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楼:兄弟同心筑梦 诗人摇篮血迹
济阳楼:兄弟同心筑梦 诗人摇篮血迹
蔡钟汶、蔡钟泗、蔡钟长三兄弟协力建楼,以供母亲颐养天年;蔡氏家族人才辈出,著名诗人蔡其矫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古厝展新姿,爱国爱乡精神在此薪火相传
□记者 吴拏云 陈起拓 通讯员 陈嘉兰 文/图
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内的济阳楼,既是晋江市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更是蔡其矫诗歌研究会发掘乡土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多少年来,诗人蔡其矫凭栏吟咏的场景,已定格成为泉州诗坛的不朽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座有着90年历史的老厝,倾听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蔡其矫雕像
1950年在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工作时的蔡其矫
三兄弟各自为生活而打拼
济阳楼位于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内,该建筑是1932年由蔡氏十五世祖妈李煦娟主持,其三个儿子蔡钟汶、蔡钟泗、蔡钟长共同出资出力、携手鼎建而成的。工期历时一年。楼成之后,即为当时闽南地区远近闻名的标志性“中西合璧建筑物”。
蔡钟汶、蔡钟泗、蔡钟长三兄弟幼时家里并不富裕,只靠几亩田地和龙眼树讨生活。蔡钟汶系家中长子,生于1885年。6岁即入私塾读书,由于学习认真,深受私塾先生赞许。十年私塾学满,一边在泉州“珍利”号商铺当学徒,一边学得一手烹饪手艺。22岁后,蔡钟汶先后到过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等国谋生,主要从事烹饪业,后来还当过轮船“总铺”(即管理伙食的水手)。37岁后,他作为家族长子秉承祖辈家风,勇担重责,留在家中照顾年迈母亲。
蔡钟泗、蔡钟长分别出生于1900年和1902年。1917年,17岁的蔡钟泗拉着15岁的弟弟蔡钟长,义无反顾地踏上前往印尼的客船,漂洋过海,从此开始异域他乡打拼的生涯。在印尼,蔡家两兄弟由摆小摊、开咖啡店起步,后来专营进出口贸易,大量收购当地土特产品再转销海外,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接着又经营酒吧,拥有十几间商铺,同时发展酒店业,生意兴隆,收入颇丰。到了不惑之年,两兄弟已成为印尼商界翘楚。
蔡其矫故居济阳楼外景
济阳楼的二楼
济阳楼里关于蔡其矫生平事迹的展馆
建洋楼供母亲颐养天年
自从在印尼赚到钱后,蔡钟泗、蔡钟长两兄弟时常将钱寄回家乡,让留在家乡的兄长蔡钟汶安排购置田地等家业。1932年,蔡家三兄弟商定要在家乡建一座洋楼,以供老母亲李煦娟颐养天年。此楼便是济阳楼。
走近现在的济阳楼,从外观看这是一栋三层的钢筋水泥构筑的西式洋楼,外墙面皆用水磨石装饰,整体建筑显得格外洁净典雅。在布局上,又有闽南石头老厝的传统风格,其内为三开间两进格局,左右各有扶梯登楼。主楼右侧建有护厝,具有厨卫仓储生活服务功能;主楼左侧和前方建有花园,具有休憩观赏功能。花园边上有一口8米深水井,井水清澈透亮,可以想见早年生活用水多赖此井。据悉,此建筑物所用材料也可算是“中西合璧”:既有英国产的钢筋,也有香港的“象标”牌水泥,还有本地开凿的条石。
济阳楼主楼正面入门分别是前厅、天井和后厅,错落有致,具有冬暖夏凉功能。主楼二楼冠状山花上有镏金的“济阳传芳”横书匾额,一楼大门门楣横批则是“荔谱流芳”,两边楹联为“族本中郎派,家承学士风”。据蔡钟汶之子蔡其雀介绍,“中郎”指东汉文学家蔡邕,官至中郎将;“学士”则指北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著有《荔枝谱》一书。这副楹联展现了蔡氏一族的深厚家渊。大门厅内的对看堵上还分别书写着“百家文史大观”和“数壁画图清秀”,却是集大儒朱熹之字而成。整栋济阳楼气势庄严,同时也向外传递着蔡氏明德修身的好家风。
蔡其矫用过的收录机
蔡其矫在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工作时使用的公文包
捐资建校并参与慈善活动
蔡家三兄弟不仅在家乡盖楼,还捐建学校、教舍等,并参与家乡各种公益慈善活动。蔡钟汶之孙蔡荣生称,园坂村里的紫坂小学(旧校)便是1937年由蔡钟汶、蔡钟泗、蔡钟长兄弟三人共同捐资、合力建造的。数十年来,该校蓓蕾争春,桃李遍天下,为地方人才的发掘、培养作出贡献。1982年,学校迁至新址,校园数度扩大,如今的紫坂小学已是市级评估认定的“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
蔡钟泗、蔡钟长两兄弟在印尼华人圈中享有盛誉。蔡钟泗积极支持印尼泗水当地教育事业,担任新华中学董事长。1940年,日寇侵占南洋期间,兄弟俩在印尼泗水积极参加爱国侨胞组织的抵制日货、抗日捐献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著名侨领陈嘉庚从新加坡逃难至印尼,蔡钟泗、蔡钟长又凭借自己的声望,掩护陈嘉庚到印尼玛琅避难。1949年至1952年,蔡钟泗举家回国,在北京定居,后受聘为北京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常委。1950年,蔡钟长受国务院邀请,作为第一批海外华侨代表,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团。
96岁的蔡其雀还经常为客人们讲解“蔡其矫诗歌馆”各展区的内容
蔡其矫的作品,有的独立成书,有的被收录为与他人的合集。
诗魂依旧的摇篮血迹
蔡氏家族人才辈出,著名诗人蔡其矫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蔡其矫(1918年—2007年),蔡钟泗之子,出生于紫帽镇园坂村,幼年曾侨居印尼。1929年回国读书,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蔡其矫写出诗歌《肉搏》,成为其早期代表作之一,闻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教研室主任。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六年时间,他就出版了三部诗集——《回声集》《涛声集》和《回声续集》,这一时期他的诗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呈现强大的新生命力。后来蔡其矫又出任福建省文联专业作家,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等职。在将近七十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蔡其矫仿佛一位行吟歌者。他漫游祖国四方,用热切的心灵去体验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享有“海洋诗人”“诗坛独行侠”“诗坛常青树”等美誉。2002年,蔡其矫出版了自己的诗选集《蔡其矫诗歌回廊》,这套选集展示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宽广的创作思路,以及深邃的思想领域。有专家称,中国诗坛的“蔡其矫现象”,为开拓中国南方乡土诗歌和海洋诗歌、引领中国新诗走向繁荣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蔡其矫热爱家乡,眷念家乡的青山绿水。在他生前,每逢春节、清明节,必回家乡的济阳楼居住一段时间,在此栽花种草、会友吟诗。在他曾经住过的居室内,迄今仍保存着他的部分手稿、照片、作品等珍贵资料。人们在济阳楼内瞻仰诗人遗物,倾听那些激情岁月里的故事,仿佛又见到蔡其矫那健硕的身影还在楼上凭栏吟咏他的诗篇。济阳楼的回廊很长,长到时光在这里都有些斑驳,一如蔡其矫曾写过的:“从英雄到海洋,从海洋到英雄,从热爱大自然到热爱一切人,也如回廊一样,分不出开始和结束。”
云散本无方,微吟莫彷徨。建于1932年的济阳楼,作为蔡其矫的故居、摇篮血迹,现在已得到了保护,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蔡其矫研究基地。96岁的蔡其雀、67岁的蔡荣生,还经常在济阳楼内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们讲解“蔡其矫诗歌馆”各展区的内容。他们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人们记住济阳楼,记住蔡其矫,记住乡愁,共同守护晋江文化振兴之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