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林语堂穿越80年的经典之作
“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
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恼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
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需乎他们的粉饰。
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
这段话摘自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的自序。
10月10日,是林语堂先生诞辰126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追忆林老先生经典之作。
林语堂的挚友郁达夫评价他“生性憨直,浑朴天真。”
林语堂自己也说“现实与梦想发生冲突时,如果你能幽它一默,便会少去许多烦恼。”
但是,真实的林语堂并不只是简单的幽默风趣,他也曾经把国家兴亡视为匹夫之责,他写的《吾国与吾民》忧国忧民且意义深刻、影响深远。
他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西方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
01
林语堂先生不仅是现代著名作家,还是翻译家、语言学家,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看,可以称得上是学霸级的全才。
林语堂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先后取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和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954年,他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还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和国际笔会副会长。
他历时5年编纂了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于1972年10月出版,全书约一千八百页。
他用英文创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来多次被翻拍成电视剧。
他是“脚踏中西文化”的中国现代双语作家,他出版的英文论著约40种,其中《吾国与吾民》荣登当时美国畅销书榜,《生活的艺术》在国外出了四十多个版本且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
他著作关于《红楼梦》的专题论文十余篇,与胡适等人辩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坚持认为《红楼梦》后40回为曹雪芹本人所著。
另外,他自筹资金甚至一度倾尽家财,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使每分钟打字速度提升至50字。
还创造性地将幽默(原为幽静之意)一词,与英文的“Humor”发音结合,引申出有趣、诙谐且意味深长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民国时代,林语堂忽视了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的时代现状,却提倡“性灵”,强调“自我”,想当“隐士”。
一向与其关系交好的鲁迅先生,也与其反目交恶。
同样,在国共两党的生死搏斗中,他却倒向了蒋介石,这也间接导致在建国后一直他漂泊海外。
02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越来越紧密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紧密地绑在了一起,把国家兴亡视为匹夫之责。
20世纪初的革命青年,他们以迅雷之势推翻了皇权统治,建立了共和政体。
但是,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宗派教义、科学新知、主义思想乘时而兴,纷纭杂糅,不仅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春秋大义,也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思想体系。
在这个背景下,维护中国文化尊严,展示中国文明价值,改变西方文化偏见,树立国人文化自信,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使命。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和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样,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西方讲述中国、诠释中国。
尽管他们描述的吾国与吾民都尚未摆脱西方文化视野的影响,依然依附于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下。
但是,他们又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展示无比璀璨的中华文明,澄清西方恶臭的历史偏见。
林语堂虽生于中国,但长期身处中西两种文化维度之中,其爱国情怀、西学经历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赋予其客观而包容的文化态度,对中国文化虽批判更认同。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通过褒贬共存的国人性格、传统与现代相映的贤妻良母,以及严肃而浪漫的文化生活,展示了一个瑕瑜互见的中国形象。
03
80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就对中华民族加以检思,描绘出我们的民族德行。
如稳健、淳朴、忍耐、勤勉、俭约、顾家及爱好和平等优点,但也有圆滑、知足、保守和喜欢生子等弱点。
但是优点有时候会变成弱点,弱点也可以变成优点。
心智上稳健过当,容易导致不思进取;
过度追求和平,则会被认为怯懦而被欺侮;
忍耐,在有的时候也会变成对犯罪的纵容;
思想守旧,更容易对危险失去警惕而迟钝懈怠。
林语堂先生将上述一切性质都可以统括为“圆熟”词,因为它们大都显露出一种静止而消极的力量,而不是年轻的活跃与革新的力量。
它们所显露的文化品性,含有以支持力和容忍力为基础的特质,而缺少进取和争胜精神。
古老传统中的“世事不可强求”“退一步海阔天空”,都是在教导人们放弃进取的欲望,盲从于“圆熟”的观念。
因为这种文化,使中国人能在任何环境下善于妥协而自足于和平,这或许是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侮的文化原因。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的深刻见地不止于此,他对我们的人文宗教、生活态度、家族社会以及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幽默而不留情面的深刻剖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国与吾民》作为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书,受时代的局限,它终究是不完美且有很多缺点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薄发向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