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族业余剧团面临困境 仍在坚持表演活动和不断创新
20世纪80年代前后,新加坡的华族戏曲无论在题材故事、表演形式,还是在传播途径上,都进行了很多变革,呈现出旺盛生机。目前,新加坡共有70余家华族业余戏曲剧团,涵盖粤剧、京剧、越剧等多个剧种。这些剧团规模大的近百人,规模小的三五人,定期排练和参加培训,平均每团每年演出两到三次。一些有影响力、实力强的剧团还会被邀请到国外演出交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它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资金短缺 后继乏人
尽管新加坡的大部分业余剧团能够通过国家艺术理事会的立项得到政府资金支持。但由于艺术团体众多,国家艺术理事会的资金并不能平均分配,因此每家社团得到的资助有限,一般占维持其运转所需资金的20%—30%。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剧团必须通过其他方式筹措资金。作者通过调查访问得知,大部分剧团团长会通过私人关系向各类基金会申请资助,这些资助约占所需资金的50%,另外20%—30%的资金则来源于会费及开办培训班所得等。
新加坡的各个华族业余剧团每年有一到两场表演,大部分在社区内的活动中心——民众联络所演出,面向社区群众,票价低廉,也有少数剧团在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或维多利亚剧院演出,售票价格略高,但仍以赠票为主。据多位团长介绍,联络所一般会免费提供场地及音响设备,但人员化妆费、车马费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通常只能由剧团自行解决。参与演出的团员都是义务演出,没有任何酬劳。大部分剧团都处于入不敷出,仅凭戏曲爱好者的热情勉强维持的状态。
受到经费短缺的掣肘,很多业余剧团无法外聘专业演员,只能凭借剧团核心骨干多年的经验指导社团成员排练,演出质量参差不齐。此外虽有一些戏曲社团通过开办培训班、吸收会员的方式来赚取经费,但学费价格低廉,无法作为创收的主要途径。
随着环境和时代变迁,在艺术、文化日渐多样化的当代社会,面对现代化及各种新媒体的冲击,尤其在以英语为主导的新加坡,华族戏曲团体正面临着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的局面。一些方言剧种,比如粤剧、潮剧、闽剧等在政府提倡讲华语的语言政策下,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剧团纷纷想方设法吸引年轻人,培养接班人。新加坡天韵京剧社社长罗德民和夫人林美莲长期在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教授课外活动课程“京剧赏析”,辅导学生戏曲活动,培育戏曲接班人,希望能为剧社输入新鲜血液。但据罗德民介绍,这些学生虽不乏有天赋之人,但在毕业后往往因忙于工作或家庭事务,难以坚持参加剧团活动,继续表演者寥寥无几。
创新表演方式 培养青年演员
尽管面临经费短缺、人才不足的困局,新加坡本地的戏曲从业者和爱好者们还是痴迷于这份事业。他们普遍认为,戏曲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这样一个移民国家,戏曲能够起到连接乡情乡谊的桥梁作用。此外戏曲中弘扬正面主题精神与时代审美价值观的内容,能够引起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理共鸣,兼具教化功能和审美意义,值得传承与发扬。
与此同时,各剧团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元素,争取新的突破。比如利用华族之外的民族故事为素材编创剧目,以适应新加坡民众的审美需求。《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为了介绍印度文化,也为了让新加坡的印度族人接受戏曲,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蔡曙鹏将它们改编成了华族戏曲剧目,前者名为《放山劫》,后者名为《手足情深》。《放山劫》不仅受到了新加坡国内观众的欢迎,还得到了国外观众的赞赏。1995年,它以潮剧的形式,代表新加坡参加了在曼谷举行的“《罗摩衍那》国际艺术节”,轰动一时。1999年又移植为黄梅戏,在泰国国家剧院首演。2000年,受印度外交部邀请,此剧在新德里等4个城市巡回演出,也广受欢迎。
另外,新加坡原属英国殖民地,英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年轻一代从小接受英语教育,因此戏曲如想吸引更多受众,也需要在所用语言上相应调整。因此,新加坡华族业余剧团在演出时会创新地使用英语,尝试用英语演唱或使用中英文字幕,还在布景和演出过程中适当引入多媒体元素,丰富舞台呈现效果,以吸引更多观众。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培养有潜力的年轻演员,新加坡华族业余剧团近年来不断走入校园,举办各种戏曲活动,教导戏曲相关课程,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学们开始时无法准确掌握人物的喜怒哀乐,女孩子通常比较腼腆害羞,不敢正面面对观众,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引导她们,为她们说戏,对人物进行分析,让她们进入规定情境,逐渐把握住人物性格,为专业演员与学生排戏时,要有不同分寸。学生往往没受过专业训练,在技巧上无法达到很高水平,需要设计一些简单动作,而在集体舞蹈场面上尽量要求动作统一整齐,不要太复杂,从而使场面看起来干净大方,达到理想效果。”(蔡碧霞《狮城梨园散记》)由此可见,走进校园,有技巧、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各族青少年戏曲表演人才与忠实观众,是培养后继接班人的好路。
综上所述,尽管由于历史、时代、国家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华族戏曲在新加坡的发展日渐式微,剧团发展亦面对严峻挑战,然而大量的业余戏曲从业者和爱好者凭借其对传统戏曲的满腔热忱,仍在坚持表演活动和不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仍然会在新加坡的文艺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
原标题:新加坡华族业余剧团的困境与创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兵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