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世界为我侧耳听----从中国英语热到世界汉语热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英语,三十年汉语。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十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世界舞台的主角已然变换。

山东东营,当时这里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大学:华东石油学院。英语四、六级的老祖宗是这所学校的一种英语水平测试。

1984年,教育部在中国石油大学组织了一次英语教育研讨会,当时校内正在举行英语水平考试,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力。此后,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内推广英语等级考试。

1986年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验举行。

从2005年1月起,成绩满分为710分,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给每位考生发成绩单。

过关率成了衡量一所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标准。

425分,成了一条鸿沟:它决定着考生能否拿到学位证书,甚至毕业证书,甚至工作机会,乃至人生的幸福

除此之外,我们到处能感受到英语的重要性:职称必考,出国必考,读研必考…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1、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数

1987年,第一次考10万人;

2004年,突破了1100万;

2009年,报考人数约为909万;

2011年,报考人数938万;

2014年,报考人数达926.7万。

2、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开设情况

(1)2008年:全国招生总数:2796890,英语类专业招生数:138384,占比:4.95%,比2007年减少21000人;高职学校总数:1487所,招收英语类专业:929所。

(2)2009年:全国招生总数:3336539,英语类专业招生数:151935,占比:4.55%,比2008年减少13551人;高职学校总数:1719所,招收英语类专业:1033所。

(3)2010年:开设英语类专业的学校超过千所,招生人数连续四年占总人数5%左右;招生:133692人,比09年少18000人。

对此现象,早有人愤愤不平了。

3、英语已成一个巨大的考试毒瘤 (2005年2月11日 朱鲁子)

当下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教育和考试制度,就像政治腐败一样已对中华民族造成巨大的灾难,现在,是到了彻底反省并做出修正的关键时刻了。

不管你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还是教师、工程师、技术员、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还不管你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否需要,只要你晋职、评职称,如果你考不好英语,就只有两个字:“没门!”

毁灭一个民族最恶毒、也是最有效率的手段,就是迫使该民族彻底放弃自己的母语。

评论:中国的事,如果不一刀切,就有利益输送,就有空子可钻。但部分青红皂白,一律以英语为标尺,确实有矫枉过正之嫌。

4、怪:英语计算机重中之重 本国语言边缘化(2005年11月1日 《中国青年报》)

今年30多岁的文学女博士雨辉自从来到北京某理工类高校担任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后一直很失落。3年来,她见证了本校“大学语文”由必修课转为选修课后发生变化的全过程。

据了解,“大学语文(理工科)”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个课时,后来缩短到36个课时。到2003年以后,“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门理工科学生的选修课。在雨辉工作的这所理工大学,去年改为选修课后,“大学语文”课就变为只有30个学时、1个学分了。

评论:目前看,不单单是大学语文边缘化的问题。大学英语也在边缘化。大浪淘沙,顺应自然才是上策。

5、如何应对汉语边缘化、英语中心化的现象 (2006年11月2日《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英语以千钧难挡之势闯进中华大地,进而在短时间内繁衍生息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占据了中国人语言学习的中心位置。

评论:用“中心”两个字去描述不见得准确。毕竟我们从一出生就生存在一个汉语世界里。不论怎么算,学汉语花的时间远远超过学英语花的时间。

6、我看“英语热” (2007-09-02 光明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成为中国教育的重点,与语文、数学并列为三大主修课程之一。二十多年来,这种趋势历久不衰,并有逐渐强化的倾向。目前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学校里,对英语学习的状况的确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有人认为,判断一个当今的年轻学生是否生活在21世纪的潮流之中,有三个标准:英语、电脑、开车。可见,英语在这里已经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已经影响了国人对于汉语和国学的学习。再反过来看看我们的母语教育。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始正式招生,但令人意外的是:国学院的报名者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对此并不积极。

评论:三个标准没有任何错误,因为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对热的态度也最好是冷静以对,因为冷热总要转化的。

7、语文边缘化与英语全民化(2010-01-26 新华网)

某市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中,有四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

不但学生从小学、初中直到大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必考英语,而且人们在出国、就业、评职称等社会生活中也会处处遇到英语的考验。在英语大棒的指挥下,各地出现了许多双语幼儿园,甚至许多孕妇都开始进行英语胎教了。

评论: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功利的。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应该提供什么。在学校不具备引领本领的时候,不适应社会就只能饮鸩止渴。

8、英语全民化“有钱图”语文边缘化“无前途”(2010年1月28日 电视访谈)

白岩松:从打倒“四人帮”之后,科学的春天一来,我小的时候最先知道的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来其实又加上了一个英文,而且英文甚至要排在更前面,学好英文和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这背后隐藏着思维方式开始慢慢地把语文退到了越来越边缘的地步。

白岩松:我曾经在北大的时候听过一个大学生演讲,他其中有非常豪迈的一句话,他说今天我玩命地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玩命地学中文。其实话可以这么说,但是事实是当如果有一天全世界汉语和对中文的重视越来越高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自己的母语自己说起来已经磕磕绊绊了,这才真正地让人担心。

白岩松:英语学好了之后有“钱途”,这个“钱”是金钱的“钱”,但是语文不学好的话,我们的文化没有前途,这个“前”是前进的前。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更何况还是要再次去强调,接下来要决定的是我们该怎么去考,自主招生,语文没有必要让它准备,英语也没有必要让它准备,应该变成另外的考试……

评论:英语的边缘化决不能挽救语文的边缘化。这两者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已经变成难兄难弟的关系了。慢慢滴,大家都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物择天竞,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吗?

9、“误国误民”的英语教育制度(2010-02-03 百度文库)

1977年以来,我国已有近3亿人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其中有5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专以上教育。如果不改变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以后每年必有1000多万人要继续接受高中以上的英语教育。然而,30多年来,在这2亿多已经辛辛苦苦学习了高中以上英语的学子中,无论如何统计,真正在他们的工作中有必要用英语的人不400万人。可就是为了这不足400万人要使用英语这条拐杖,却每年花费数百亿的国民财富来给全国人民安装数亿条拐杖,这不是“误国误民”又是什么呢?

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每年耗费数百亿元人民币。林林总总的培训学校,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考试、测验;种类繁多数以万计的英语课本、参考书、辞典。以职称英语考试为例,每年的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200元算,400多万报考者,费用就有数十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外语培训教育机构,目前超过3000家,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数以万计各类英语教材,参考书,如果平均按20元/册计算,每年耗费达100多亿元。

评论:聪明的人总能找到商机。英语培训只是满足了市场的需要,无可指责。再说,培训部只是英语。板子打在英语上,完全是出于偏见。还有,谁敢保证自己一辈子就用不上英语呢?

10、第四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 (2010年3月25日 厦门)

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戴炜栋教授分析了英语专业的现状——成绩大,问题多。英语专业已经成为外语教育改革的引领专业,如目前设置英语专业的高校达1000所,英语专业在校学生近百万,四、八级测试历史已有20年。根据最新数据,1992年共有155所学校12000名学生参加了四级考试、86所学校3000名学生参加了八级考试,2010年则有827所院校27万学生参加四级考试,753所院校18万学生参加八级考试。英语专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很多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部分学校英语专业招生失控、部分院系师生比达不到要求、教学质量严重滑坡、人才培养缺少特色、毕业生就业前景堪忧等。

评论:英语专业成本低廉,投资少见效快,又满足了社会需求,学校没有理由不去做。正确的做法是见好就收。

11、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原因 (2010年4月20日 大家论坛)

直到1977高考恢复,英语成为大学入学的考试科目,由此再次拉开了英语在新中国广泛传播的序幕。20 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的对外交流合作范围的扩大以及经济的复苏,一方面进一步扩展了英语在我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据估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收看‘跟我学’系列英语教学节目的人数已达100万”,同时,由出国热引发的以“托福”考试为代表的出国英语考试培训热潮和英语学习热潮至今长盛不衰。这股英语热潮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申奥成功本后达到顶点。今天英语可以说已经渗透到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英语不仅仅是第一外语而且几乎已经成了外语的同义词。

评论:存在就是真理。加入WTO,申奥办奥,就是与国际接轨的结果。学好英语不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方式吗?不能一方面喊着走向世界,一方面却拒绝英语吧?

12、中国英语热的特殊性 (2010-11-18 百度文库)

20多年前,中国一实行“改革开放”,人们最先“热”起来的就是学习英语。而且至今不凉,温度还在不断升高。汉字虽然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但英文对中国人来说,比学汉字还要难,却仍然长期保持着很高的“英语热”。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们呢?其动力当然很多,主要可有如下几点:

(1)英语是当今国际上最普遍通用的语言,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对外交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都必须与各国的民众打交道。要勾通语言,以英语为“桥梁”,是最普遍的方式。

(2)学术论文,要在国际讲坛上发表,只有用英文,才能使世界各国的专家都能看得懂。

(3)中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外包装和说明书,不论是否为英、美国产的,大多数都附有英文,中国的出口商品,只要不是绝对朝定向国发的,也都附有英文。这是商品销售的实际需要。

(4)特别在近20时年间,电脑网络,逐渐在中国得到普及。现在,连小学生都会使用电脑。而电脑软件所使用的键盘代码,基础代码都是英文字母;中文信息,是挂接在英文信息基础上的。所以,要懂得电脑软件原理和编程操作及电脑功能或故障的说明提示,不会英语的,就是瞎子了。

(5)大多数现代科学名词或科学概念,都是以英文来表示的。

(6)英语、英文的教育和应用,为中国人造就了几千万个待遇优越的工作岗位。

评论:30多岁的人现在重视英语,值得赞赏。应该被指责的恰恰是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看看缘由,你不动心吗?

13、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2012年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我国目前英语专业学生一、二年级集中训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每周14课时,两年达到1008小时。在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教学条件下,教学大纲才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均衡发展。而大学英语两年的教学总时数不超过300学时,不足英语专业的三分之一,要想达到“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同步发展,显然不够现实。换句话说,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时数288课时,加上中学阶段的864课时,总数为1152课时。基于这样有限的教学时数,仅仅学习英语听、说、读技能,也只能达到初等中级水平(2级)。而《课程要求》中不加区分地都要求达到“五会”,这个目标显然是高了。

评论:课程标准是一回事,能否达到标准是另外一回事。标准也不能总按照水平不高得学生去制定,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跳跳才能够得着的果子。

14、英语的霸权及其影响 (2012年第4期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随着英语的全球化,英语霸权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领域:商业、科技、网络、娱乐、甚至体育。英语在60多个国家为官方语言,在20多个国家有重要的地位,在6个大洲确立了主导地位。

英语是全世界孩子学得最多的语言。

英语的霸权有两方面的原因:历史的和社会文化。正如Crystal所说,历史的原因表明英语如何获得如此特殊的地位,社会文化解释了它为何维持这种特殊地位。在历史上,英国的殖民主义扩张使它成为了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

外国学生对目标语国家的一切东西都很敏感,想方设法的去了解母语会话者的意识形态。

英语霸权引起了中国英语教育界的担忧。对英语的狂热夸大了英语的作用,忽略了我们的母语,以致于使我们的母语有被边缘化或被改变的危险。

评论:英语热自有其道理。等哪天中国有了英美现在的地位,汉语的霸权肯定也随之即到。

15、上海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四六级考试或被取消 (2013-03-03中国网•东海资讯)

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一则题为"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上海市教委新的这份改革试点通知中,四六级考试遭到否定。

张老师:现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在淡化了,比如我们学校以前是和学位挂钩,现在很多学校都跟学位脱钩了。

但张老师依然肯定四六级考试的意义和作用。

张老师:我觉得大学英语有一个考试,学生就会去努力通过考试,能在几年之内把自己英语学好。大学英语四六级对普通大学生有这个好处,现在很多大学生很懒,进了大学不太想学,有了这种考试,对整个国家应该是一件好事情。

其实,四六级考试本身并不是绑在大学生头上的"紧箍咒",真正异化了考试的是用四六级成绩"卡"住学生能否毕业的高校,和以"四六级"为标准衡量人才能力的企业,归根到底是我们总想懒惰地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个人,而人却从来都是立体的。

评论:上海是嗅觉最敏感的城市。其改革只是为了大学英语寻找一条出路。

16、母语遭遇边缘化:英语学分是语文4到6倍 (2013年05月15日 汉网-武汉晚报)

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只有两个学分,有的高校甚至干脆停开了。而大学英语,大多数高校都在10多个学分以上。一个大学生,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英语。

在很多单位尤其是知名企业的招聘条件里,外语条件明文标注,但似乎未见语文水平的要求。

评论:如果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取消了英语方面的限制,无疑比学分更有影响力。

17、持续多年的英语热在中国受到反思 (2013年10月10日 新华网)

近一个月来,中国教育部前发言人、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中多次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引起广泛讨论;媒体日前关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可能采取“英语将不再计入总分,实行两年一考”的报道也让家长和学校格外关心。

专家认为,相关话题能引起热议,与英语教学和考试关系到学生的升学有关,同时也说明社会各界对英语热的反思在增加。

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国对英语教育的评价和考核也在调整中。目前,不少大学已经将学位与英语四级脱钩。

评论:王旭明是从事语文行业的,他站出来呼吁给人的感觉就是为己谋利。加入一个外语行业的专家从科学的角度证明英语不能从娃娃学起,肯定更有说服力。

18、济南高校语文被边缘化 英语学分是语文的10倍 (2013-10-11: 济南时报)

教育厅相关人士:汉语和英语的重视程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差别很明显。

记者调查了山大、山建大、济大等近10所驻济本科院校,山大未开设大学语文,其他学校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学分一般在2分左右。而大学英语基本全是必修课,时长为四个学期,总学分在12-20之间。

评论:山东只是一个缩影。既然社会没有对大学语文的要求,学校为什么不乐享其成呢?

19、高考英语“边缘化”专家叫好,学生吵翻天 (2013年10月23日 羊城晚报)

有高中生指出,高考英语的主要问题在于考试形式不科学,应该加强口语、听力的比重。

多数网友力挺降分。

评论:考口语,考听力,想过时间和精力吗?想过其可行性吗?没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等于废话!

20、高考英语改革 近一半受访者看好“一年两考” (2013年10月24日http://www.ceiea.com)

在各地酝酿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语的分数降低和考试形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275人参与),42.5%的受访者表示看好英语“一年两考”,38.4%的受访者表示不看好,其余19.2%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受访者中,家长占50.9%,教师占20.1%,学生占8.0%。

评论:只要考试,就会吊起人的胃口。谁也不想比别人少考哪怕半分,因为半分就可能决定一个考生的命运。

21、希望解决语文教育“边缘化” (2013年10月25日 北京青年报)

北京出台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起,高考语文分将从150分升至180分,英语则从150分降至100分。

评论:语文不是考不考的问题,而是如何教的问题。如何把教英语的方法引进汉语教学才真正值得思考。

22、专家:英语热有什么不好?(2013-11-15 东方早报)

10月30日下午,复旦大学,从事英语教学40年的邱东林一脸严肃,在这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导眼中,目前所谈论的英语热实质上是考试热,而考试热确实存在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外语热本身不是坏事,或者说没有什么不好,它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果,是交流的需要,尤其对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加不易。

1978年后英语在开放的需求中走上神坛。到了80年代初,中国开始重视英语,特别是主要大城市的学校,因为它被认为对大学学习和就业越来越有帮助,而且被广泛认为是“国际交流和贸易的语言”。

1993年教学大纲的目标还包括促进交流,学习外国文化。这些目标后来又在2000年英语教学大纲修改稿中针对初中做了修改。此后的英语,被一个人推上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I enjoy losing face. I welcome setbacks. Relish suffering. Seek success.” 90年代后期,中国英语教学法是一场由一位名叫李阳英语教师推动的。

不管英语多么热,对它的态度因人而异。1995年的一份报告说,很多学生都不愿学习这种语言,之所以学习是英语很重要,而学生们则是“纯粹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据他们称,大多数中国人学英语不是为了国际交流,而是为了获得社会和经济的流动性。

尽管如此,英语教学继续扩展,后来出现了英语热。许多城市出现了英语角,各种涉及英语的证书越发受到欢迎。英语成为中国第二种强大语言。英文报纸、英文广播、英文电视等都在增加。

中国的英语热主要体现在考试热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消费研究院报告显示,在考试的带动下,国内英语消费群体有3亿人,有5万所英语培训机构,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并以年增长率30%的高速增长。

评论:“热”的背景很复杂,绝对不会因为有考试才热。考试是因为什么?首先是因为有需求。再说,英美文化的融入的确也改变了中国很多。

23、河北高考将实施新方案 外语一年多考文理不分科 (2014-3-14 中国教育在线)

“高考改革,英语实行一年多考,并不是意味着不用学英语了,而是为了回归英语语言的本质,基本诉求是体现应用、强化表达,改变过去‘学习十几年张不开嘴’的弊端。”

评论:这真能有效吗?关键是怎么考而不是多考几次。

24、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研究(2014-08-08 10:29 www.zglwb.com)

为了应对外语教学职业边缘化、外语教学专业化地位受到质疑和非本族语英语教师身份受到威胁等问题, 近几年国内外语界迎来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迅猛发展时期。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中国高考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实行社会化考试,并一年多考。面对社会弱化英语教育这一趋势,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担心其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造成影响,从而产生一种焦虑,觉得自己职业生存安全受到威胁,自我价值受到影响。作为一种职业,这种危机引发的直接后果可能就是地位下降,或收入降低,成为“边缘群体”。

随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外语分值的下降已经确定无疑。高考指挥棒的转向,必然带来对英语教学包括大学英语教学的冲击。随之而来,各大学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也纷纷下调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及学时,这不仅使人感慨,中国外语教学的黄金三十年(1984—2014)已经过去。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危机感”油然而生,这其中既有对学科的忧虑,也有对自身未来的担忧,这种教师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

(一)自我身份的重构

(二)重构过程中专业身份的多元选择

首先,尝试FLT For General Purpose向FLT For Special Purpose转型。其次,可通过组建“教师共同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实现教师身份的文化延伸。

评论:作为公外教师的一员,我们的担心正是身份认同的问题。但黄金三十年已经过去,谁也拉不回来。我们要学着坦然接受并调适自己。好在我们已经先行一步了。

25、赵蓉晖:中国的外语规划与政策的基本问题(2014-08-3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根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我国外语教育的全面普及开始于2001年,用外语作为非语言课程教学语言的尝试也始于同一年。胡文仲把新中国教育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1)1949-1965年:我国外语教育形成新的格局;

(2)1966-1977年:外语教育遭受严重破坏;

(3)1978-2009年:外语教育恢复和发展,改革全面展开。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语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面都开展了广泛的外语教育,学习过外语的人数已接近4亿,外语教育的规模居世界前列,教育体系、教育质量、语种规模等都大为改观,为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外语人才。

评论:没有任何一项决策是完美的。但凭心而论,我们都是这项规划的受益者。未来的路怎么走,同样取决于国家的导向。

26、高校“第一专业” 英语的尴尬 (2015-01-29《中国科学报》)

据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全国1166所本科高校中,有903所大学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77.4%,高居国内各专业之首。换言之,如果单纯从开办数量看,英语专业俨然已经成为了国内高校的“第一专业”。

有专家提出,如果英语系按照目前的状态发展,至少需要砍掉一半。

评论:曾经富人第一已经坐实了英语的“热”。“花无二日红”,谁也不能待在第一的宝座上久留。但砍掉一半的说法还是让我们心惊胆战。

28、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2015年10月14日《亚太教育》)

胡壮麟在2002年就曾预言,“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最终目标是使高中毕业生达到现在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至六级的水平。那么,这就产生若干年后大学英语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

蔡基刚教授也认为,“随着高中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学生入学就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要求或一般要求的比例不断上升,大学英语的衰落和消亡是必然的趋势,这个进程由于国际化课程的挑战正在加速。”

在很多高校,大学英语被边缘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已从顶峰时期的16-20分压缩到6-12分,有的高校甚至允许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免修大学英语学分,大学英语“退场”的呼声也时有耳闻。学生的英语水平真的已经达到一个不需要继续学习的程度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国际化的时代背景让英语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到了在沉默中退出还是在改革中崛起的重要节点。国际化人才培养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了契机,指明了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充分了解社会及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明确目标与定位,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备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以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大学英语教学要根据新的目标和定位,将重心从原来的基础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课程设置要以学术写作、学术听力、学术口语等旨在提高学生专业领域英语应用能力的课程为主。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需求各有不同,对基础薄弱或是想参加各种英语水平考试的学生可以开设基础英语作为选修课,也可以给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如贸易英语、法律英语、财经英语等选修课。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开设学术能力英语,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可以为后续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从“学习英语”到“用英语学习”的转变,避免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脱离的现象。

评论:物极必反。到了顶峰自然要下坡。课程要求一再提高,学习时间一再增加,到了学习者不能忍受时,心理就崩塌了。不过,我相信,英语的地位在几十年内是无法逾越的。

29、关于"英语热" 和" 汉语热" 的问题 (2013-10-12 百度知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一国的民族语言被作为外语普遍学习的时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深化。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与就业机会,或可称为“中国机会”。

“中国希望”或“中国前景”无疑促使许许多多的人把学习汉语作为对未来的选择。一些国家之所以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崛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回归和海外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的强化,或可称为“中国认同”。

在快速和成功发展的同时,中国给世界以新的形象,并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模式,或可称为“中国形象”。

“中国模式”成为世界上许多人的新希望和兴趣点,并促使一些人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成功因子”,如中国的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价值观的世界意义等。

最后,中国政府的推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海外的汉语热。或可称为“中国推力”。

评论:幸运的是,我们的母语随着国家地位的提高已经踏上了超越英语的漫漫长路。是顺势而为也好,是主动引领也罢,汉语影响力的扩大对我们来说比英语边缘化更是一个好消息。

30、全球汉语学习者超亿人 汉语热持续升温 (2014年08月28日 新华网)

记者从28日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行的2014年汉语考试海外考点工作会议上获悉,到今年3月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超过1亿人,汉语热持续升温。

孔子学院副总干事、中国国家汉办副主任胡志平在会议上透露,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推动下,“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人数急剧增加,2004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不足3000万人,到2014年3月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超过1亿人。 

据介绍,汉语考试从1991年走出中国国门,128名新加坡考生参加,到2004年孔子学院成立时考生已达3万,到2013年底,各类汉语考试突破500万人次,全球汉语考试考点已达875个,遍布114个国家和地区。

胡志平说,10年前,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成立,就此拉开了中外合作办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序幕。截至2013年底全球孔子学院/课堂的注册学员已达85万人。

评论:中国不但要保持孔子学院全球开花,而且更要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到中国来留学,这样才能把我们投到英语上的资金回收。

31、孔子学院海外发展现状调查 (2015-01-22国际先驱导报)

来自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

欧洲的孔子学院共有149所,孔子课堂153家。其中,英国(24所)、法国(16所)、德国(15所)是欧洲国家中孔子学院分布较多的国家。

评论:能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办到欧美,实在是大功一件。但这绝非是汉办一家的功劳。中国的日益强大才是中华语言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32、英美推“2020”学中文大计 “汉语热”真的来了? (2015年10月14日 中国侨网)

近日,美国宣布到2020年要实现100万名学生学习中文,英国财政大臣也表示到2020年将新增5000余名学生学习中文,并为此拨款1000万英镑。英美两国不约而同的“2020年计划”,无不显示出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重视。

根据中国语言学习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至少有六百多所美国大学提供专门的中文课程,两千多所中小学已经将中文列为选修课程,甚至有一些幼儿园也开了中文课。而根据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的统计,目前全美有四千多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了中文课程,中文已经成为西班牙语和法语之外美国学生学习的第三大外语。

日前英国财政大臣乔治攠斯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表演讲时表示,到2020年将新增5000余名学生学习中文,为此将专门拨款1000万英镑,拨款将用于招聘和培养GCSE课程的汉语教师。

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门日前宣布,从2017年起,汉语将成为荷兰中学毕业考试科目之一。汉语列入毕业考试科目,意味着更多荷兰中学可能根据学生需求开设汉语课,更多荷兰中学生可能选学汉语。

早在7月28日,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第一副部长娜塔莉亚礠列季亚克就透露,从2016年开始,俄罗斯将正式试行将汉语作为统一国家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科目之一。

评论:美国也好,英国也好,实在是欠了我们一大笔钱,现在终于到了还账的时候了。等哪天汉语真正强大起来,我们都出去教汉语,肯定比现在有些不学无术的外教好得多。

33、德国学校选修课掀起汉语热 (2015-09-01 参考消息网)

最近几年,提供中文作为毕业考试外语科目的学校越来越多,选择中文科目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加。

评论:据说连德国的小城市也有了教授汉语的机构。虽说是公益,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4、40万人学中文!美国“汉语热”进入新阶段 (2016年05月06日 人民网)

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说,现在全美有109所孔子学院和348个孔子课堂,约40万学生在学汉语。

许琳说,美国200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美只有200所中学开了汉语课,学中文的孩子只有20000人。当时,40%中学生学外语。其中,学西班牙语的占70%,法语20%,德语6%,拉丁语3%,只有1%的学生中的1%学习汉语。

从几乎没有人学习汉语,到目前全美109所孔子学院、348个孔子课堂、40万学生。学习汉语在美国的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评论:好兄弟就应该轮流坐庄。总不能永远当小弟吧?再说,中国的美食无疑强于美国的快餐。应该让全世界的人有机会分享。

35、世界大学生长沙比拼 加拿大“学霸”突围夺冠 (2016年08月29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2002年,首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孔子的故乡中国山东启动,当时只有21个国家派代表来华参赛。15年后的今天,146名选手披荆斩棘,从108个国家脱颖而出成为分赛冠军,带着民族的荣誉飞往中国长沙参加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评论:这座桥不但沟通了中国与世界,更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

36、保加利亚“汉语热”升温 (2016年09月01日 经济日报)

维·斯托依切娃校长在办公室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该中学共有350名学生,其中,有34名学生学习中文。从1992年起该中学就开始教授中文,是索非亚第一所教中文的中学,每周有12个中文教学课时。除开设中文课程外,这所学校还开设有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和韩语,中文是所有外语课程中最热门的,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学校对学习中文课程的学生要求很高。近来,“汉语热”在保加利亚迅速升温,很多学校的中文课程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中文课程报名人数太多,远远超出学校汉语课程的规定学生名额,学校不得不开始限制报考的人数。

评论:虽然在这里学汉语的人数是小众,但我们仍然为此欣喜不已。应该比较一下学习彼此语言的人数,才能证明汉语影响力的上升。

37、南非政府机构“汉语热”升温 (2016-09-07 新华社)

南非政府2015年3月宣布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正式纳入南非国民教育大纲。自2016年起,孔子课堂还与南非基础教育部合作,在豪登省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试点工作。目前,该省已有13所中小学设有汉语课程。

评论:比起欧美国家来,非洲国家显然已经慢了半拍。这怕是非洲落后的原因之一吧?

38、英国汉语热带来ICA国际汉语教师就业高峰期(2016-09-09 新华社)

英国教育部7日宣布在全国正式启动“卓越汉语教学”项目,计划在2020年前从英国7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一年级)及以上的中学生中,选拔和培养至少5000名能流利使用汉语的学生。这项耗资100万英镑(1英镑约合8.9元人民币)的汉语教育推广项目由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合作推行,从本周开始实施,全国首批将有15所学校参与。

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每周中文学习时间要达到8小时,其中包括4小时的教师授课以及课外教学、课后自学和强化语言学习课程。为促进汉语教学,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还将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为该项目培训至少100名汉语教师。

评论:这让我想到了中国高校的第一专业。期待着汉语成为欧美国家大学的第一专业。

结束语:

英语在中国,独领风骚三十年。你我都是受益者。如今,汉语开始扬帆远行。如果成功,我们将会是更大的受益者。

英语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很快就会一无所有。但我们一定要做好转型的准备。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理想的身份认同感;只有那样,我们才能获得令人愉悦的人生!

上一篇新闻

「名家推荐」-王真理“走进艺术家的世界”

下一篇新闻

重庆,西部发展的新引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