”是个什么比喻?
表妹觉得就是:活得明明差不多,还要藏着掖着,以为别人看不见的那种……
千篇一律的单身狗日子。
(以下细节,相似度可能达99%,躺枪莫怪。)
看完你也许会说:哦呵呵……这些啊,我已经重复了一万次。
上班8小时——
无聊地排队等车玩手机。
无聊地一个人吃便当。
无聊地找个角落抽根烟。
和朋友在一起——
吃饭喝酒扯淡,讨论一下“谁谁更容易上”。
合租小屋里开个派对,毫无意义地把自己灌醉。
独处呢?最不值一提——
涂指甲,阳光下发一下呆。
倒垃圾,盯着垃圾发一下呆。
看电视……也许只是盯着电视发呆?
打开keep,一个人健个身。
屋里呆烦了,下去便利店逛逛,因为说不定“能买到恋爱哟”。
便利店还真是方便
可以24小时内随时买到烟和酒
还能买到恋爱呢
(能买到吗?哪个店员敢卖,我倒要认识一下。)
《夜空》的爱情主角,就是两个“重复孤独一万次”的孤男寡女。
但他们两个恰恰可以代表,孤男寡女的两种形态:
要么沉默、要么话痨。
女孩美香(石桥静河 饰),是沉默的那个。
因为要寄生活费养家,所以打两份工:白天是小护士,晚上在酒吧当“小护士”。
白天,她天天见死亡,所以她沉默。
晚上,她天天见色相,所以她不信爱情的存在。
男主慎二(池松壮亮 饰),是话痨的那个。
他想不通生活为什么这么忙、这么累……还这么贵。
工资不高的他,总是天天话痨各种开销,晚上一睁眼,它们就出现在夜空里。
房租65000块、水费2000块、电费3000块、餐费25000块、女孩酒吧18000块、止汗喷雾750块……
他还话痨世上发生的大事,尽管一件件都和渺小的他没毛关系。
叙利亚、恐怖主义、地震、伊拉克死了56人、感染艾滋病的医疗事故诉讼、安保法案、少子高龄化……
他觉得:既然穷,既然渺小,那么孤独也是合理的。
他去酒吧,没妹子看上他。
甚至高中一直暗恋他的女孩,也在了解他的低薪工作后,放弃了。
美香倒是有人惦记……只是惦记和她上个床。
因为没人爱,所以他俩都讨厌这个世界。
你觉得自己很可怜
不爱任何人时
你只要讨厌这个世界就可以了
导演把这种细碎的孤独拍出来,你可能以为简单,不就是还原生活嘛。
但这部片还会告诉你——
当孤独重复一万次之后,你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你会整天幻想一个“陌生人”,想象TA的样子,在做什么。
还好吗 还活着吗
即使没遇见你
但总在某处呼吸着吧?
第二,重复一万次的生活没有奇迹,但你还是忍不住期待。
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寻常的好事?
看看他们期待的“奇迹”有多可怜吧……
一架从空中飞过的飞艇。
一轮夜空里美丽的蓝色月亮。
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只是一丁点的日常小变化吧。
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想要的奇迹,还是这个:
城市太大,我想和1000万人中陌生的那个你,相遇。
终于,他们相遇了。
还是因为一个“了不得”的奇迹:
晚上好。
我好像总遇到你,好几次了。
别笑这个奇迹芝麻大,它对孤独者来说,已经足够大。
于是拍拖开始了,可并不像一般爱情片那么甜。
你看,起初在一起,只会尴尬地对笑。
与其说是笑,不如说是一种礼貌的关照。
然后一起逛街,聊起天来自相矛盾,纠结得要死。
——新宿你喜欢吗?
——讨厌。但是来的时候会打扮得好看点,会为此打起精神,毕竟是女孩子。骗你的!
可能因为孤独太久,紧张得放不下心防吧。
甚至,会怀疑自己没有恋爱的资格。
你喜欢我是因为觉得我可怜吧?
甚至,送个小礼物,也怀疑是不是对方觉得自己廉价。
因为是1200块所以合适我?
可时间在过去,年纪在变大,美香还是会带着慎二回家,见家人。
慎二也稀里糊涂的,对两人的未来做着傻乎乎的保证。
这样啊,那就交给我
不开心的事情,我会为你分担一半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特“将就”?
他们好像并不是对方最期待的那个TA?
以前我们以为的爱情,不管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总有某个具体的对象吧。
难道不是应该,先幻想某个人再遇到TA,才合理吗?
可这部片无情地戳穿了真相——新时代的爱情,很难有对象了。
世界大,人又多,你又忙得和鬼一样,你脑海中想象的那个TA,很难遇上了。
世界你只能看到一半啊
因为孤独太久,只能看到自己“这一半”,于是:
我们变得保守,不相信缘分存在。
我们变得挑剔,外在、内在,什么都怕踩坑。
我们更怕失去,因为失去了又是茫茫人海,孤独又要重复一万次。
久而久之,就成了心病。
一种“假装不怕孤独”的大城市病。
为了抵抗孤独,我们假装没心没肺,假装看透了爱情的“本质”。
你觉得恋爱是什么
我想大概是谁的前男友和谁的前女友 不接受教训地重复在一起又分开的过程
到处都在恋爱 都好傻
失恋后还会说好空虚好空虚 真没用
而我们身处的城市呢,也总在安抚我们,“这有什么,别人也一样啊。”
《夜空》里的东京,夜雾缭绕,用导演的话说是“带着伤痕的城市”。
它大到容纳1300多万人,大到一个人的孤独感不值一提。
想想我们呢?广州大,深圳大,上海大,北京更大……
那单身的人,就只剩下绝望吗?
表妹觉得也不是。
回到片名。
“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是在说夜晚的美景不容易被人察觉,但察觉到的人,就能抓住心意相通的红线。
遇到“幻想的另一半”不实际,但在孤独中,应该细心寻找“相同的频道”。
从这个角度说,慎二和美香,就是跨越了外在内在,跨越了童话故事,最配的一对。
《夜空》不算那种“成功圆满”的爱情片,因为它没用浪漫、甜蜜向观众安利爱情,没用虚假的天降缘分来麻醉观众。
而是用两个“孤独怪人”别扭、生涩的靠近,向单身男女做了一个示范动作。
悲观的人,也许会像刚开始的美香一样粗暴地说:
“这个星球已经没有恋爱了。”
是,如果爱情是一款找人的电子游戏,时代已经把难度调到了地狱级。
但电影也在用另一种声音唱着:
在意腋下的汗水 但我还活着
大家都一样吧 这里是东京
加油啊
虽然城市太大,我们太忙,爱情的概率太低。
但我们也有着相同的体验。
我们的“这一半”,其实很相似。
所以,遇见了那个会陪你凝视月亮、凝视飞艇的人,就主动一点点吧。
主动了又能怎样。
主动也不能怎样。
但主动,就是主动。
你是不小了,但你又能有多老。
这是一声迟来的新年好。
新的一年,愿你更不怕。
对,不怕——
对Ta说。
对我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