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近日,随着各省市陆续公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人口调查数据,备受关注的出生人口和自然增长率出炉。

已公布数据的22个省份中,广东省出生人口最多,共计118.31万人,河南省、山东省紧随其后。

9个省区出现人口负增长,包括山西、河北、湖北、上海、江苏、湖南、内蒙古、重庆和黑龙江。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与五年前的峰值——2016年1786万的出生人数,相差700万。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我国2016年至2021年出生人口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与十年前2012年的7.43‰相比,下跌明显。

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趋势相伴的,是结婚年龄的迅速延长。

多地经历了初婚年龄进一步“上升”。以安徽省为例,据其民政厅的最新数据,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判断,“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百年人口大变局的前夜。未来两三年内极可能迎来中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的重大转折”。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生育率低,一定是件坏事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告诉南风窗,在生育问题面前,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口总量、生育数量,还要充分考虑人口质量、人口结构。

他还指出,人口调整有窗口期。抓紧时间提高人口素质,也许比催生更有意义。

数字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有段著名的论述:“生孩子以维持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句通盘的话。所谓通盘的话是因为这里并不指定谁得生孩子。”

但他随后写道:“从具体的个别例子说,实在并没有一定要生孩子的道理,可是,生育既是一件损己利人的事,若是社会不把这件事作为通盘性的责任,社会完整也就乏了保障。谁不愿把这责任让别入去担负,自己优哉游哉地逍遥于为子女做犬马的劬劳之外?”

费老的话扼要地说明,生育长期在中国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强调个体自由的新一代年轻人面前,承担“通盘性责任”的人越发减少。

一个最明显的数字,是国际通行的总和生育率:2.1。

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人口世代更替的水平——考虑到死亡风险,平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约2.1个孩子,才能让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

最新数据表明,当下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3,这一数字,是国际学术界认为的“极低生育率”水平。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历年来中国女性总和生育率(图源:网易新闻)

连续十多年人口负增长的日本,总和生育率约1.4。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于今年提出概念——中国人口已经步入“零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相差正负100万人。而在2021年,全国仅新增7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跌破1‰。

田丰对南风窗分析,中国学术界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人口拐点”的概念。但今天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人口拐点下降速度过快,比预期早,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比预期要大”。

在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中,田丰认为,一孩生育率最值得重视。近年中国一孩生育率锐减,“如果不愿意生一孩时,二孩、多孩就更不可能”。

一孩生育率与何相关?2019年底发布的《生还是不生?来自16万人的生育调查》中指出,主力育龄妇女大幅减少是当前出生人口大幅跳水的重要原因。

《报告》指出,1987年至1992年, “出生人口从峰值2529万大幅降至1875万,导致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2013年达到高点1.72亿后迅速下降,2018年降至1.62亿人”。

田丰则认为,在过往的经验里,20岁至29岁是黄金生育年龄,只有在这一年龄段结婚生子,女性才有可能多孩。但现在,人们的初婚年龄往后延长,同时带来一大重要变化——生育结构的改变。

这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而言,我国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减少、路径窄,导致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竞争过盛、被迫内卷,”田丰说。

“在‘内卷’时代,人们教育年限延长。而为了得到更好的工作,奔向更好的生活,自然要压制生育欲望、牺牲黄金生育年龄,率先实现个人愿景。”

生育文化

极低生育率背后的社会心态是什么?提出“低生育陷阱”概念的学者鲁茨提出三个分析机制,认为低生育率国家如果缺乏政策干预,出生人口会因这些“自我强化”机制持续减少。

一是人口学角度。随着人口负增长惯性,潜在母亲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出生人口持续降低。

二是社会学机制,即年轻一辈受父辈低生育率的影响而降低生育意愿。

最后一个机制为经济。低生育国家往往伴随人口老龄化,在社会带来的悲观经济预期下,年轻人不愿意生育。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图源:电视剧《82年的金智英》

田丰对南风窗表示,这些年,中国社会一大变迁的表现是:生育文化在家庭、代际之间的冲突。

“中国有传宗接代的生育文化传统,但这种生育文化如今不再流行。我身为70后,习惯了家里有几个小孩的环境。但80后、90后呢?他们认为一个家庭一个小孩才是正常的,取而代之的是‘生育恐惧症’‘养儿无用论’。”

生育文化的变迁,在田丰等社会学家看来,对生育率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曾在受访时建议,中国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首先要提振20至44岁青年人的生育信心——“加强适龄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

不过,即使生育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并不意味着低生育社会是不可逆的。多个被低生育困扰的欧亚国家进入21世纪,都经历了生育率的回升。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曾在2016年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将这些国家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 1.3 以下的极低水平,此后小幅回升至1.5左右,例如日本、德国。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2021年3月,德国共迎来65903名新生儿,创下23年来新高。根据德国的家庭福利政策,新生儿父母可享有共14个月的“带薪产假”,双方可以自由分配产假时间,休产假的一方每月可获得300至1800欧元的“父母津贴”

第二类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曾从 1.2 左右的极低水平大幅回升到1.6至1.8的较高水平,如俄罗斯、爱沙尼亚等——上述趋势与国家经济密切相关;第三类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本来就较高,但近年也在回升,如法国、英国。

第四类国家包括亚洲国家韩国、新加坡,它们的总和生育率回升势头较弱,一直徘徊在极低水平。

根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2018年人口动向调查出生·死亡统计暂定结果》,2018年韩国去年合计出生率为0.98名,这意味着韩国女性在育龄期(15~49岁)生育的平均婴儿数还不到1名。

各国生育率随着各国家庭政策的颁布而变动,但效果不一。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吴帆总结:欧洲各国的家庭政策基本都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工作—家庭平衡的支持、对儿童发展的支持、对育儿家庭的财政支持”。

田丰则表示,低生育率的中国社会,很难与其他国家的举措一一类比。

“举个例子,我国不孕不育率近年升高,这并非中国人不想生,而是生不了的问题。而对于这一群体,我们缺乏辅助措施。”

田丰坦言,目前学术界仍未完全弄清楚阻碍中国年轻人生育的原因。

“我们应该先判断,究竟是年轻人打心底不想生,还是生育成本过高阻碍了其生育欲望,亦或是结婚年龄的延长让其错过生育。”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日剧《我,到点下班》中,女主从职场女性角度表示:有了孩子以后女性容易收到母职惩罚

人口总量不是唯一标准

鉴于目前的生育政策难以短期起效,现阶段是时候讨论的“元问题”是:人口负增长,一定是坏事吗?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低生育率是未来中国最大的人口风险。按照目前的超低生育率水平,他预测,“三百年后中国人口将锐减至2800万上下。”

“为防止出现过于严峻的人口亏损问题,尤其是青年赤字和人力短缺,中国需要树立 ‘人口储备’的战略意识。” 穆光宗强调。

田丰告诉南风窗,理解一个国家的人口问题,不止观察人口总量,还要观察该国的人口结构。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我国的年轻一代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而老龄人口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整体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中国已整体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他代表了学术界另一派的观点,认为人口总量并非衡量人口问题的唯一要素。中国适度的人口规模,田丰认为,只要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相互匹配,足以支撑我国养老事业和社会稳定即可。但在这个阶段,提高人口素质变得重要。

他分析,从社会养老角度来看,我国从“养得起”到“养不起”,有一个大约两代人的时间窗口期——这中间关乎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过程。

因此,“要有高素质的人口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社会整体生产水平,支撑社会的养老成本。”

一个需要思考的命题是,我们的教育如何跟得上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

田丰多年致力青年农民工和青少年文化的研究,曾为“干一天玩三天”的三和大神写过一本名为《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书。在他的调研里,很多像“三和大神”一样贫穷家庭的小孩有一个共同心态:“他们不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不再把高考当做人生最大的希望,甚至在高考或中考前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孩子

教育也需要跟上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他因此主张,未来的教育改革应向贫穷家庭的人群倾斜,通过教育给予他们期许,让其坚信接受教育是一种改变命运的手段。

田丰告诉南风窗,现在有两个不同的战略选择。一个是在接下来的窗口期,人口数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达到能够养老的人力资源水平。另一个则是在人口规模下降情况下,个人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支撑起沉重的养老成本。”

但他认为,个体是否生育受生育文化影响很大,很难改变一代人的想法。

“我们要做好低生育率下经济发展转型的长期准备,寻找让1个人的生产效率,等于1.5个人的办法。” 田丰说。

(来源:南风窗)

编辑:韩璐莹

上一篇新闻

一年115本书,哪些对自我成长最有用?

下一篇新闻

女明星放弃生育,没给婆婆“天伦之乐”,这种事上热搜,真心疼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