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口述历史丛书”留住厦门珍贵记忆 通过文字走进历史纵深

来源:台海网

“口述历史丛书”留住厦门珍贵记忆 通过文字走进历史纵深

台海网1月17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人文是城市之魂。城市之面貌,不仅是在物理层面的,更是精神领域的。近年来,“口述历史”一词逐渐升温:通过采访历史现场的见证者,将留存于其脑海中的记忆片段加以梳理和记录,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日前由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编辑出版的“厦门口述历史丛书”第一辑(四本),正是抢救历史人文、充实厦门文化版图的有益探索。

《奋马扬蹄——厦门特区建设群英谱(上)》,由厦门特区建设的群英从不同行业角度,讲述风云变幻的亲历,谱写中国梦的壮丽篇章;《民国厦门老票据解读》选录厦门老票据290件,分设房产、警费、捐税、房租等13个门类,据此做出150则解读;《我的内心从未改变——一个老三届的心灵史》详细讲述了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的领军人物谢春池坎坷的一生;《从鼓浪屿到马尼拉——邵建寅的教育之路》,将菲律宾华文教育泰斗邵建寅先生一生的传奇尽入书中。

该系列丛书由著名诗歌评论家、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陈仲义担任主编,计划每年出版一辑4本,即六年内出齐六辑。今年,第二辑(四本)即《万婴之母——林巧稚及其家族》《厦门通背武术宗师——孙振寰》《蔓引株求——闽南文化学者群》《流光岁月——鼓浪屿的海域》也将与读者见面。

深入“腹地” 通过文字走进历史纵深

2015年,厦门口述史研究中心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成立,这是福建省高校首个口述历史研究机构,由陈仲义领衔。研究中心的定位很明确,就是发掘和保护厦门的人文历史记忆,学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陈仲义看来,口述形式有别于严丝合缝的文献史料,也有别于步步推进的考辨理据。“亲切、在场、口语化、可读性,可能更容易迎合受众。这也是其得以存在且方兴未艾的原因。”

其实,厦门出版的地方历史文化书籍并不少。面对拥挤而易重复的题材,陈仲义拿出自己研究诗歌的经验与方法,在现有基础上深入“腹地”,将范围缩小至四个面向——百年鼓浪屿、半世纪特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三届群体,通过口语化的文字,“走回”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单位的历史纵深,抵达真实。

“忘年交”团队 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任务

研究中心成立后,陈仲义遇到的难题接踵而来:组建采编团队、选题临时更换等。

“原本以为,组织一干人马并非什么难事,而当项目启动后才发现太难了。”陈仲义说,近年来,高校的日常工作、学科建设等工作量很大,团队成员几近分身无术,最早期的团队共有7人参与,后来有3位骨干因教学、家庭问题相继退出。陈仲义只好调整策略,增补兵源。

现在的采编团队,已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10多人,其中,校内共10人,来自中文、社会、旅游、轨道交通、图书馆、办公室等专业与部门。“除了我之外,都是清一色的‘70后’‘80后’。而校外的7人分属7个单位,基本上属于古稀花甲。”陈仲义说,如此“忘年交”配对,竟然没有出现“代沟”,反倒成为本团队的一个特色。

开工之后,“事故”依然不断:笃定选中的题材,因事主“反悔”只能泡汤;遇到“空白”节点,非填补不可,采撷多日却仍颗粒无收;遇上重复而重要的素材不愿放弃,只能在角度、语言、照片等方面做大幅度调整、删减……好在团队成员凭着热情、毅力和对厦门的一份挚爱,克服重重困难,按照既定目标完成任务。

背后的故事

九旬华文教育泰斗 多次校阅补充资料

已出版的第一辑四本中,从采编到出版,时间最长的是《从鼓浪屿到马尼拉———邵建寅的教育之路》一书。邵建寅是知名的教育家,曾在厦大求学,毕业后在新加坡、厦门、马尼拉任教,后创立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被尊称为菲律宾华文教育泰斗。90多岁高龄的他,仍倾囊资助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事迹丰富且动人。

对于这本书的采写,邵建寅十分看重,也很配合。初稿是四本中最早完成的,但后来因为风格、语言及语法等问题,直到送出版社之前,邵建寅几番校阅补充,才得以最终定稿。“每次作者都要修改好内容,寄往菲律宾,由邵建寅修改完,再寄回来。”陈仲义说,如此来来回回,历时将近一年多才最终确定内容。

上一篇新闻

潘建国:明清以来书肆之变迁概述

下一篇新闻

马云最新演讲:年轻人,你的一生,该遵循这样的轨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