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金曲衰亡史
前段时间,日本演员千叶真一感染新冠去世。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在《风云》中饰演的雄霸,却可能是不止一代少年的共同记忆。
他塑造的雄霸横跨影版和剧版两个版本。电影版中,无论是郑伊健塑造的翩翩公子聂风,还是郭富城的不哭死神步惊云,都堪称经典。
但真正传播更广的,还是剧版。无论是何润东的洗剪吹造型,还是五毛都没有的特效,以及那首可能从小到大听了少说也有五百遍的「别对我说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是我要的明天」。
电视剧版《风云》
OST(Original Sound Track),也就是影视原声。曾经是一部影视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些童年影视剧的主题歌,只要一放出来,歌词相对应的画面,我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件事放到现在,已经几乎不可能再重现了。
如今的现状是,一部影视剧再火,你可能都没听过它的OST。
前年的《庆余年》,去年的《三十而已》,今年的《赘婿》。都算是在热搜里安了家的热门剧。可你还记得其中任何一段音乐吗?还有哪首歌能有全民级的影响力吗?
如今一首OST要是想「出圈」,太难了。
这期视频,我们来聊一个怀旧话题,内地影视剧OST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是如何衰亡的?
01
追根溯源,内地观众对影视剧OST的认知,和港台影视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其中,又以功夫、武侠剧和琼瑶言情剧为代表,诞生了最早一批具有大众影响力的影视剧OST。
1983年,由丽的电视台(亚视前身)制作的电视剧《霍元甲》,被广东电视台引进,成了第一部在内地播出的港剧,随后又在中央电视台等各电视台重播。
一时间,那个穿着港式开襟衫,看着儒雅帅气,打起架来却勇猛无比的大侠霍元甲,成了当时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更是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迅速走红。「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成了街里街坊的接头暗语,只是,大家伙儿唱得么,麻麻得啦。
《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
我也是长大之后,才能逐渐听懂,原来大人们总在唱的「帆水巴宁」是这么个意思。
如果说,《霍元甲》的热播,点燃了当时人们,尤其是男人们的功夫梦,那么,1985年TVB制作的《射雕英雄传》被引进,则掀起了一股全民的金庸武侠热潮。
不夸张的说,内地观众对于武侠世界的最初视觉化想像,就来自于这些TVB制作的金庸剧。
片头《铁血丹心》的旋律一响起,风沙苍茫马蹄声乱,一轮红日树影斜,最后定格于郭靖弯弓射大雕的剪影,成了一个时代的影像记忆。
除此之外,《世间始终你好》《一生有意义》等其他歌曲也红遍大街小巷。
而这些歌,大多是被称为「辉煌组合」的顾嘉辉和黄霑创作的。
左:顾嘉辉 右:黄霑
这两人就像《笑傲江湖》里面的曲洋和刘正风,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曲一词,那是写尽了江湖,几乎可以和金庸武侠影视划等号。
比如,徐克曾邀请黄霑为电影《笑傲江湖》写歌,写了六次,龟毛的徐克都不满意。
黄霑也很头大,只能翻书找灵感。
后来,在黄友棣的《中国音乐思想批评》中读到一句古话,「大乐必易」,于是想到了古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立马思如泉涌,再加上顾嘉辉的编曲润色,交由许冠杰演唱,成就了金庸武侠的名曲《沧海一声笑》。
《笑傲江湖》主题曲《沧海一声笑》
在《射雕》引进的同一年,上海电视台还播出了另一部TVB制作的电视剧。这部剧有多火呢。据说啊,你去街头转一圈,男的,不管高矮胖瘦,都是一溜的黑风衣、白围巾;女的,只要是长发,那都照着女主角的麻花辫来梳。
同名主题曲更是深入人心。看到「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这几个字,我敢肯定,你是唱出来而不是念出来的。
这部剧就是一代经典《上海滩》。
这三部剧拉开了港剧在内地风靡的序幕。而就在港剧风靡内地的时候,粤语歌也迎来了它的一个顶峰。
早期的许冠杰、陈百强、叶丽仪、汪明荃,后来崛起的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beyond,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而粤语歌借着电视这个媒介,迅速扩大了它的影响力,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流行乐代表。
比如在两广地区之外,我们的父母辈,甚至爷爷奶奶辈,大多不会说粤语,但一定会哼上几首粤语歌,而这些歌,基本都是和电视剧相关联。
另一边,以《一剪梅》为代表,台湾电视剧也开始进入内地市场。
费玉清《一剪梅》
大家印象中的「苦情剧」,《一剪梅》可以算作源头。
这部电视剧1988年曾在央视引进播出。不过,比起电视剧,这首由费玉清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一剪梅》好像更红。毕竟,他的嗓音很有辨识度,清亮高昂,又细腻绵长,结合词的悠远意境,让这首歌很快就流行起来。
不过后来,听到「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我能想起的只有尹正。
尹正在《夏洛特烦恼》中自带《一剪梅》bgm
在这之后,广为流传的ost大多出自琼瑶剧。
说起来,琼瑶还是金庸的表外甥女。要论港台流行文化,用现在的话来形容,这两个人是妥妥的头部IP。
1988年,琼瑶回到内地探亲。当时,还只是一枚普通记者的欧阳常林,凭着湖南老乡的身份,以及死缠烂打的劲头,约到了独家专访的机会。
在这之后,琼瑶就和湖南经视(后来是湖南卫视)建立了合作。
从《婉君》《望夫崖》到《青青河边草》《梅花烙》等,琼瑶剧在内地刮起了第一波热潮,而由李翊君、高胜美等演唱的主题曲,同样成为当时的热门。
比起金庸武侠主题曲的荡气回肠,琼瑶剧的歌曲情韵缠绵,和剧情一样,走的是浓情那一挂。
02
当年的港台剧之所以如此流行,这些ost能被人传唱至今,一个背景原因还是因为80年代,国内的电视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出现了一波大跃进式的发展。
电视机的产销爆发是硬件基础,四级办台体制建立则是提供了大量的频道资源。
但相比之下,电视行业在内容制作方面才刚起步。直到1981年,我们才有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而本土综艺更是要到90年代才诞生。
影视产业尚在襁褓里,依附于影视剧的OST,必然更加落后。
毕竟,那时候,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各行各业要做大做强,还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比如,现在看来部部是经典的「四大名著」系列,就是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陆续开拍的。
不过,当时拍摄这些剧,可以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还是很明显能看到「计划经济」的影子。
像是《西游记》剧组曾经到香港取经,边拍边学,断断续续拍了六年;
《三国演义》缺群演,于是调动了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武警等总共四十万人参演;
《红楼梦》国家出资了350万元,但拍到一半,钱不够,幸好得到山东潍坊一位叫做陈增友的企业家慷慨捐赠,才能继续拍完。
漫长的制作周期,不计成本的人力物力投入,放在这个资本泛滥的时代,是不可能再现了。
而在这其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还是老少皆宜的《西游记》。
这么说吧,可能你的、我的、他的,80、90、00后,大家的童年都不一样,但看《西游记》一定是一样的;
《西游记》超过3000次的重播次数,让《敢问路在何方》等歌曲也成了早期国产影视音乐的代表之作。
《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但整体上,内地的电视内容资源还是相对稀缺的,这也使得引进港台剧,甚至外国电视剧填补需求成为了行业必然。
所以,那会儿,除了港台剧,其实我们还能看到日剧,还有《一休哥》《铁臂阿童木》《灌篮高手》这样的日本动漫;还有新加坡剧、美剧等等。
而且,一部电视剧,往往先是被几个电视大省的省台引进播出,然后再是其他省台跟进播出,再到市台播上几轮,再授权到各区县电视台再播。到最后这一级,一部剧可能已经被观众看了三四遍了。
在这其中,港台剧说到底和我们使用的是一国语言,文化上同宗同源,所以大家看起来更有亲近感,也更具传播力。
金庸的武侠世界,快意恩仇,看得人人都想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琼瑶剧,虽然现在来看,那些男男女女们为爱痴狂,痛生痛死的浓烈感情,有点接受无能。
但别忘了,那个年代,是邓丽君会被定义为靡靡之音的年代,是经历了动荡迎来新生的年代。
不管是在满足吃穿用等物质需求,还是满足想要娱乐、想要花前月下的精神、欲望需求方面,都是极度饥渴的。
这些电视剧,打开了人们认识新世界的窗口。
就像在《上海滩》播出之前,上海更像是一座工业城市。你们大概也都听过上海牌自行车、上海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什么的,那都产自「工业城市」上海。
直到剧集播出,大家才意识到,原来十里洋场、黑帮火拼的上海并不是传说。这里也有过物欲横流,也有过浮华乱世。
而歌曲也成为电视剧热播的载体,甚至影响力更强大。
因为歌曲人人都能哼唱,口口相传才是最低成本且最有能量的传播媒介。
尤其那会儿的主题曲,和剧情往往十分契合。即使你不看画面,光看歌词就能想象场景。
比如《上海滩》这首歌,虽然黄霑很凡尔赛地说,花了二十分钟就搞定了词,只是一直在纠结黄浦江到底有没有浪。为此,他还彻夜读了两本关于上海的书。结果,黄金荣和杜月笙的那些故事倒是搞清楚了,但这浪有没有,还是不知道。
影视金曲《上海滩》
这首词,虽然在他眼里,是急着交差的「行活」,但配上许文强和冯程程、以及丁力的爱恨纠葛,和黑帮势力的明争暗斗,既唱出了百转千回的深情,更衬得黑帮世界也是豪情万丈。
很多时候,这些OST,都是剧情内容的延续,让大家能够久久沉浸其中,从而更加难以忘怀。
03
不过,对于和我同龄的大部分人来说,以上第一批引进的港台剧,只是赶上了个尾巴,就算跟着大人们一起看过,脑海里也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画面。
和十四寸的黑白电视,需要手动调整天线搜索信号,以及夏天手摇的蒲扇,几毛钱一根的冰棍,成了记忆里模模糊糊的声响。
真正伴随我们80末90初一批人步入青春期的,是台湾偶像剧。
2001年,一个叫做柴智屏的制作人,从综艺转战戏剧领域,找来了四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以及当时被定义为谐星的大S,拍摄了一部日本漫画改编的偶像剧《流星花园》。
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
这部剧,至今也是台湾偶像剧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
但一开始,它是被放在周六深夜档播出,没想到第一天就火了,主题曲《流星雨》也随之爆火。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这个剧的时候才三年级,当时我姐姐看得如痴如醉,每天拉着我坐在电视机前看。说实话,剧情什么的,我当时看得懵懵懂懂,现在更是一点都记不起来了。
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学校对面小店里的本子、文具、贴纸,一夜之间都换成了F4,然后这些文具本子,迅速占领了班里女生的座位。
F4
我第一次对「火」这个词,有如此直观的感受。
话说回来,就是因为它太火了,柴智屏当然不会放过这块香饽饽,于是趁热打铁,让四位男主演组成了团体「F4」,签在自己的公司可米瑞智旗下。
紧接着,就是一套偶像包装的组合拳,出唱片、巡演、跑校园、上综艺,继续演戏。
我之前说过,资本最喜欢的就是复制成功经验。这套方法论,成为了台湾造星工业的标准流程。
那些年你很难找出哪个台湾偶像剧的男女主演是纯演戏不发专辑的,你也总能发现那些你喜欢的歌手,某天带着尴尬的演技,出现在偶像剧里,和另一个熟悉的面孔顶着不同的身份谈恋爱。
比如,在「F4」之后,台湾一家叫做乔杰立的经纪公司,依样画葫芦,推出了5566、183culb等人气组合。
当时还签有陈乔恩、王心凌等艺人,推出了《MVP情人》、《天国的嫁衣》、《王子变青蛙》等偶像剧,同样获得了高人气。
一首首主题歌都是年度流行曲,比如什么「命中已注定,是我太任性」。
《王子变青蛙》
还有我个人在中二时期最喜欢的飞轮海,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他们的现场表演,只能觉得吴亦凡的业务能力好像也没有差到低。
那个时候我不太懂,还以为那些艺人都是多才多艺。现在一看,大家都是流水线产品罢了。
04
不过,在台偶流行的那些年,国产剧也已经开始集中发力。
整体来说,承包我们这一代人青春的电视剧主要出自两家公司。
一家是已经倒闭了的海南周易影视制作公司。可能光听名字,你还没什么感觉,但要把它的作品都拿出来晒一晒,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比如,内地穿越剧鼻祖《穿越时空的爱恋》,不仅捧红了徐峥和张庭,也让陈冠蒲演唱的歌曲《太多》、《就让你走》走红,现在则成了短视频的热门配乐。
周易也是古装奇幻剧的集大成者。比如,让张晋和蔡少芬结缘的《水月洞天》以及之后的《灵镜传奇》、《神鬼八阵图》等,都是周易出品。
连古龙的《萧十一郎》,都被一番「魔改」,走起了奇幻风。但说实话,吴奇隆唱的片头曲《转弯》还是挺好听的。
另外一家,就是开创了仙侠剧潮流的唐人影视。
早在2003年,唐人就计划开拍根据游戏改编的《仙剑奇侠传》,男主的最初人选正是凭借《流星花园》走红的周渝民。
但受限于偶像人设,他没有接。兜兜转转,这个名额就落在了新人胡歌身上,当时同样是小透明的彭于晏也在其中有出演。
我记得,这部剧在播出后那一整年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我当时的同桌,花了几个晚自习的时间,在课桌上一刀一刀画下了赵灵儿的侧脸。
那画功和刀工,我是服气的。当然,我更佩服他的勇气。后来这位同学被罚跑操场不说,座位还被调到了讲台边上。
《仙剑奇侠传》贡献了太多经典OST。内地影视剧金曲不少,能如此高密度地贡献金曲的影视剧,《仙剑》系列是少有的。
仙剑同时也让来自香港的麦振鸿名声大振,由他配乐的《莫失莫忘》等曲子,到现在,依然可以说是仙侠剧的顶配。
在这之后,从《天外飞仙》到《仙剑奇侠传3》,再到《轩辕剑之天之痕》,仙侠成了唐人的一大招牌,金曲则成了唐人剧的一大标签。
《一眼万年》、《千年泪》、《生生世世爱》、《此生不换》等ost,大概是我们共同的回忆。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震慑人心的历史剧主题曲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康熙王朝》,「向天再借五百年」;《大宋提刑官》,「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空怅望人寰无限,丛生哀怨;泣血蝇虫笑苍天,孤帆叠影锁白链……」
国产电视剧的产量在新世纪之后,越来越多,我们自然也就听到了更多国产ost。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
我前面提到的,虽然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为代表的国有单位在八十年代初就尝试了市场改革,也有一些个人、或企业会给电视剧投资,但八九十年代大环境还是计划经济,民营资本真正成规模地进入到电视剧制作,要到1992年之后。
世纪之交是电视体制变革的又一个关键节点。1999年,广电总局明确提出「制播分离」政策。意味着电视节目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电视台。
也就在世纪之交,省级卫视基本完成了「上星」,通过卫星,一大批省级电视台能被全国人民收看。
无论是制播分离,还是上星,都意味着电视台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运转。
而电视台最大的资金来源是广告。广告商,那都是看收视率投钱。
播出周期长、容易出爆款的电视剧,就成了首选。于是,大家伙儿一窝蜂地都想着把电视剧业务给整好。
从2003年,电视剧产量突破万集大关;到2007年,达到529部、14670集;那一阶段,是国产剧的大发展时期。
这也意味着,广告多了。
大家应该都有印象,以前放一部电视剧,基本操作是,片头放完一首歌,插一段广告;片尾之前,来一段广告;到后来,变本加厉,播放过程中都会插播几次,可能只放了15分钟的剧情,广告却有十来分钟。
而这种方式的源头,其实是那几部承包你我童年的琼瑶清宫剧。因为收视率实在太高了,广告商们恨不得排队送上门。
以至2011年底,广电总局出台了政策,禁止电视剧插播广告。
某种程度上,我们之所以对那些主题曲,尤其可能是插曲印象如此之深刻,就是因为广告太多了。
每放一遍广告,结束之后,就会来一段高潮的副歌,告诉你该准备了,电视要开演了,重复重复再重复,你不想记住都难。
05
现在回想起来,21世纪前十年也是影视剧ost能够在大范围内流行最后的荣光。
因为,差不多同时期,一股能够重塑我们行为习惯,甚至能改变各行各业形态的互联网浪潮也在悄然发生着,并且逐渐展现出它的威力。
最直接的说,电脑开始普及,电视已经不是那个唯一能够获取大量外界信息的可视化渠道了。通过互联网渠道下载,甚至在线观看影视剧的行为逐渐普及。
BT下载和字幕组为内地市场带来了海量+第一时间能看到的影视剧内容,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一部分影视剧观众。
更大规模的分流还在来自在线视频网站。
和现在打开爱优腾就能看影视剧不一样,国内早期的视频网站,发展上都奉行拿来主义。
比如,早期的土豆、56网、优酷、乐视、pplive,pps、暴风影音等,模仿的都是YouTube,走的是UGC模式。
这也就意味着,影视剧这样的PGC内容,在视频网站多半是盗版。
那段时间,可以算是视频网站大乱斗的草莽时期,一度有多达200家视频网站。它们的生存70%都是靠盗版,以视频分享来赚取流量和广告费用。当然,在今天,这其中的99%都成了历史名词。
2010年,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的「剑网行动」轰轰烈烈展开,倒逼着视频网站另寻他法,购买影视版权就成了新的出路。
当然,这背后是各种烧钱大战。版权、带宽、流量,哪哪都是钱。直到现在,即便剩下这三足鼎立的优爱腾,都还是在亏损,只是谁多谁少的问题。
虽然互联网没在视频网站上赚到钱,却成功改变了观众的习惯。
从数据上看,2013年,各大省级卫视75%的电视连剧平均收视率已经低于0.5%的及格线。
最直观的数据还是广告收入。2014年,国内电视广告收入为1278.5亿元,2015年为1219.69亿元,2016年为1004.87亿元,可以说,从2015年以来,就是逐年下降的趋势。
2010年,几个大学生在校园里举着一部DV,拍出了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网剧《毛骗》。
2014年之后,视频网站开始大力征战自制剧。如今,自制剧已经成为影视市场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在网上追剧,最大的区别在于时空的自由。
观众不仅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看剧,不再需要服从电视台的安排,而且看剧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进度条的存在,使得观众可以选择看哪一部分,跳过哪一部分。
于是片头和片尾就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自动跳过片头片尾,很早就成了视频网站的基础功能。
就这样,片头曲和片尾曲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时空的自由提升到了极限。
手机追剧,不仅扩展观剧的场景,更将碎片化的内容消费习惯带到了影视剧中。
1.5倍速看剧,进度条关键点提示,让一部45分钟的影视剧成为了可以快速消化吸收的内容。
而短视频剪辑号的存在,以及年轻人的「微博追剧」,更彻底地消解了剧集原本的一切形式意义。
灯光、布景、剪辑、摄像、音乐都变成可有可无的存在,因为观众看到的时候,这一切都经过了二次加工,甚至变成了一张张截图,一段段文字。影视剧被解构成纯粹的剧情载体。
你以为这就是极限了吗?并不,因为短视频网站上单集时长3分钟的小短剧正在崛起。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影视剧都快要无法守住自己的原始形态了,再谈OST为什么不能爆火出圈就更没有意义了。
这十来年,虽然还是有那么几部大爆的电视剧;有奔跑怪物、完美青春等专门做OST的音乐营销公司;有周深、毛不易、郁可唯、张靓颖等热门OST歌手,但真正有出圈OST的少之又少。
近两年,真正称得上「出圈」的影视歌曲,恐怕只有《雪落下的声音》和《last dance》了。但「出圈」和「国民度」之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06
而伴随着电视时代、伴随着影视剧OST一起逝去的,还有一个名为「共同回忆」的东西。
我到现在都记得,《流星花园》火的那阵,我和邻居家的姑娘一起上学,一路上,她兴奋说话的样子和唱歌的声音;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各奔东西。
记得老家楼下有一个耳朵很不好的老奶奶,有段时间每天都在看《哑巴新娘》,燃烧!燃烧!燃烧!的歌声,一度成了我学习的噩梦。
《哑巴新娘》画面
记得寒假去外婆家玩,外婆陪我一起看《仙剑奇侠传》,我每天把歌词抄在小本子上。
这些是我的私人记忆,但也许和你的记忆也有所相似,只不过你可能是在不同的时空,和我看了同一部影视剧,有同样的记忆和感受。
所谓的共同回忆,也许就是这样。
而如今这个时代,不再有大家听同一首歌的共同回忆,而是你听落日飞车,我听五条人,他听周杰伦。
也不再有万人空巷看一部剧的事情,而是你看《致命女人》,我看《觉醒年代》,他看《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
一切都是「细分」、「长尾」、「个性推荐」,一切都是「小众」、「独立」、「地下」。
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但却再也没有共同的快乐。
而当我们失去了共同的快乐,也许也就在失去共同的话语,也就在失去对彼此的共情。
这也是像奥运,像春节档,这些全民话题的可贵虽在。在为数不多的时候,它让我们觉得我们还是和所有人站在一起,彼此连接,彼此共享。
而那些经典歌曲依然被我们所欣赏,意义也就在于此。因为我知道,当年你也我看的那部剧,你也听过我听的那首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