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既能潜心铸“剑”,又会“排兵布阵”,这位“大侠”真酷!

跟胡苏老师约的采访,是在某天的中午。我们刚到他的办公室,寒暄之余他便送了我们一本书——《通信雷达一体化波形设计》。据他所说,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通信雷达一体化信号设计的书。

成果的背后,都有常人不知道的艰辛。2012年,通信雷达一体化在当时还只是个小众并且冷门的方向,经费少、出成果难,胡苏带着学生咬牙坚持坚持、默默耕耘。2019年,业界发现通信感知一体化是未来无线通信所需要的一项重要技术,这才发现原来学界早就有人走在了前面。

这个人就是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授、2021年电子科大校级荣誉·先进科研工作者胡苏。

既能潜心铸“剑”,又会“排兵布阵”,这位“大侠”真酷!

既能潜心铸“剑”,又会“排兵布阵”,这位“大侠”真酷!

本科阶段,胡苏学习的是信息工程,偏光学方向,然而他始终对无线通信领域充满热爱。大四那年,他拒绝了保研本校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加入考研大军,目标只有一个:电子科技大学。

“成电在通信领域一直走在前面,离家还比较近,两全其美呀!”胡苏笑着说。迈入成电,在通信抗干扰这条路上,他一走就是十几年。

2011年,胡苏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在新加坡期间,胡苏跟随自己的导师参与了脱密的国防项目。虽然他不清楚所做项目的应用场景是什么,但那时的他心里明白:这项技术我们国家也能使用。

就在胡苏做科研的过程中,很快,他遇到了瓶颈:“我们搞国防技术的,在国外,总会遇到一个叫‘天花板’的东西,就是你很难去接触到最核心的技术。虽然他们会给我优厚的待遇与环境,但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

2012年,胡苏拒绝了加入新加坡国籍、继续科研的邀请,毅然选择回国投身无线通信领域的科研。

如果说在新加坡做博后的经历是胡苏选择国防的起点,那么2018年前往井冈山交流学习则是他坚定国防这条路的定心石。那一年教育部组织高校老师前往井冈山进行学习,胡苏回忆道:“当时反围剿的条件是真差啊!我们那时是土枪刺刀,敌人全都是机关枪。”

一个星期后,组织方要求提供一份总结报告,胡苏至今仍记得他递交上去的感想名叫《国防报国》!

“我去过15个国家,研究过通信的很多方向。”

然而,只有脚下这片土地

让胡苏深深理解了什么叫“归属感”,

只有国防这个方向点燃了他拳拳的“爱国心”。

既能潜心铸“剑”,又会“排兵布阵”,这位“大侠”真酷!

2013年,胡苏进军通信雷达一体化领域。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方向。面对各种质疑,胡苏坦言:“确实压力非常大,真的步履维艰,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会不会成功,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五年磨一剑”,2018年,胡苏及其团队在自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通信雷达一体化波形设计》这本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华为在5G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6G开展通信改进计划,曾经无人问津的通信感知一体化领域顿时成为了产业界的焦点,胡苏成为各大科研单位和企业争先恐后的合作对象。那把“剑”——《通信雷达一体化波形设计》也成为了当时此领域非常重要可供参考的学术著作。

既能潜心铸“剑”,又会“排兵布阵”,这位“大侠”真酷!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国家愈发重视5G的各项应用。胡苏介绍到:“目前国内5G技术在民营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6GHz以下的低频段已经是非常领先的。但是在高频段、国防应用层面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国防实验室,这份担子自然落在了通信抗干扰实验室的成电师生身上。尽管国内民营5G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如果针对国防应用进行适应性改造,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面对重重困难,胡苏说:

“国家战略要,我们基础有。

我们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要扛起这份责任

我们不做,谁做?”

胡苏的几乎每一个科研项目一干就是七、八年。通信抗干扰实验室研究生邹存祝说道:“胡老师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和专注程度是我所钦佩的,其实很大部分时间胡老师都是在做科研和教学工作,有很多次胡老师都是在凌晨加班做研究、整理项目文档。”

潜心耕耘,也让他收获了累累硕果。近年来,他在在变换域信号处理、5G信号处理及相关领域撰写学术专著3部 ,发表高水平论文9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15项,5G核心研究成果被韩国三星评选为A1类专利 1 项(三星专利最高等级),与韩国三星联合在美国、欧洲等全球13个国家申请国际发明专利; 在国际会议GreeNets 2019特邀报告……

既能潜心铸“剑”,又会“排兵布阵”,这位“大侠”真酷!

作为教师,除了科研,还有一个使命就是育人。

“来做我的学生,我一般都会问他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读研究生?第二个问题是读研究生以后想读博,还是想工作?第三个是如果你想读博,你是想在国内读还是国外读的?然后你如果是工作,你是想去国有企业,还是想去民营企业?”只需要三个问题,胡苏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方向和未来发展。

在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胡苏会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规划安排相应的科研项目。他的博士生黄驿轩说道:“记得我刚读博的时候,胡老师手把手把我带上科研这条路。从文档撰写到文献的搜寻整理再到仿真实验的搭建和科研问题的精准定位等等,兼顾了我的兴趣和任务,我从他的言传身教中受益良多。将来,我也想成为一名像他一样优秀的教师。”

“做科研要往十年去做”,是胡苏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为了让一个项目能长周期的运转下去,胡苏巧妙地进行了“排兵布阵”:他特地在每个研究方向上都安排了年级不同的学生,这样研三的学生毕业后,研一的学生能立马顶上来,做到科研的传承和延续。

既能潜心铸“剑”,又会“排兵布阵”,这位“大侠”真酷!

做胡苏的学生最不用担心的就是压力太大,无处排解。他的博士生叶启彬说道:“胡老师每周都会开一次组会。会上我们不仅可以讨论项目进度,也可以分享自己最近遇到的难题和压力。我能感到这个团队的凝聚力特别的强!”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家不仅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还能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交叉融合。除此之外,胡苏每两三个月还会请团队一起聚餐,鼓励学生多运动。“我希望大家能知道这是一个集体,大家彼此熟悉、彼此了解,才会更有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高强度的项目压力和愉悦的项目组氛围下,胡苏团队所带出来的学生既有强大的专业实力、抗压能力,也有良好的心态。在抗干扰/低截获无线通信,5G/6G新技术及应用、无线通信信号分析领域,都有胡苏学生的身影。“专业知识过硬,关键时刻顶得上”也成为了胡苏每一届学生身上闪闪发光的标签。

这几年,胡苏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奖项。但是,这位38岁的青年教授,感觉自己的路还很长。

“目前,我们国家在国防领域还有很多技术短板,

也还存在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作为科研人,我们责无旁贷。”

胡苏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更好的成果服务国防需求,

也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文字:学生记者团 薛宇晴 王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新闻

《叶问4》登陆北美,美国媒体人打8.9分,外媒终于为甄子丹正名了

下一篇新闻

「我们的节日·中秋」综合消息:赤子情深 心系故乡——中国驻外人员及海外华侨华人喜迎中秋佳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