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现在连感情也像预制菜,口味统一

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对“中秋一定要烧烤”有一种奇怪的执念(据说台湾人民也是)。八月十五圆圆的月亮下,我和家人朋友围在热气腾腾的碳炉边,啃着一只焦黄的烤鸡翅。

突然想到,中学时期追女生或者男生,一场烧烤聚会下来,基本要被安排 7-8 场 love crush 剧情。

首先是到场时间。中学时有个很要好的男生朋友告诉我,他要比所有人提前一个小时到。2009 年那时,学生党还没那么有钱买炉子。全是自己找些砖块木头筑成一个简单的“烧烤炉”,加炭、加煤油,抓着些涤纶之类的易燃物,好不容易把火生起来。

朋友说,他干这些脏活累活,是为了大伙儿后面烤着鸡翅突然问“诶是谁搞的炉子”,他喜欢的人能听到那一句:“是他,他老早就过来生火了。”

看到喜欢的人“哇哦”的笑了。他叼着菊花茶的吸管,假装没听见。其实心里已经在放婚礼进行曲了。

现在连感情也像预制菜,口味统一

其次是座位分布。同学烧烤聚会里,总有那么一对:大家心知肚明他俩有猫腻,但始终没戳破那一层窗户纸。那么在落座的时候,大家完全不需要提前沟通,就知道将剩下两个紧挨着的位置,留给他俩。

记得有一次,所有人都坐好了,女生回头进厨房拿食物。在那大约 30 秒的时间内,我们疯狂用“气声”吼着男生挪到最后一个空位旁边,有人塞给他鸡翅,有人塞给他柠檬茶,叮嘱他一定要加把劲,别错过机会。

等女生捧着一盘食物过来,看到全场唯一的座位是紧挨着他,脸唰的就红了。助攻的人们也很照顾主角的心情,不起哄。只是静静憋笑,看着他俩的表情“颧骨升天”。

对了,通常一场烧烤里,有人专门负责烤,有人专门负责吃,还有些人比如我,是不烤也不吃,光顾着讲烂梗笑话的气氛组。

当一个负责烤的人,举着两串巨香的鸡翅过来分给大家。谁都知道,他想给的人其实只有一个。

现在连感情也像预制菜,口味统一

回忆到这里,2022 年的这场中秋烧烤局,又有人加入了。

在小城市长大的特点是,每三个聚会就有一次碰见熟人——那晚我也碰见中学同学了,她老公主动打招呼的。

他俩手牵手走过来。我瞥到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不能成为那位发福的老同学”的胜负欲,迫使我下意识收了收腹。

“回来过节啊?”

“是啊。你老公?”

“对啊。”

那一晚看着她老公给她烤鸡翅,我忽然想起中学时期,有一个男生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到这里生火,只为了让她开心地笑。

那些纯情浪漫的故事,经历十几年的互联网文化雕琢后,几乎不会再被记住。

现在连感情也像预制菜,口味统一

最近某个下班的夜晚,人在健身房的朋友突然发微信告诉我,自己一边听歌一边换衣服,脱 T 恤的时候不小心挂到了 AirPods,左边耳机直接飞到隔壁间了。离开耳朵,音乐自动暂停了。

朋友本来超尴尬。两秒钟后,音乐竟然自动播放……这代表,隔壁间的那位,直接捡起来听是什么歌了。两个人同时大笑,一人一边听着同一首歌。

后来朋友发现,对方喜欢同一支 Hip Hop 组合,甚至冥冥之中看过在广州的同一场演出。

我止不住发“哈哈哈哈”的手,只想叫朋友赶紧写个剧本投稿给国产剧组,这不比什么偶像剧要 drama 刺激啊?

朋友的后续未明,我也期待着更新。

2022 年,这样的“真人奇遇故事”在网上看看,大家还能图一乐。但你知道的,换作现实中自己经历,顾虑的问题只会比浪漫本身多。

人人保持着安全距离,互相展示着体面却不真实的社交面貌,说一句话背后藏着几百个心眼。

为什么我对“烧烤聚会上的 7 场 love crush”、“健身房里的飞翔 AirPods 情缘”,这些“具体浪漫”的故事如此执着?

也许是因为,当我试图将具体浪漫的每一块零件拆开,会看得见生活的画面、心思的撩动,以及没有被预设的意外。就像陀飞轮“滴答滴答”转动一样,每一下心跳都听得见。

真正的浪漫是会让人上瘾的。

相信我,只要经历过一两次,面对那些隔着手机屏幕的、充满预设的浪漫,你绝对会嫌弃它们过分做作。

现在连感情也像预制菜,口味统一

有同事说,她平常喜欢看小红书的一些《吐槽类聊天记录》。吐槽男朋友的送礼品味、吐槽令人窒息的婆媳关系,或者长篇大论的狗血爱情故事。

我也被勾起兴趣了。回家接连刷了三四篇聊天记录的笔记,大数据马上记住我,每次打开小红书都是满屏的绿白色微信对话。

有一晚我刷得津津有味,几乎忘记要洗漱睡觉。捧着手机看“对象竟然在纪念日那天约兄弟打球了”,我直呼离谱,接着往下读——这篇 1000 多字的笔记最后一段,这位女生跑去篮球场准备提出分手,结果发现男朋友和兄弟们准备了纪念日惊喜,她开心得快哭了。

最后一张配图上,夜晚的篮球场里又是烛光又是横幅,女主角捧着一大束玫瑰和男主角微笑对望,身边簇拥着起哄打闹的兄弟们……

再点开评论区:“好幸福啊,祝 99”,“男朋友哪怕再敷衍一点,就没有这个故事了”,“羡慕”。

隔着手机屏幕的我,默默骂自己,又被小红书的大数据故事耍得团团转了。

现在连感情也像预制菜,口味统一

想起大概是半年前,我晚上运动结束后很爱去一家连锁面馆吃一碗面。我喜欢那里安静文雅的装修,出品稳定几乎不出错的面食,更重要的是,没有比运动后的饥饿更好的调味料了。

每一次我都吃得很香。

直到有一天,我选了一个离出餐口很近的座位。因为接近打烊,店里只有我一个人,店员小哥也不装了,直接在我面前备餐——他将煮熟的面条盛上来,然后把微波炉里叮热的料理包剪开,倒入碗里,瞬间热气腾腾。他还挺细心的,询问过我爱吃香菜,最后还不忘多加香菜在上面。

我默默转过头来玩手机,假装自己没有在意。

对于一位“新鲜面食爱好者”来说,这一幕,就像是真情实感追了好多年的明星,在我面前彻底塌房一样。那时“预制菜料理包”的市场报道已经慢慢出现,我亦心知肚明“连锁餐饮”尽量节省人力成本的生存之道,但我还是接受不了!

我接受不了店员小哥装都不装了,直接在我面前将它搞了出来,仿佛指着我的鼻子说:

“看吧看吧,你最爱吃的东西其实也就那样。你偏好的口味咸淡、小菜搭配、甚至喝的那一口面汤的浓稠程度,都是事先准备好的程序公式。尽管你付了钱,但这里没有精心为你做好一道菜的大厨,只有会用微波炉叮热食物的服务员。”

这么一想,那些处心积虑骗赞的小红书吐槽笔记、那些明明面对面能交换心声,偏偏要在脑内自行消解浪漫的时刻,不也像这份预制菜的料理包吗?

你想要的口味应有尽有。但它们不是专属于你的。它们只是有计划被你看见、被你消费的“感情预制菜”而已。

现在连感情也像预制菜,口味统一

前阵子分享过我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初心》。

主人公是米其林二星主厨江振诚,他经营的餐厅在全球排前 50,在亚洲排第 2。他的厨房里,无论是主厨、副厨还是学徒,每个人都在安静地做事,看起来就像一家人在干活。

这里有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中国人、韩国人、泰国人。江振诚定下的规矩是,员工们要互相给对方做饭,做自己爱吃的家乡菜,然后享受对方一边吃饭,一边露出美味、满意表情的时刻。

“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烹饪,是一件很亲密的事。想起来都有点浪漫。”

《初心》我看过好多遍了,但每次到这一幕总会觉得感动。尤其是被预制菜伤害过以后。

我怀疑在这个追求快感的体验多于感情的互相渗透的年代,“感情预制菜”只会越来越多。

然后我们在辛苦生活一天后吃上的那一口面、在没有花收的空虚日子里磕到的那一颗糖,慢慢发展成一种时代的坏习惯——人们不再期待具体浪漫的出现。于是那些冒着烟火气、大厨精心为食客炮制的餐厅,亦在互联网文化建造的虚假繁荣中,一点一点消失在人间。

新鲜的人,逐渐沦为某种消耗品。见一个,便消耗一个。

你怕吗?

我挺怕的。

上一篇新闻

留学一个月哭泣20多天,因思念放弃学业,25年的爱情终迎来婚礼

下一篇新闻

嫌萧亚轩脸垮?六年换15个男友,姐姐恋爱只找小鲜肉!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